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官窑瓷器

 立达国学 2022-06-17 发布于北京

《共和国钧官窑》|来源

周建秋|作者

赵蕊|编辑

官窑

 of  China 

官窑琮式瓶·宋(960—1279)

官窑之谓,在中国古代陶瓷史上有不同的内涵。广义地说,是有别民窑而专为官办的瓷窑,其产品为宫廷所垄断。按照人们给官窑的定义,我国官窑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唐朝。唐朝官窑有两种含义,一是指贡器,一是指官厂。自唐代至元代(8世纪-14世纪),官窑多有贡器,少有官厂,采取的形式是“官监民烧”,烧出的瓷器,“千中选十,百中选一”,进贡给官方。这种瓷器就叫作贡瓷。那时,唐代在产瓷区设有司务,如唐景龙(707-709)初褚绥为新平(景德镇)司务,奉诏监烧献陵祭器。宋代设监,如太平兴国年间(976-983),派殿前承旨赵仁济监理越州窑务。而北宋徽宗年间禹州钧吕设定的官窑,则是有史以来最具规模、最严格的官窑。到了元代则设局,以提领监陶,后改为本设总管。他们烧出的“景德年制”“枢府”等款式的瓷器,分别称为“景德窑”“枢府窑”等。

在宋代瓷器中,官窑即是一种专称,指北宋徽宗钦定的阳翟窑钧台(今禹州神垕镇古钧台)所烧制的瓷器。

官窑是在宋大观及政和年间于汴梁所设,青瓷釉色晶莹剔透,有开裂或呈冰片状,粉青紫口铁定是其特色。宋室南迁在凤凰山下设立官窑,又称修内司官窑或内窑,郊坛下设立的郊坛下官窑,器形较多,有直径大过一尺的大型产品。

从 1128 年元世祖忽必烈设置“浮梁磁局”,到 20 世纪清朝覆亡,景德镇是元、明、清三代皇家瓷厂所在地,中国的官窑制度在这里延续了632 年,江西景德镇也由此拥有烧造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工艺最精湛的官办瓷厂。

永乐青花海水纹双耳三足炉·清

(1616—1911)

明代的御器厂设置于何时,在史籍中有不同记载。御器厂的任务是烧造官窑器供宫廷使用,包括朝廷对内、对外赏赐和交换等。至宣德年间大量烧制时,设窑达58 座,专门烧造御器即贡器。御器厂的窑有六种不同的类型,即风火窑、色窑、大小蓝黄窑、大龙缸窑、匣窑和青窑。御器厂平时由饶州府官吏管理,每逢大量烧造时,朝廷都安排宦官至景德镇“督陶”。

清代是中国制瓷史上的集大成时期,其制瓷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受等级森严的封建统治制度和制瓷历史传统影响,清代的官窑瓷器和民窑瓷器的款识在题写上也有一定的惯例,同时又新开创了金彩、墨彩、珐琅彩等题写工艺,而且堂名款、花押款、吉语款也更为多样。

宣德青花缠枝莲纹方流直颈执壶·清
(1616—1911)

清代共有 10 位皇帝的纪年款瓷器传世,他们依次是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

严格地讲,“官窑瓷”又分为两种:御窑瓷及官窑瓷。由于两种瓷器均由“官家”督造和采办,所以对民间而言,统称为官窑瓷。但就管理而言,则有非常大的区别。所谓御窑瓷,是指专供皇家使用的瓷器,在器型、纹饰上均有严格的规定,等级森严,均与《车服制》严格对应,错用或擅用均为重罪。官窑瓷,主要是庞大的官僚群体使用,型制要求相对较少,多限于花鸟虫鱼神话等题材,有时皇家会作为“趣味”把玩器采购,但多为官员、富商使用。这一类瓷器,一般由内务府采办,官办民烧官监民烧或民烧官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