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F笔记 I 风骚有余、气韵不足。

 初心部落 2022-06-17 发布于北京

书者,法相也!

—— 学习小笔记,先来100条 ——


13、石门颂,要用玉筋篆的笔法去写,才能写活,如果用蚕头燕尾的隶法去写(参看14、15条),总逃不脱循规蹈矩的小家子气,写不出荒山野岭特有的生气和野性。如果把石门颂的线条看成是荒沼野泽中的长蛇,那么隶法出来的,顶多也就是长蛇蜕下的皮,而玉筋篆笔法出来的,才是活泼泼的长蛇本身。
14、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提到的隶书笔法便,专指时下很多书法培训机构中采用的、从《曹全碑》、或曹全一路中学到的运笔方法。
15、《曹全碑》是很多书法培训机构愿意采用的隶书范本教材,原因无非是容易出效果,就是学员们只要掌握了腕部的一个简单摆动,所谓隶书特有的、蚕头燕尾的视角效果也就出来了,如此学的人学得容易、教的人教得省心,掏钱买单的人(他们一般是望子成龙心切的父母)也觉得这钱花得值……何乐不为?
16、隶不学曹,楷不学欧。学曹易软、学欧易僵。有孩子想参加书法培训班的家长,尤需谨慎。 
17、康有为说《石门颂》因有雄厚奔放之气,故而“胆怯者不敢学、力弱者不敢学也”。康氏论碑,语多虚浮,动辄一副通天入地的上帝视角,也不知误了多少听话的孩子——学习《石门颂》的关口,压根就不是胆子大小、笔力强弱的问题,是用什么角度去读、用什么笔法去写的问题。
我现在的字,就这模样……

18、墨之枯润,是王铎最重要的节奏手段。
19、大草若没有精妙细节支撑,那太草率了!
20、张旭的示范意义是将书法的自由张扬到极致,怀素颜真卿杨凝式直承法乳,只是面目更温顺而已。
21、张旭是唐朝的书颠,米芾是宋朝的书颠——米颠遇见张癫,是文颠遇到武颠,在秀才遇到兵的憋屈中,米颠只能狠狠地骂一句:张颠俗子,变乱古法!
22、怀素的唐朝的和尚,米芾是宋朝的拜佛人——米芾遇见怀素,心里头是很不是滋味的,因为在翻笔转势、换毫变锋上,堪称两宋第一的米芾,在怀素面前,米芾风骚有余、而气韵不足。
23、笔法问题,不能问得太细,也无法说得太细。因为并不存在纯粹的篆书笔法、隶书笔法,因为篆隶之间本来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依存的关系,我们通常说的采用什么笔法,指的是一种倾向。但就是这种倾向的不同,譬如倾向于篆书多一点或隶书笔法多一点,会带来完全不同的面目。
24、明知书无止境而愿意孜孜不倦,是因为每一个阶段都能给予我们全新的体验,譬如当你下笔不再痴粗、略见轻灵的时候……当然,这也意味着向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25、我常常会怀疑一个问题:那些类似于某某某(可以是欧虞褚薛、苏黄米蔡、二王等等任何一位牛逼书家)结体九十二法的帖子,怎么就会让那么多人趋之如骛?答案就在一个懒字……书法之结体,是一种关系,而不是一些横平竖直的死教条,就像佛从来就不是一种实体的存在,而是一种存在状态一样。如此想来,源于黄自元的九二派,又岂止是狗尾续貂之举,简直是在助长懒惰、扼杀灵性!
26、学《圣教序》若不从王羲之其它的法帖上获取营养或灵感,是很难做到笔画上的丰实之美的,体势上也不易趋向圆融。学习其它书家,也是如此。譬如你不能只抱着王铎学王铎,你对米芾理解得越深,学王铎就能学得越精;再比如你不能抱着米芾学米芾,还得在杨凝式、初唐楷书上去寻根觅源。

程兴林先生书法作品


【说明】:这些将会凑足100条的简短笔记,仅是我的一孔之见,故而非常欢迎您的批评指正。如能因此而广结书友、见抛砖引玉之效,那我可就赚大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