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共和国钧官窑烧制工艺之烧成

 立达国学 2022-06-17 发布于北京

《共和国钧官窑》|来源

周建秋|作者

    赵蕊|编辑

烧 成

钧瓷的灵魂是窑变,而窑变则是各种燃料产生的火苗、火烟、火焰、火温,对施釉的胎坯的不同角度、方向进行超过1200℃以上的高温焙烧,使之发生质变成为瓷器的过程。

纵观钧瓷制作的整个过程,从选料配料到成型,从研釉、制釉到施釉,专家、学者、老工匠,老艺人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创新,但焙烧无疑是最后的决定因素。

钧瓷与其他任何瓷器或品类的不同点不仅仅是材料、原料上的不同,更重要的是焙烧对整个环节的决定性。其他品类的烧成只是其他瓷器品类生产工艺中的一个普通工序。

如景德镇瓷器的关键环节在造型和彩绘,薄胎瓷的关键环节在造型和修坯,青花瓷的关键环节是釉下彩,彩瓷的关键环节是釉上彩。唯钧瓷不同,钧瓷在焙烧之前所有的环节都是可控的,唯烧成环节不能把控,这便是千百年来钧瓷区别于其他瓷器的根本原因。所以从古到今就有“钧瓷无大师”“生死看烧成”“十窑九不成”的说法。

国营一厂、二厂攻关组的学者和专家在认真研究和分析传统烧窑的基础上,发现从宋至今在各种各样的烧窑中,以馒头窑和双火膛窑为主。

馒头窑

以宋官窑遗址7 号窑为例,该窑就地挖筑,窑门兼作火池,窑室呈圆形,穹顶呈馒头状,故名之。烟囱放于窑室后壁,下方有四个吸火孔,集中在一个烟囱口,穹顶有一孔,叫天之眼,主要用于点火和排烟。火膛兼作窑门,艺人把素胎装入匣钵入窑,小心地摆放在窑台上,下面是火道。装窑很有讲究,全是老艺人亲力亲为,待窑装满,将窑门口用特制土坯砌好,留好加柴口后开始在天之眼处点火。先是小火烘烤半天(四小时左右),然后加柴加火,待火苗从天之眼处窜出,窑内匣钵呈紫红色时,马上捂盖天之眼,将火苗闷在窑内,顺着火道导入烟囱,使窑内温度均匀地达到 1000℃以上。然后持续加柴,使窑温升至1200℃以上,大烟大火,添柴口要塞满塞实,甚至故意不让柴充分燃烧,产生大量的木炭。而后开始最重要的“攻火”工艺,即落色、成色。待窑温达到1250℃时进入平烧和保温。观看“火样”,确定是否可以停火定色,确定后立即撤掉木柴,火温迅速下降进入上光定彩阶段,扒开窑门,迅速冷却,进入出窑选货阶段。

双火膛窑也叫双乳状火膛长方形窑,是北宋钧官窑的代表,但窑址发现不多,目前仅发现1座。专家们认真研究了此窑,发现此窑设计奇特,窑体就地挖筑,窑室呈长方形,有两个并列的乳状火膛。一个全封闭,不留进柴门,一个开口兼作窑门。此窑也是柴窑,双膛还原气氛容易形成,升温快,成色、出光、定彩效果好,窑变也充分。现存于故宫博物院的北宋官窑钧瓷即为此类窑烧造。

双火膛窑

专家学者经过对传统钧窑的考察、论证,围绕烧窑进行了一系列大胆地改新和试验,开始在焰窑、隧道窑中试验,后又派出烧窑骨干人员组成考察组,先后到新安瓷厂、景德镇、佛山等地学习,回来后又反复试验终于研制成功了隔焰式推板隧道窑。实现了由气还原为釉还原,间歇式为连续化,二次烧成为一次烧成,取消匣钵使窑变更充分、更丰富,成品率大大提高。

隔焰式推板隧道窑试验成功,标志着钧瓷新工艺五大关七十四道工序上千个环节和细节的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钧瓷新工艺试验成功,批量生产,无论从品类上、艺术上,都实现了宋官窑以来的突破,实现了钧瓷历史上的第二次辉煌。

推板隧道窑

20世纪80年代末,改革开放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县域经济结构出现大的调整和变化,民营经济和股份制企业如雨后春笋,地方国营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占县域经济的比重日渐式微,禹州四大国有钧瓷工艺美术厂相继停产改制。1993 年前后全部关掉。禹州神垕镇,一夜之间又生出了上百家民营钧瓷厂,从此走向民窑时代,而共和国钧官窑也将成为历史的记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