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们在睢阳的故事,比郭靖与襄阳早了516年

 立达国学 2022-06-17 发布于北京
立达国学院|出品
刘宇|撰文
    刘宇|编辑
金庸《神雕侠侣》写道,郭靖、黄蓉于1273年战死于襄阳。

历史上,发生在这一时间点的“襄樊之战”,蒙古军借由阿拉伯工匠改造的攻城器械攻下南宋的樊城,襄阳在孤立无援之下被迫投降。


彼时的襄阳,也没有郭靖。郭靖的原型——金朝名将郭斌(又名郭虾蟆 ),早在1236年金朝被蒙古吞并时,困守会州阵亡。是时,郭斌射完数百支箭后,与全家举火自焚。

而情节如此相似的英雄悲剧、壮烈史诗,再往前数516年,就已发生过。

唐宪宗元和二年,“安史之乱”已过去了四十余年。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在友人张籍家翻阅旧书,看到了李翰写的《张巡传》,很不满意。

他觉得,李翰这篇史稿,遗漏了太多细节,也遗忘了几个英雄。于是凭借亲历者们的口述和相关记录,自行提笔,写下了《张中丞传后叙》。

张中丞,即张巡,今河南南阳人。安史之乱爆发后,张巡与许远同守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城破被俘,与部将三十六人全体殉难。

据《张中丞传后叙》:

“嵩从巡久,亦不见巡常读书也。为文章,操纸笔立书,未尝起草。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巡因一见问姓名,其后无不识者。”


于嵩跟张巡时间较久,也不见张巡经常读书。写起文章来,拿起纸笔一挥而就,从来不打草稿。

起先守睢阳时,士兵将近万把人,城里居住的人家,也将近几万,张巡只要见一次问过姓名,以后没有不认识的。

“士卒仅万人”,这里“仅”,音jìn,要翻译成“将近”,而不是“只有”。

“跟班儿”于嵩,在八岁时就见过张巡,在他的印象中,张巡是个过目不忘、爱民如子,长须宛如神明的异人。

《新唐书·张巡传》的赞誉则更直接:“博通群书,晓战阵法。气志高迈,略细节,所交必大人长者,不与庸俗合,时人叵知也”。

安禄山谋反之初,张巡就起兵讨伐,随者千余人。

驰骋交兵,张巡丝毫不顾惜创伤。两个月间,大小数百战。

“当此时,王命不复通,大将六人白巡以势不敌,且上存亡莫知,不如降。”

——(《新唐书·张巡传》)


这六个人都官至开府、特进。张巡假装答应投降,第二天在大堂上设置天子画像,率领将士们朝拜,三军哭泣。

这时,张巡把六个将领带上来,以大义来责备他们,并拿他们祭了旗。

到了睢阳,张巡遇见了许远。

许远才能似乎比不上张巡,但地位在张巡之上,却甘心把指挥权交给了张巡,居于其下,且毫不猜疑妒忌。

又因为张巡年长许远几岁,许远以兄长称之。

至德二年朝廷诏拜张巡为“御史中丞”不久,叛军即包围了睢阳。

《新唐书》载

“被围久,食尽,巡士多饿死,存者皆痍伤气乏。……贼知外援绝,围益急。”


危难关头,出现了未被正史单独立传的布衣侠士——南霁云。

南霁云,农民出身,世称“南八”。与金庸同列“新武侠四大家”的梁羽生,将其写成了《大唐游侠传》的主角之一。

浩劫之中,南霁云率精骑三十突围至临淮,向御史大夫贺兰进明求救。

然而,贺兰进明妒忌张巡、许远的威望和功劳超过自己,不肯派兵相救;

但他看中了南霁云的骁勇果毅和器宇轩昂,勉力挽留他,还准备了酒食和音乐,请南霁云入座。  

南霁云义愤道:“我来的时候,睢阳军民已经一个多月没有东西吃了!我即使想一个人享受,道义不能允许;即使吃了,我也难以下咽!”

(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

说着,南霁云拔出佩刀,砍断一个手指,登时鲜血淋漓,并将断指拿给贺兰进明看。

在座的人大惊失色,都为南霁云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南霁云也明白,贺兰进明终究没有出兵之意,打马离去。

将出城时,他搭弓放箭,将箭矢射没寺庙佛塔的塔砖,说道:“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


只是,真实历史中的南霁云,没有“一卷旌收千骑虏,万全身出百重围”的能力。

睢阳城,也没有奇迹。

十月癸丑,贼攻城,士病不能战。城遂陷,(张巡)与(许)远俱执。

被俘将士看到叛军即将把张巡带走,直起身痛哭。

张巡却冷静如常,对众人说道 :“安之,勿怖,死乃命也。”(《新唐书·张巡传》)

叛军劝降张巡不成,转而去劝南霁云,后者没有回应。

张巡对南霁云疾呼:“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

南霁云笑道:“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张中丞传后叙》)

“即不屈”。
张巡与许远死后,战乱中的朝廷还生出“二人分兵抗敌导致城失,必有一人是叛徒”的诽谤与非议。

这是让亲历者和记叙者痛心疾首的。

好在谤议之外,尚有仁人志士为他们正名。

翻遍新、旧唐书及其他记载,我想每个人最直观的感受,都是四个字——

英雄不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