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能丢的传统文化-钧瓷艺术

 立达国学 2022-06-17 发布于北京
钧瓷产业网|来源
佚名|作者
    赵蕊|编辑
中国钧瓷艺术所独创的窑变工艺,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独树一帜的艺术特征,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魅力多姿的民族文化,因而蜚声瓷林,名扬中外,历经坎坷而经久不衰。

中国钧瓷的主要艺术特色,是通过神奇的窑变工艺而获得,它与人工的绘画雕刻艺术运用到陶瓷工艺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具有本质的区别,具有天然的,返璞归真的古典艺术美,能使人感到瑰丽,丰富和神奇,身心产生穿越时空,浮想联翩,想象奇美的独特感觉,独自会而不可言传,宛如豪饮琼浆玉液一般令人陶醉。

《中国陶瓷史》在评价钧瓷艺术成就时这样写道:宋代钧瓷创用铜的氧化物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下烧制成功的铜红釉,为我国陶瓷工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这就是一个了不起的伟大成就。

中国钧瓷艺术自彩斑挥洒淋漓的“唐钧”起始,经历了一个由幼稚萌芽到逐渐成熟再走向鼎盛辉煌的漫长岁月。

钧瓷属北方青瓷系。

我国青瓷历史悠久,为传统名瓷,唐代以前,青瓷一直是中国陶瓷文化的主流。历代青瓷均系单色,装饰艺术全靠人工着意为之。到了唐代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陶瓷生产业,陶瓷得以迅猛发展。
除了手工装饰外,钧瓷在釉色上还打破了单一的青釉而趋向多样化,表现为三彩、绞胎、搅釉瓷、釉下彩绘,以及大量黑釉花瓷。

在山西交城、陕西耀州、河南鲁山段店、郏县黄道等地,以及神垕镇古钧窑遗址比较集中的下白峪村,多处发现多处唐代花瓷窑遗址,并出土大量花瓷片和完整器物,也说明唐代禹州的陶瓷业相当发达,陶瓷匠师在装饰艺术上已有不少新的创造,为宋代钧瓷艺术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唐代花瓷不仅釉的特点与宋钧有相似之处,而且胎釉的化学组成也与其有相同点,为后来的钧釉窑变开创了先河。

北宋初期,经济繁荣,商业发达,科学,文化,艺术得到高度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念有所更新,对陶瓷艺术的要求不断提高。考古工作者在神垕周边的古窑遗址中发现,北宋早期青釉已相当精湛,其造型,釉色和艺术风格较之唐代产品技高一筹,对乳浊釉的应用和还原焰的烧成规律已能掌握。

研究发现,神垕附近生产的钧釉原材料比较丰富,特别是铜矿石和木灰等对釉的乳浊和铜红釉的出现起关键作用。陶瓷匠师经过长期探索,把铜矿石和木灰等加入釉内,经过高温还原烧制,钧窑的出现就水到渠成。

同时,由于钧窑与北宋名瓷汝窑瓷的产地临汝毗邻搭界,其精湛的技艺无疑熏陶感染了钧窑,使钧窑更加趋于精致完美。所以说,钧瓷的产生是中国陶瓷传统艺术的结晶。

从色调单一的青瓷,到涂彩点斑的花瓷,最终“窑变万色”的钧瓷横空出世。这是中国陶瓷史上一次深刻的革命,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