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十年代的农具改革运动

 捉光凑影 2022-06-17 发布于内蒙古

      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发明创造的主体力量。在中国历史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列举出十三世纪前由中国传到欧洲等地的近30项重要发明,其中大部分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的发明创造。这些发明创造使中国在科技发展中一度领跑世界,证明中华民族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民族,劳动人民最富有发明创造的思维潜质。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农业合作化和大跃进的引领下,随着生产高潮的到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再次被激发出来,一个以农业生产工具改革为主的工具改革运动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蓬勃发展。

      生产工具改革运动起始于五十年代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集体化道路越走越宽广,不断掀起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高潮。在劳动中,人民群众比干劲、赛速度,千方百计提高劳动效率,出现了许多对生产工具的创造革新。这些创造革新最初就是劳动中的一些小发明、小创造。例如:在抬筐运土的过程中,有人把抬筐设计成能开合的漏底筐。抬筐一落地,把挂钩一摘,土就自然漏下,这样能做到扁担不离肩。再如:把推土车改进成翻斗形式,重心稍前倾,在车的后辕用卡簧和插销固定翻斗,卸土时拔出插销,车斗自动向前翻转,将土倒出。这些小发明虽然不起眼,但体现了劳动人民争分夺秒的冲天干劲。

图片
(1958年5月编印的《昭乌达盟生产工具技术革新展览会生产工具革新简介》和1960年4月编印的《昭乌达盟工具改革选型定型配套推广大会汇编》)

      1958年,伴随着生产的跃进,农机具改革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工地逐步扩大到社会生产、生活各个方面,形成了人人动手搞发明的群众性运动。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劳动人民的创造发明。1958年3月,毛泽东在成都会议上指出:“改良农具运动是迅速有效的,现在有创造,将来还有创造,这是群众运动。群众性的创造无穷无尽,我们要发现和大力推广。”会议还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机械化问题的意见》,要求全国各地积极推广农具改革运动。5月中旬,农业部等七家单位在北京举办全国农具展览会,全国各地也随之举办了不同规模和层次的农具展览会、观摩会、群英会等。1958年6月,昭乌达盟举办工具革新评比展览会,展出革新工具327件,并选出91件工具汇编成《生产工具革新简介》一书。1958年以后,农机具改革运动继续向纵深发展。1960年4月,昭乌达盟在宁城县又召开全盟工具改革选型定型配套推广大会,评选确定出57种工具向全盟推广。这两次展览会展出的工具,既有农牧林业生产工具、水利工具,也有手工业生产工具。有结构简单的,也有结构复杂的。五花八门,千奇百态,试举几例如下:

      手摇起重机。这是在水利建设中,为解决劳动中遇到的难题而发明的。当时没有起重机等大型机械化农机具,为了搬运大石块,克旗经棚镇木工社王德存等人发明了这台木制手摇起重机。它利用杠杆和滑轮组原理制作,由底架、地盘、托架、立柱、斜柱、杠杆、辘辘头等部分组成,立柱与杠杆相连接,杠杆前后有五个滑轮,绞绳绕过滑轮固定在辘辘头上,手摇辘辘头柄,带动绞绳发力,能从深处吊起一千斤至一千五百斤的石块。

图片

 (克旗经棚镇木工社王德存等人发明的木制手摇起重机)

      三轮三铧犁。我国传统的耕地用具是单铧犁,建国初曾从苏联引进双轮双铧犁。农具改革运动中,群众发明创造了三轮双铧播种机、双轮三铧犁、三行九铧耘锄等。其中双轮三铧犁是敖汉旗下洼木工社于1958年4月创造的,有两个前轮,一个后轮,三个犁铧,一耕三垄,可调整宽窄深浅。通常我们见惯了传统农具的单铧犁或双铧犁,给犁杖加上前后轮,便能一耕多垄,提高了劳动效率。

图片

敖汉旗下洼木工社创造的双轮三铧犁)

      畜力发电机。电力是机械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有许多发明是围绕发电动力的发明。这台畜力发电机是翁牛特旗铁工厂马凤林等人于1958年3月苦干三昼夜创造成的,是向翁牛特旗畜牧业生产跃进誓师大会的献礼。它由两头牲畜作为原动力,带动电机发电,适用于农村照明和副产品加工。它的构造比较复杂,有主动轴、传动轴、大小齿轮、飞轮等。书中介绍这套设备的特点是:一是两个齿轮驱动,一大一小,木铁均可。二是发电来自两头牲畜,马驴牛都行。三是用途多样,安在井上能发电浇水,带上粮谷机能加工粮食,带上电滚能发电照明。

图片

(翁牛特旗铁工厂马凤林等人发明的畜力发电机)

     这些发明创造就地取材、土洋结合、因陋就简、易于制造。也许这些发明创造有的并不实用,但每一件发明都体现了人民群众奋发向上、自信自强的创新精神。工具改革运动是在农业合作化的背景下蓬勃发展起来的,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为工具改革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正如1958年3月22日《人民日报》社论所指出的:“我国农业生产的合作化,使亿万农民从朝不保夕的小农经济的牢笼中解放出来,投入到大规模的集体劳动和生产中。这时候,他们不再需要为自己的一小片耕地的命运而忧虑了。他们的精力和智慧现在集中在一点上,就是如何把农业合作社这个集体生产迅速发展起来。大规模的生产迫切需要效率高的生产工具,于是生产者的聪明才智就集中到生产工具的改革上来。”社论还强调指出:“这种工具改革是发生在社会大革命之后。它是在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的肥沃土壤上出生的嫩芽,有及其旺盛的生机和足以冲破一切困难的强大生命力。是数亿农民要求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加速发展农业生产的强烈愿望的结晶。在这样的基础上发生的工具改革运动,它的发展前途和趋势必然是一个新的农业技术革命。”从这个意义上说,农具改革运动是生产关系变革所带来的农业技术上的革新创造,是新中国农业生产成就的一次集中展示。

      李约瑟在写作《中国科学技术史》时曾提出一个问题:中国的科学技术在十五世纪之前领跑世界,但为什么近代科技革命却没能在中国发生呢?是中国人丧失了创新精神吗?是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力吗?李约瑟对此百思不解。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农具改革运动表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突破了科技发展的体制性羁绊,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激发了人民群众的创造热情。证明中国人既没有失去创造力,也没有失去自信力,在实践上破解了李约瑟之问,人民群众的这种创新自信源于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为此,毛泽东铿锵有力地宣告:帝国主义说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的历史结束了,我们不但善于打碎一个旧世界,还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五十年代的农具改革运动,就是人民群众勇于创新、勇于建设新世界的最好诠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