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想起来,那场人类史上首次千万级人口大城市防疫封城事件,曾迎来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如今已简化成“武汉封城”四个字,列入“2020春夏季中国报纸十大流行语”的列表中,淌进信息历史的东逝水。这里是2021年的十月尾,即将迎来防疫的第三个冬天。于此时节,内蒙古额济纳旗的胡杨林,风光秀丽、游客络绎。起初,12名游客确诊,追源肇始,发现截至目前已波及11省,感染157人。鉴于“旅行团疫情”波及甚广,中国文旅部紧急要求严格执行跨省旅游“熔断”机制,对出现中高风险地区的省区市,立即暂停跨省团队旅游等业务。首都严格了进京管理联防联控协调机制的相关要求,减少大型会议和论坛,暂停跨省旅游,并严控中高风险地区所在地人员进京。位于疫情传播中心的甘肃,也连夜通知暂停所有旅游活动,关闭省内所有景区和文娱场所,并叫停各类演出和展览。有分析认为,为防止疫情在秋冬季大规模扩散、确保2022年初的北京冬季奥运会顺利举办、维护社会稳定,当前的高压防疫政策可能持续到明年3月。当下,国际旅游业早早进入“死局”,而反复出现的零星确诊病例,也让国内旅游业在重创和复苏之间,展开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一份2020年旅游企业“阵亡”名单表示,这场拉锯战里,很多企业倒在了“后疫情”时代的前夜。本次“旅游团疫情”,无疑让当前的境况雪上加霜。有人问:旅游从业者,还能扛多久?“因为疫情,这次彻底锻炼了多线程的技能,我开始做抖音视频运营了。”“我在朋友圈里代购产品,还好以前积累的客户捧场,一个月也能赚个温饱。”令人意外的是,部分“旅游人”并没有抱怨行业的困难和脆弱。也许,这个过程艰难且漫长,但可以肯定地说,当产业彻底复苏和重塑,其也必将更加坚韧。冠状病毒变异出的德尔塔毒株,具备更高的传播力,本次“旅游团疫情”,就由一起新的境外输入源头引起。回溯这一年,封锁、停业、全员进行核酸检测筛查,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间歇性受到影响,部分行业从业人员的生计问题开始显现。我们清楚,对比病毒,很多布衣百姓更恐惧的,是失业。内需不断扩大,让身处高速经济发展建设中的人们,没有“停下来”的底气。因此,渴望维持正常生产生活却遭受疫情牵连的劳动者,难免有怨气,比较明显的例子是:对于北京打牌聚集确诊和省外旅游确诊,舆论的容忍度在降低。其中,尚有隐匿线索、拒绝执行防控规定,甚而瞒报症状导致疫情扩散者,更是将“无知、自私”,展现得淋漓尽致。从根本而言,这是利益与立场不同而产生的冲突,下场参与争辩意义不大。如何过好防疫的第三个冬天,才是共同的关注点和利益所在。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院长唐任伍称:“现在一些地区已经开始推行加强针,希望更多地区可以跟上。”西方学者表示:规定在公共交通和较封闭的空间内要戴口罩,这是“所剩无几的管控措施”,但对控制疫情很有效。西方个体意识如此之强,也意识到对公共卫生安全尽个人义务的重要性了。这个冬天,我们会不会像去年一样出现病例激增的情况?美国人对此的态度很是乐观:冠病大流行最糟糕的时期已经过去了。英国的状况更不容轻忽,每周的死亡率是欧洲平均水平的六倍,住院率是其他主要欧洲国家的三倍。累计确诊数排在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虽然疫苗的接种初获成效,但距离新冠疫情彻底终结,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所以这个冬天,对形势的乐观并无太大裨益,更重要的,是“谨慎”。德国华裔病毒学家、埃森大学医学院病毒研究所教授陆蒙吉说: “今年冬天有一点需要格外注意:冠病和流感的合流,可能会给各国的医疗系统带来额外负担。” 由于能源问题,今年国内的冬天会较往年更加寒气砭骨。预测它“能否成为病毒侵袭的拐点”,不如“尽人事使其成为拐点”实在。其余的,且付时运。疲惫、嗟叹与哀怨,就藏进“疫情流行大终结”后的回忆,或是更远的将来吧。额济纳旗文旅广电局《致滞留在额济纳广大游客朋友的一封信》:待胡杨花开,期待重逢我常怀抱一个幻想,未来百业俱兴的人间,接到一通平行世界的来电——这里是2021,防疫的第三个冬天,请记住这种对抗浩劫的意志,我们赢了。【原典】 欲粟者务时,欲治者因势。 ——《盐铁论·遵道》 【释读】 想多打粮食,就要遵循农时;想治好国家,就顺应时势。 【赏析】 “如何在保障民生的前提下搞好防疫措施”和“能否正确看待当下防疫现状”,是公、私两个角度在思想层面上的重要问题。 【原典】 通塞有命,道贵正直,否泰付之自然,津涂何足多咨。 【释读】 生活的顺利与困窘自有命运的安排,为人处事的原则贵在正直,命运的吉凶好坏全付之自然,人生之路上的艰难哪里值得感叹。 【赏析】 宜沉着应对生活、看淡吉凶顺逆。艰难中哀叹,不是我们的民族性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