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党史里的国学精华之——可持续发展

 立达国学 2022-06-17 发布于北京

立达国学院|出品

南山阳|撰文

   刘宇|编辑


工业革命以来,我们的世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科技的飞速进步,带来了更便捷的生活。

但在享受现代化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人类活动也为地球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渐成为摆在人类眼前的危机。繁华之外,地球满目疮痍,是我们难以忽视的真相。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在粗放发展模式下高速增长、经济规模越来越大。1991年,中国发起召开了”发展中国家环境与发展部长会议”,发表了《北京宣言》。1992年6月,在里约热内卢世界首脑会议上,中国政府庄严签署了环境与发展宣言。1994年3月25日,国务院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为了支持《议程》的实施,还制订了《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


1995年,党中央、国务院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的基本战略,号召全国人民积极参与这一伟大实践。党的十五大和1998年3月召开的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都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我国跨世纪发展的重要任务,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对工业文明进程进行反思的结论,是人类为了克服一系列环境、经济和社会问题,特别是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失衡后,所做出的理性选择。

其实,可持续发展观念自古有之。早在两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对工业文明进程进行反思的结论,是人类为了克服一系列环境、经济和社会问题,特别是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失衡后,所做出的理性选择。

千多年前,我国古圣先贤就提出了“天人合一”或者类似的理念,主张人必须同天、地(大自然)和谐相处。

孔子曾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庄子则说:“天地与我并存,而万物与我为一。”孟子也曾说过——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 [ cù gǔ ] 细密的鱼网)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几位圣人都把能否与天地合为一体,看作是做人的根本、衡量人的标准、乃至国家安定的根本。

荀子提倡变革自然需兼得天时、地利与人和,对此,他也有精彩的论述:“若是则万物得宜,事变得应,上得天时,下得地利,中得人和,则财贷浑浑如泉涌,涓涓如河海,暴暴如山丘,不时焚烧,无所藏之,夫天下何患乎不足也。若否则万物失宜,事变失应,上失天时,下失地利,中失人和,天地敖然,若烧若焦。”

这段话,说明荀子已经预见到了违背自然规律的发展将会造成灾难。兼得天时、地利和人和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荀子还说:“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鱼鳖鳅膳孕别之时,网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这段话是说不能乱砍滥伐,乱捕乱猎,让自然界可持续发展,乃至尊重和保护生物多样性。

但这种观念,上升成一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同特定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和现实任务相联系的。


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可持续发展”深刻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一系列问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可以说,古人的智慧博大精深,他们早就在警醒我们,为了人类的子子孙孙,要学会如何与自然相处,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将“可持续发展”的课题发扬光大,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今日用典

【原典】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孟子《孟子 梁惠王上》

【释读】

如果兵役徭役不妨害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便会吃不完;如果细密的鱼网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光;如果按季节拿着斧头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那么百姓便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遗憾。

【赏析】

本章句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但不竭泽而渔、寅吃卯粮,也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体现。使民养生丧死无憾,是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的目的,取其精华古为今用,就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