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凡事见好就收 | 小记录

 初心部落 2022-06-17 发布于北京

【谱】米海岳书,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此八字真言,无等之咒也。

明 | 董其昌 |《画禅室随笔》

【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说】鸟未倦而知返,云将归而始闲,不失早见之明,会收自知之誉!紫柏大师此句偈子,意在适时放下,方得从容。恰好就是董其昌能在险恶宦海中游弋自如的护身符。有明一代,党争从未消停,惊涛裂岸间不知淘尽了多少豪杰——其实哪个朝代不是如此呢?即便是温情脉脉的宋朝,整起人来又何曾手软过?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就有倾轧,这不是由某个具体的人决定的,是整体的人性使然。

杨补在辑录董氏文艺语录《画禅室随笔》时,以此句开篇,与董氏将此八字真言定为无等之咒,彼此间倒也心有灵犀。若再往前追溯500年,便是米芾米海岳所处的时代,他也是在官场宦海的意兴阑珊中托心于禅门的。

他们都是懂得见好就收的人。

“无垂不缩,无往不收”的运笔真言,其意不在笔迹,而在笔势,在笔势将尽而未尽间的转圜变锋。书论中“到达可到之到,止于不得不止”,也常给人予误导,所谓威势不可用尽,不就是先给自己预留三分转圜变通的余地么?意在笔先,也不单单是下笔前一刹那的大致规划,还有行笔中的环环相扣与收笔时的意犹未尽。

正如生活本身,风起青萍之末以后,可以有风动旛动的纠缠,但风平浪静中的佛心隐约,不也是在轮回的中央看下一季的莲华盛开么?忽然,就想到了《易经》中的第63、64卦,则既济和未济两卦,它们不是简单的前后接力,而是新旧交替时的慈航引渡……

书法中,宋以后学米芾的人很多,很多人认为南宋的吴琚学得最好,其实他只是学得最像而已,跟米芾的儿子米友仁同一个层级,谈不上什么新意,这对于书法学习而言,是很大的失败。历史上学米芾学得好、或者说从米芾身上学到了真本事的,是董其昌和王铎。王铎得其风樯阵马气势、董其昌深谙米家云山之气韵。

王铎得其气势、董其昌得其气韵,正与他们各种的人生状态契合。王铎的一生不甚如意,也憋了半辈子的窝囊气,写字是他为数不多的、可以尽情发泄愤懑的方式,故而他的字总是带着一股子摔碗砸锅、这日子没法过了的决绝。

启功的看法比我积极,曾写诗赞王铎:

破阵声威四海闻,

敢移旧居策殊勋。

王侯笔力能扛鼎,

五百年来无此君。

老爷子乐呵呵的,一副菩萨相。看到的自然是王铎化风樯阵马之势为扛鼎移山之力的威猛模样,总能让我想到寺庙天王殿中的某一尊大神。

而董氏一生过得很委婉,从千里送棺时可能的善,到欺男霸女时实际的恶,董其昌的行为总是让人不太敢信任,有点像他的字,一副云淡风轻的后面,总有些许轻佻之态。

我喜欢王铎,一个连憋屈都敢晒出来的大老爷们,又有什么不放心的呢!那不是软弱,是真性情,是敢笑敢哭的坦荡,他对得起笔墨对他的眷顾与成全,也有资格为斯文人间留下好书数行。

所谓敬惜字纸,不过如此吧。

————————

近期会在古代书论上用心,方式如下

先摘录一段前贤书论,为【谱】

力争在前贤基础上有所阐发,为【按】

以书法为由,随性、尽量不胡说【说】

综合起来便是【靠谱说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