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将伐魏》逐句梳理及译文

 新用户5279QMw3 2022-06-17 发布于上海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名作状,在夜里,连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将要)攻魏,子(替、给)寡人谋,奈何(怎么办)?”孟尝君曰:“有诸侯(结构助词,的)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希望)子之行也!”(重视、郑重)为之约车百乘(指兵车一百辆)。孟尝君(去、到)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表目的,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冒昧,斗胆)借兵者,(表因果,是为了)(效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军队、兵力)非能强(比)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每年,一年一年)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为什么)也?(因为)其西为赵蔽(作为赵国的屏障)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歃血为盟)于秦(这、这样)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将、将要)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孟尝君)(名作状,向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岁不熟(收成不好)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表目的,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国都的城门,也指边境)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献上好的计策)(向)(状语后置句),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主谓间助词,取独)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屈节)割地,(把)国之半与秦,秦必(撤兵)。秦已去魏,魏王(倾其全部)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凭借、依靠)赵之众,(用)四国攻燕,王且何(得到好处)(好处)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道路与乡里)近而(这里指粮草的供给)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悦)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而且)(快)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和、求和)于魏。(于是)(归还)燕、赵之兵,(并且)封田文。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译文:

秦国将要讨伐魏国。魏王听说,夜里去见孟尝君,告诉他说:“秦国将要进攻魏国了,您替寡人谋划一下,怎么办?”孟尝君说:“有诸侯援救的国家就可以保存下来。”魏王说:“寡人希望您能出行游说。”郑重地为孟尝君准备了百辆马车。孟尝君来到赵国,对赵王说:“我希望从赵国借些军队去救魏国。”赵王说:“寡人不能借。”盂尝君说:“我冒昧地借兵的原因,是为了以此效忠大王啊。”赵王说:“可以说给我听听吗?”盂尝君说:“赵国的军队并非比魏国的军队战斗力强,魏国的军队也并非比赵国的军队战斗力弱。然而赵国的土地没有一年一年地受到威胁,百姓也没有年年遭到死亡的厄运;魏国的土地一年一年受到威胁,百姓年年遭到死亡的厄运,为什么?因为魏国在西面为赵国作了遮蔽。现在赵国不援救魏国,魏国同秦国歃血结盟:这样就如同赵国与强大的秦国相邻了,赵国土地也将年年受到威胁,百姓也将一年一年地死去。这就是我忠于大王的表现。”赵王答应了,为魏国发兵十万,战车三百辆。盂尝君又北上拜见了燕王,说,“从前家父经常为燕、魏两王的交往约会,现在秦国将要进攻魏国了,希望大芏救救魏国。”燕王说:“我国已经连续两年收成不好,现在又要跋涉几千里去援助魏国,这将会怎么样呢?”盂尝君说:“跋涉几千里去拯救别人,这将给国家带来好处。现在魏王出城门盼望燕军,其它诸侯即使想跋涉几千里来帮助,可以做到吗?”燕王还是没有答应。盂尝君说:“题下献上好的计策给大王,大王却不采用臣下忠诚的计策,我请求离开了,恐'陷天下将有大的变化了。”燕王说:“您说的大的变化,可以让我听听吗?”孟尝君说:“燕国不去援救魏国,魏王屈节割地,把国土的一半送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撤兵。秦兵撤离魏国后,魏王倾韩国、魏国的全部军队,叉西借秦国军队,再依靠赵国军队,用四个国家的力量攻打燕禹,大王将会得到什么好处呢?好处自己会跋涉几千里寒帮助人吗?好处会出燕国的南门而盼望援军吗?那么对于四国军队来说道路与乡里很近,补给给养又很容易。大王还能得到什么好处呢?”燕王说,“您走吧,寡人听从您的了。”于是为盂尝君发兵八万,战车二百辆,跟从孟尝君。魏王大喜,说:“您借燕国、赵国的军队多而且快。”秦王很害怕,割让土地同魏国讲和。魏国于是归还了燕国、赵国的军队并且封赏了孟尝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