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神雕侠侣》写道,郭靖、黄蓉于1273年战死于襄阳。历史上,发生在这一时间点的“襄樊之战”,蒙古军借由阿拉伯工匠改造的攻城器械攻下南宋的樊城,襄阳在孤立无援之下被迫投降。彼时的襄阳,也没有郭靖。郭靖的原型——金朝名将郭斌(又名郭虾蟆 ),早在1236年金朝被蒙古吞并时,困守会州阵亡。是时,郭斌射完数百支箭后,与全家举火自焚。而情节如此相似的英雄悲剧、壮烈史诗,再往前数516年,就已发生过。“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在友人张籍家翻阅旧书,看到了李翰写的《张巡传》,很不满意。他觉得,李翰这篇史稿,遗漏了太多细节,也遗忘了几个英雄。于是凭借亲历者们的口述和相关记录,自行提笔,写下了《张中丞传后叙》。张中丞,即张巡,今河南南阳人。安史之乱爆发后,张巡与许远同守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城破被俘,与部将三十六人全体殉难。 “嵩从巡久,亦不见巡常读书也。为文章,操纸笔立书,未尝起草。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巡因一见问姓名,其后无不识者。” 于嵩跟张巡时间较久,也不见张巡经常读书。写起文章来,拿起纸笔一挥而就,从来不打草稿。起先守睢阳时,士兵将近万把人,城里居住的人家,也将近几万,张巡只要见一次问过姓名,以后没有不认识的。“士卒仅万人”,这里“仅”,音jìn,要翻译成“将近”,而不是“只有”。 “跟班儿”于嵩,在八岁时就见过张巡,在他的印象中,张巡是个过目不忘、爱民如子,长须宛如神明的异人。《新唐书·张巡传》的赞誉则更直接:“博通群书,晓战阵法。气志高迈,略细节,所交必大人长者,不与庸俗合,时人叵知也”。驰骋交兵,张巡丝毫不顾惜创伤。两个月间,大小数百战。“当此时,王命不复通,大将六人白巡以势不敌,且上存亡莫知,不如降。” ——(《新唐书·张巡传》) 这六个人都官至开府、特进。张巡假装答应投降,第二天在大堂上设置天子画像,率领将士们朝拜,三军哭泣。这时,张巡把六个将领带上来,以大义来责备他们,并拿他们祭了旗。许远才能似乎比不上张巡,但地位在张巡之上,却甘心把指挥权交给了张巡,居于其下,且毫不猜疑妒忌。至德二年,朝廷诏拜张巡为“御史中丞”不久,叛军即包围了睢阳。《新唐书》载: “被围久,食尽,巡士多饿死,存者皆痍伤气乏。……贼知外援绝,围益急。” 危难关头,出现了未被正史单独立传的布衣侠士——南霁云。南霁云,农民出身,世称“南八”。与金庸同列“新武侠四大家”的梁羽生,将其写成了《大唐游侠传》的主角之一。浩劫之中,南霁云率精骑三十突围至临淮,向御史大夫贺兰进明求救。然而,贺兰进明妒忌张巡、许远的威望和功劳超过自己,不肯派兵相救;但他看中了南霁云的骁勇果毅和器宇轩昂,勉力挽留他,还准备了酒食和音乐,请南霁云入座。 南霁云义愤道:“我来的时候,睢阳军民已经一个多月没有东西吃了!我即使想一个人享受,道义不能允许;即使吃了,我也难以下咽!”说着,南霁云拔出佩刀,砍断一个手指,登时鲜血淋漓,并将断指拿给贺兰进明看。在座的人大惊失色,都为南霁云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南霁云也明白,贺兰进明终究没有出兵之意,打马离去。将出城时,他搭弓放箭,将箭矢射没寺庙佛塔的塔砖,说道:“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只是,真实历史中的南霁云,没有“一卷旌收千骑虏,万全身出百重围”的能力。十月癸丑,贼攻城,士病不能战。城遂陷,(张巡)与(许)远俱执。张巡却冷静如常,对众人说道 :“安之,勿怖,死乃命也。”(《新唐书·张巡传》)张巡对南霁云疾呼:“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南霁云笑道:“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张中丞传后叙》)张巡与许远死后,战乱中的朝廷还生出“二人分兵抗敌导致城失,必有一人是叛徒”的诽谤与非议。翻遍新、旧唐书及其他记载,我想每个人最直观的感受,都是四个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