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十年前的“可可托海”

 黄土地上 2022-06-17 发布于内蒙古

   

三十年前的“可可托海”

薛韶峰

上小学时,全大队几个自然村的学校,除一、二年级外,上了三年级就全部集中到了行政村小学。学校教室少,老师缺,实行复式制教学,一、三年级复式;二、四年级复式;只有五年级单式。

学生课桌是水泥桌子,老师的讲桌也是水泥的,只有凳子是木头的,也不是人人单独坐一个凳子,而是两人合坐一条四条腿长凳子。为避免孩子们因为抢凳子吵架,老师尽量安排比较合适的两个人坐在一起。有一男一女合坐的;有俩个女同学合坐的;还有一名高年级学生和一名低年级学生坐一条凳子的。

我和他同村,同时入学,我俩又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经常在一起玩。上三年级时老师把我俩分在了一起坐。他跟别的同学坐一张桌子时,有时也会俩人都嫌自己坐的少,像拉锯似的拽凳子,或者在桌子上划一条“楚汉”界,不可侵犯!而和我坐一起时,他却把凳子的大部分都留给我坐,他自己只坐端头。我不止一次地忘记凳子会因自己的起立而偏沉(失衡),闪得他跌倒在地。同学们笑得前仰后合,他却从来没有生过气。

他喜欢看小人书,下课了,老师走出教室,他忙不跌失地从书包里掏出小人书,伏在桌子上看。一本书揉搓的缺了角的,看不清字的,还有缺页断字的,他都连猜带唬地呜哩哇啦地念着,有时候下一节课的老师站在讲台上了他还没发觉。我爱听他念《闪闪的红星》、《英雄儿女》、《地道战》、《小兵张嘎》……。在他的影响下,我也有点爱看书了。

他也很贪玩。放了学,大人们劳动不在家,他推开窗户把轻飘飘的书包往炕上一扔,再从窗户钻进去,从盆里拿一个黑黑的憋煞牛面(又粗又黑的全麦面)馒头,大口大口地吃。而后从瓮里舀半瓢凉水,咕咚咕咚喝几口,一抹嘴,又从窗户钻了出来,顺带也拿着个黑馒头给我。我们一起去找鸟窝,扣鸟。

我俩在一起特别开心,他喜欢爬高上低。星期天,我们总是玩得忘了回家。大热天,他蹭蹭窜上树,掰几枝嫩树枝,拧成一圈戴在我头上遮阳。饿了,我们在生产队地里偷偷刨几个山药(土豆),找些柴棍和牛粪,点着火,等牛粪着过浓烟后,他把山药放在火堆里,烧一段时间后拿棍子扒拉出用手捏一捏,如果没烧软,就再扔进火堆里,隔一段时间又扒拉出捏一捏。烧熟后,他挑一个最大个儿的,用手捏捏,用嘴吹吹,烫得左手倒了右手;右手倒在左手,再在地上磕一磕,然后把最外面烧焦的一层剥掉,递给我。他烧山药把脸弄的黑龙花虎,还故意用手抹,逗的我忍俊不禁,我越笑他越抹,越抹脸越花……

慢慢地学校条件好了,水泥桌子退出了历史舞台,凳子也一人一凳,并且六年级也在村里设立。这时候我们也进入了懵懂少年期,男生和女生之间开始产生某种意识上的拿捏,不再随心所欲地在一块玩了。因此传递信息的方式也随之改变,教室里开始有“纸条”的出现和“纸蛋蛋”的飞跃。男生和女生一说话,两人也会脸红,在别人的眼里更是:这两人有“那种”意思。

一晃六年过去了,我们一起考去了离村十几里的公社上初二,这时课程虽多,但他仍然利用空余时间阅读小说、杂志等。学校后面是公社的苗圃,有绿茵茵的小树苗,一块地挨着一块地,也有大面积的稀疏的老榆树和杨树。我们徜徉在树林里,听他描述书中的精彩片段,感慨故事中主人公的人生经历、悲惨命运或感人事迹!我们讨论作者的构思独特,有时黯然神伤,有时兴高采烈。在那个年代,人们的思想很封建,男女生经常在一起,别人会说闲话的,我俩心知肚明又置之不理。正值豆蔻年华的我俩,彼此之间朦朦胧胧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有时两人对视的目光会稍纵即逝,又怀揣小鹿,心潮澎湃。

直到初中三年结束,正值改革开放,包产到户,我们又一起回村劳动。时间在岁月里从容地行走着,一天……一月……一年。我俩的友情渐渐地更加浓厚,对望的眼神里满满的柔情蜜意。

可惜,人世间有些事情是不随人的意愿而存在的,尽管万事俱备,也未必能够达成。

一天傍晚,他约我出去,我们在上小学的路上走着——走着。夕阳把我俩的影子拉得好长,两个身影近在咫尺,却始终没有复叠在一起,总隔着一段距离。他终于说话了:“我要走了,不再在这里住了。”

……

火红的夕阳,映射着他一脸的无奈,空气倾刻间凝重了,天边的云彩骤然由红变乌——要下雨了。老家秋天的雨是凉的,没等雨来,自己的全身已经浸在了冷雨里,让人不寒而栗……

第二天他和他的父母亲一起搬家去到了很远的地方,回到了他们的老家——他的祖辈们耕耘过的故乡。我与他,最终不得已落得劳燕分飞,天各一方——“相思相望不相亲”。

春去秋来,轮回不止。三十年前的故事藏在心底,所有的美好与感动只和梦相依。

正如歌里所唱:

忆童年时竹马青梅,

两小无猜日夜相随。

时光逝永不回,

往事只能回味

……

  本期编辑   李  洁
   本期校对  贾秀琴

平台其他原创文章链接

王福林长篇小说《荒魂》连载(一)

【易水寒 小说连载】阳光依旧灿烂(一)

父亲,就是故乡的老屋

鱼头传承的亲情

四姨的窑洞,人生中最温暖的驿站

现实版的红高粱——二羊倌老汉和疙蛋奶奶的爱情

作者简介

薛韶峰,内蒙古乌兰察布化德县人。喜欢文字,喜欢写作。

声明:平台文章为原创作品。允许转载和责编,授权转载请联系平台编辑并注明来源:“黄土地文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