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广,史上最沉重的嫁衣 | 小记录

 初心部落 2022-06-17 发布于北京

106    这几天的《小记录》,书法的信息太密集了,有点气喘,既然有关书法的李世民已告一段落,不妨顺势说说他的表叔杨广。

死于1404年前的杨广,是一个天大的误会。

历史上,在文艺方面有非凡天分的皇帝并不多,如诗词之于南唐李煜、书画之于北宋赵佶的现象,纯属凤毛麟角,而杨广的诗文成就,足于忝列其中且毫无愧色。但本则小记录想说的,是他身为一个皇帝的本分,亦即文功武治上的成就同样卓越,至少不会逊色于他那位被后世赞美、仰视了一千多年的表侄李世民。

先说说杨广的武功。必须郑重说明的是:中国自东汉之后长达四个世纪的分裂局面,是在他手上完成统一的。

如果说以区区弱冠之龄,便统领天下兵马一举荡平南陈是祖荫庇护下的大势所趋,那么今日甘肃、青海、新疆等大西北地区也是在他手上成为我国版图不可分割的疆土的,就不是一个时运使然可以解释的了的——在此之前的四个世纪里,广袤的大西北一直与中央政权貌合形离。

中国历史上的皇帝,南巡的皇帝不少,因为江南之美让人难于抗拒,但西狩的不多,毕竟那地方风寒沙恶、腥气太重。但杨广竟然是往西走得最远的帝王,他深入到了河西走廊的张掖!

而且,他去西巡的时候除了设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诸郡外,还乘势一举打通了在后人的描述中如梦如幻的丝绸之路。在此之前,除了汉武帝挟着大漠长风驰骋戈壁的几十年,600年来一直不通人畜、险象环生!

但他比刘彻高明。他是通过商业的力量、不是单纯的烈马强弓,彻底融化了那600年来一直阻塞在丝绸之路主动脉中的亘古血栓。

他通过一系列的怀柔手段向西域各国传递着友善的信息,致使当他到达张掖时,竟有西域27个国家的君王或使臣前来朝见杨广、以示臣服。

更具想象力的是,杨广还趁各国贵胄商贾云集张掖的机会,顺手举办了一次让各国争相展示自己人文物产的博览会,那是在中国举办的、名副其实的“世博”,早上海世博一千四百多年。

杨广所向披靡的西狩,堪称高瞻远瞩。

即便是日后让李世民在武功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因远击突厥而被四方蛮夷尊为“大可汗”——其首功也可以记在杨广名下!

因为是他通过非凡谋略把本为一体的强大突厥分裂成东、西两部分,并在征伐朝鲜未果的回师途中顺手就干掉了东突厥。如果把时间拉长几十年,他在这次顺手宰羊,就等于为李世民的远击战略荡平了障碍,卓越地完成了一个先锋官的首战职责,他让人想到盘马弯弓的少年将军霍去病……

就这样,刚满40岁的杨广,恩威并施地通过设郡守、通商贸等方式,把东起青海湖东岸,西至塔里木盆地,北起库鲁克塔格山脉,南至昆仑山脉的疆域一举纳入囊中,它们不但是古老中国的半壁江山,更是少年中国张望世界的窗口!

还有,那条因打通了中国任督二脉而惠泽千秋的大运河,对农业中国到底意味着什么!而一举废除“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科举制度,对书香中国又意味着什么……

李唐王朝,捡了个天大的便宜。

但是,人们似乎更愿意像强迫症患者一样死死地记住他巡游扬州时的奢糜、以及他三次征伐朝鲜半岛的无功而返。在几乎所有的话本小说、笔记野史,甚至当代那些要钱不要脸的影视剧中,也总是津津乐道于他混迹于江南脂粉中的那点香艳鸟事,小文人的那点出息,总是上不了台面。   

还是回到意犹未尽的杨广吧!那个最不该被冷落、却偏偏被冷落了一千多年的绝代君王。

毫无疑问,我有为杨广翻案的意思,但我不替任何人、或任何时代招魂,我只痴迷于相的探求,所有的智慧与美,都隐藏在真相的背后

譬如只存在了37年的隋朝与至少在李世民去世前的31年初唐,尽管在历史纪年上分属不同的朝代,其内在却是血脉相连,而所谓的“唐袭隋规”,也主要体现在那个时期。大量的史证明,从大到兵役、税赋、官制、行政、法律等国家制度,小到官员服饰、民间礼仪等鸡零狗碎,初唐都是毫不客气地照单全收的。

这既是因为已经折腾了四个世纪的国家再也折腾不起,新的王朝也需要有一个在最大限度上保证平稳的过渡期。更因为唐王朝最初的那个管理团队,绝大部分是前朝旧臣,套用鲁迅先生的句式就是:管事的还是以前那些带兵的人,只不过是有人继续带兵,有人被兵杀了……

因此,我们可以将寿命只有37年的隋朝看做是初唐的母体,她不但为唐朝立国之初的31年提供了一个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能提供的最好的治国基础,也配合着以李世民为首的国家管理团队孕育着一个气象万千的时代:贞观之治!

雄才伟略、时运不济的炀帝杨广,却做了史上最绚烂、最寂寞、也最沉重的嫁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