在河北,家喻户晓的高台建筑除了丛台和邺城三台,还有战国时期成就了燕昭王求贤若渴英名的“黄金台”。 根据《资治通鉴》记载,公元前312年,燕昭王为了振兴燕国,采纳郭隗的建议,拜郭隗为师,听郭隗讲“千金买马骨”的故事,并为其修筑了一座黄金台,经常来此受业,在黄金台上置千金,广招天下贤士。不久,乐毅从魏国动身,邹衍从齐国出发,剧辛从赵国启程,各国的贤才纷纷奔向燕国。 值得注意的是,自战国燕昭王为郭隗筑宫开始,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文献记载中并未出现和使用“黄金台”的名称,而是经历了由“筑宫”到“筑台”,再到“黄金台”的演变过程。因此,明人曾指出:“黄金台名,后人拟名也;其地,后人拟地也。” 可见,“黄金台”称谓的出现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演变。 “黄金台”之名首次出现于南朝,在鲍照《代放歌行》中:“岂伊白璧赐,将起黄金台”。 诗仙李白曾想象“黄金台”的盛况:“燕昭延郭隗,遂筑黄金台,剧辛方赵至,邹衍复齐来……”; 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写道:“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元代《南城咏古》诗十六首:“落日燕城下,高台草树秋。千金何足惜,一士固难求……” 除了诗词文学外,史籍中也有零星记载,《战国策·赵策》和《史记》分别记载:“(燕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改筑宫而师之”。 但这座广为传颂的“黄金台”究竟在哪里? 根据史籍记载,黄金台选址于燕下都的宫殿区内。但由于年代久远,黄金台宫殿的原貌在北魏时便已不复,郦道元也仅能凭借其基构寻访记述。北魏以后,黄金台又经历代损毁,至明人钟芳再次探访时,已是“土阜漫漶,不可辨疑焉”。因此,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已无地上踪迹,早已被淹没在了地表之下。 再加上历史上燕国曾多次迁都,并曾一度实行多都制。黄金台选址于燕国的哪座都城,在考古界至今存在争议。目前,有保定定兴陈村的“金台陈村”,燕下都内的“张公台”,武阳城被称为“大金台”,满城东10公里处的“金台”,燕上都蓟(今北京一带)等多种说法。 尽管如此,黄金台代表着燕昭王重视人才的施政策略和励精图治的远大胸怀,其文化内涵与精神象征历代流传,并由此衍生出了大量的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成为燕赵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后人对于“黄金台”原址的推测、考察乃至于争论,也都是源自对黄金台文化的热爱和推崇。 尽管距今两千余年,“黄金台”早已被深埋于地下,但其精神与文化却成为永恒。 文/河北日报记者 李冬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