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小工农兵通讯员》( 下) 作者 苏芝英
当时,我边听课边在心里想,怪不得我以前熬油把火下辛苦写了那么多的稿子,但真正被采用的很少,原来是自己对新闻写作还没有真正入门,这真是初生之犊不怕虎啊!当时我就悟出这样一些道理,要想真正写好新闻稿件,必须要密切配合党和国家每个时期的重要决策和中心任务,根据实际斗争的形势,从大局着眼,从当前最迫切的问题着手,有计划地组织报道;要通过典型事实,进行政策思想的宣传,充分反映人民群众伟大的精神面貌和蓬勃的革命朝气,为人们提供丰富的思想教材。决不能孤立地记录一些表面现象,不能写成罗列日常工作和生产的流水账,而是要透过事物的现象来揭示它的本质,要赋予它以思想的光彩和生命力。 学习期间,我除了有幸结识乌盟报社的那些知名编辑记者们外,还结识了不少来自各地的新闻通讯员,如和林格尔县舍必崖公社的王财小、四子王旗大黑河公社的刘汉如、卓资县后房子公社的赵绪堂、察右中旗头号公社的刘央府、凉城县麦胡图金星大队的吴金儒等。我们这些参加学习的基层通讯员们经常凑在一起讨论问题,谈论交流学习体会。特别是来自驻武川4754部队37分队的宣传干事刘福喜,给了我许多关心和照顾。刘干事是山西中阳县人,说话操着浓重的山西口音,他为人非常朴实厚道,常把我当作自己的小弟弟一样看待。记得有一天休息,他带着我拾级登上了集宁的老虎山,指着山上那些残存的壕堑地堡,给我讲述了当年晋绥、晋察冀两大野战部队在此血战九昼夜、歼敌六千余的战斗故事,使我不由地对当年无数的神勇和激战产生了无尽的遐想和敬仰。因为我曾听说,我们村满红爷的哥哥张七十五,这位解放军的连长当年就牺牲在了这老虎山上。我这次登上了老虎山,也可算是代表村里的乡亲们来祭奠这位革命烈士的英灵了。学习期间,我们这些学员们还分成两个组分别到凉城县和察右中旗进行实地采访实习。因为凉城县金星大队党支部书记郭老虎和察右中旗的青年女社员杨桂英都是出席“九大”的代表。我被分到去凉城县金星大队的采访组。金星大队北靠蛮汉山,南接岱海滩,这里绿树成荫,农田成网,风景如画,首届全国劳动模范郭老虎就是这个大队的党支部书记。在金星大队我们整整住了一个星期,与我们一起参加学习的吴金儒就是金星人。他就是我们的向导,每天领着我们走村串户到处采访,还几次带着我们到岱海边去玩。我自幼生长在深山沟里,第一次见到这碧波荡漾白帆点点的大海,真是有说不出的高兴,我情不自禁地扑向了水面。当时,正值毛主席“五﹒七”指示发表三周年。我们参加了金星大队社员们的毛泽东思想学习讲用会,和他们一起座谈了学习“五﹒七”指示的体会。我们集体采写的《沿着“五﹒七”道路奋勇前进》的文章发表在5月7日的《乌兰察布日报》上。5月8日,我们还在乌盟革委会礼堂听取了郭老虎、杨桂英关于“九大”盛况的传达,晚上又同他们进行了集体座谈。学习期间,我们还参观了集宁肉联厂、丰镇县印刷厂等。尤其是看到集宁肉联厂现代化的一条龙加工生产线,使我真是眼界大开。对我来说,一个月的新闻理论学习自然收获很大,它在我纯洁的人生画卷上涂上了重重的一笔,从此使我对新闻写作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当时,在集宁的大街上到处都有摊点在叫卖打了补丁的军用黄胶鞋,二毛钱一双。临走时,我特意上街买了好几双背回了家。我高兴的是,这下我和哥哥再也不用东家讨西家求地整天穿烂鞋啦。至此,我与报社的联系更加紧密,我写的稿子也不断见报,我的名字也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线。刘生秀、于得水、段宝和、苏向东等新闻界的老前辈在我的新闻报道及后来的文学创作过程中给了我许多热情的帮助和指导,我是终身难忘的。 1969年12月初,我又参加了乌盟新闻通讯工作会议。这次会议既是一次新闻报道工作的经验交流会,也是一次提高警惕准备打仗的动员会。盟革委会主任葛政生给我们作了动员讲话,他除了强调新闻工作的重要性外,更多的是给我们讲了我国即将与苏修进行一场殊死的战争较量,我们将要采取的基本打法以及打起仗应该如何做好党的宣传工作。记得他说,七亿人民七亿兵,万里江山万里营。乌盟地处反修前哨,是祖国的北大门,我们誓死保卫祖国保卫首都的任务十分光荣。我们要以战备带动一切,一切为战备服务,立即转向临战的状态,准备大打一场人民战争。会议期间,我们参观了盟里举办的《打倒新沙皇》图片展览,参观了苏修社会帝国主义反华以来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和珍宝岛自卫反击战实录展,看了我们缴获的大量枪支弹药和打烂了的“乌龟壳”。同时,我们还参观了毛主席当年在安源煤矿领导工人罢工闹革命的展览。参加这次会议,对我来说既是一次教育,又是一次震动,我好像是感到了自己肩头上更加重大的职责和使命。当时我就在心里想,我一定要认真贯彻执行毛主席的革命新闻路线,把宣传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到农民中间去,积极写稿,切实为办好报纸广播贡献自己的力量。就在这一年的冬天,父亲贸然为我订下了一门婚事。那时,村里人时兴早婚,十七八岁的后生或姑娘大都找下了对象,如这个时候还没有找下对象,就会被人们瞧不起或说三道四。我家是村里穷塌了底的人家,我和哥哥均已渐渐长大成人,父亲也急着想为我们找对象说媳妇,哥哥也曾几次被人领着出去相对象,无奈我家穷得吃了这顿愁那顿,人家一看我家这副穷样儿就再没了音讯。几次下来,哥哥也对自己找对象的事失去了信心。他曾非常气愤地对父亲说:“我再不去看对象,要看你看去,反正我是不去!”那时村里有个叫秀姑的闺女对我好像是有那么点意思,下地劳动干活儿她总是要跟我凑在一起,她也常把干粮让给我吃。父亲得知这一重大线索后,立马派我姨夫去她家打探。可人家的大人说,要想结这门亲事,必须要拿一百块洋钱来。我父亲无奈地叹气说:“这是要我上天去摘星星啊!”他说:“人的命天注定,你们弟兄三个,难道说还没两个打光棍的?!”忽一日,我五爹来家说临村老张家有个十七岁的闺女想在咱们村寻个人家,咱们不妨再去碰碰?老弟兄俩一拍即合,当即他们装作出去拾粪的样子一前一后出了村。当时的主意是要先给我哥哥找。后半夜时分他们回来了,说人家那是个好女子,可人家是看上了咱们家的老二,听说是冬天村里的剧团去他们村演戏时(那时我在村里的剧团里当个跑龙套的演员)人家见咱们家的老二挺急活,兴许以后还能有点出息。人家大人说了,只要是娃娃们愿意,人家就不要彩礼。于是,父亲和五爹当即便决定了我与张家闺女的这门婚事。在他们看来,好歹找过一个算一个哩,总比弟兄们都打了光棍要强。过了几天,这张家闺女领着两个妹妹来我家看人家来了。可当时我家实在是穷得没看头,住的窑洞走风漏气,窑顶上连点泥皮都没有,裸露的搬碴石上冻得结着一层厚厚的冰,毛毒沙、鞋板虫绕地乱窜。父亲将半盆生莜面端在她们的面前说:“你们要吃就得自己做,我们这家里是没人做饭。”就这样,未婚妻第一次上门吃的头一顿饭还是她自己动手做的。让我们惊讶的是,面对如此难堪的局面,她竟然鬼使神差般地说,这人家她是看对了。(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本期编辑:李洁 
作者简介
苏芝英, 内蒙古自治区清水河县盆地青村人,1953年7月出生,大专文化,中共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就职于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曾任清水河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办公室副主任、县物价工商管理局局长、自治区财政厅办公室副主任、内蒙古财会杂志社社长、自治区债务管理中心主任、经济贸易处调研员等职。主要著作有散文集《彩色的乡情》《扬一扬手吧、母亲》《苏芝英散文》《苏芝英乡情散文》《走近欧洲》《走近澳洲》《叩拜大地》等。中央电视台《子午书简》栏目曾多次介绍过其散文作品。 苏芝英老师原创散文链接 苏芝英—散文集《叩拜大地》 连载十二《小小工农兵通讯员》( 上)
苏芝英—散文集《叩拜大地》 连载十一《变化真正从这里开始》( 下) 苏芝英-散文集《叩拜大地》 连载十一《变化真正从这里开始》( 上)
苏芝英—散文集《叩拜大地》 连载十《夜校灯火》(下)
苏芝英—散文集《叩拜大地》 连载十《夜校灯火》(上)
苏芝英—散文集《叩拜大地》 连载九《走上讲台》(下)
苏芝英—散文集《叩拜大地》 连载九《走上讲台》(上)
苏芝英—散文集《叩拜大地》 连载八《母亲之死》(下)
苏芝英-散文集《叩拜大地》 连载八《母亲之死》(中)
苏芝英—散文集《叩拜大地》 连载八《母亲之死》(上)
苏芝英—散文集《叩拜大地》 连载七《少先队员》
苏芝英—散文集《叩拜大地》 连载六《为吃馒头而念书》
苏芝英-散文集《叩拜大地》 连载五《饥饿的记忆》
苏芝英-散文集《叩拜大地》 连载四《朦朦胧胧的大跃进》
苏芝英—散文集《叩拜大地》 连载三《并非金色的童年》
苏芝英-散文集《叩拜大地》 连载二《父亲和母亲》
苏芝英—散文集《叩拜大地》 连载一《走西口的祖辈们》
声明:平台文章为原创作品。允许转载和责编,授权转载请联系平台编辑并注明来源:“黄土地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