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亡不只是死亡,还有……

 立达国学 2022-06-17 发布于北京
立达国学院|出品
赵一铭|撰文
    赵一铭|编辑

船山先生王夫之曾发表过一个观点:“国恒以弱丧,而汉以强亡”。这句话极大地赞扬了汉朝的军事实力。

汉朝军事实力的确令后人骄傲,即便是司马相如这样的文人都可以平定西南夷。《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载:

“邛(qióng )、莋(zuó)、冉、駹(máng)、斯榆之君皆请内附,边关日益开广。”

只是在当时名将辈出的环境下,司马相如的功劳就显得有些黯淡。

司马相如并不以外交见长,其主要贡献在文学创作方面。后人不仅将司马相如同杨雄、班固以及张衡并称为“汉赋四大家”,更是将他誉为“赋圣”、“辞宗”。

其作品以《子虚赋》《上林赋》为代表。尽管两篇文章创作前后相去十年,但内容相连,一贯而下,甚至可以作为完整的一篇文章来看。

作品虚构了子虚、乌有和亡是公三人,设为问答,结撰成篇。并且还由此诞生了“子虚乌有”这一成语。

这里的“亡”应读作“wú”,通“无”,没有的意思。


在《汉语大词典》和《汉典》中“亡”共有两个读音:

“亡”,音wáng,有“逃离、出走”、“灭亡”、“死”、“丢失”等十六个义项。

“亡”,音wú,经常作为通假字使用,通“无”和“毋”。

其实“亡”和“芒”最初起源于同一个字。甲骨文“亡”字从刀,刀刃刻有短竖表示锋芒,为“芒”之初文。
西周金文“亡”的指事符号演变为弧笔,与“入”形近。以至于《说文解字》也误认亡字“从入、从𠃊(wáng)”。
到了战国时期,“亡”字有的趁隙加饰笔,有的在竖画上加饰点,还有的赘加义符“辵”(chuò)。
之后隶书又将“亡”字“丄”变作“亠”,“𠃊”作“𠃊”。由此演变为楷书“亡”。
“亡”的本义是“锋芒”,后假借为“逃亡”。
《说文解字》记载:
《国语·晋语八》载:“而离桓之罪,以亡于楚”,此处用的便是“逃亡”的含义。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同样用了这一含义,记载了和氏璧复归赵国的过程:
“亡”还有“灭亡”的意思。此含义见于《广韵·阳韵》中:“亡,灭也”。
1978年河北省平山县战国中山王墓出土了一尊方壶,上刻有铭文“故邦亡身死”,即“所以国灭身死”的含义。
作为“无”的含义,最早见于殷商时期的甲骨卜辞。“勿焚姜,亡其雨”。
西周时期铸造的士父钟刻有“降余鲁多福亡疆”的铭文,这里“亡”意为“没有”。

由于语言文字发展,“亡”经常作为否定含义使用,其“锋芒”的本意更多地见于“芒”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