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想念曾经属于自己的节日

 黄土地上 2022-06-17 发布于内蒙古


想念曾经属于自己的节日

薛韶峰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能想象得到孩子们有多兴奋,多幸福。它曾经也是自己的节日,那时候的自己和今天的孩子们有着一样的心情。回想起心里就如同吃了蜜一样幸福。
      记得快到“六一”的时候,学校选拔运动员,跳高,跳远,百米赛,拔河,排练文艺节目,广播体操等,进行全校(各个自然村和行政村)比赛,或者是全乡比赛。我至少能参加其中的两三项。体育项目的服装统一为:白衬衫,蓝裤子,白球鞋(运动鞋);那年头生产力低下,物资匮乏,家家户户的生活是:穷汉盼来年,盼了一年又一年。没有出头之日。就这些穿着全部达到,那是天方夜谭,根本不可能。只能穿些旧的,裤子是返水的(把旧的拆开了,翻过里面做),球鞋也是旧的,用白土“浆”一下(过去没有洗衣粉,洗衣液之类的东西,只用地里面捥出的一种白色的土,厚厚的涂一层,使劲洗叫做”浆”)也算过得去。只有衬衫将就着卖些鸡蛋才能穿新的。所以小时候过时过节的大人们绞尽脑汁对付,但我们小孩儿没觉得不快乐,整天乐乐呵呵。“六一”的到来。母亲只有攒鸡蛋卖,给我买白衬衫,别无他法。因此我每天放学的第一时间是去拿鸡蛋。鸡有专门下蛋的场所,土坯院墙上不远不近留着一尺见方的窑窑,母鸡下蛋的时候,就自觉地卧在了里面。我挨窑窑拿着鸡蛋,然后放在家里的竹篮里,日复一日。


      “六一”,一天一天的近了,篮子里的鸡蛋却不着急涨,依然是半篮。迫切地想让篮子满起来,就跑到孵小鸡的老母鸡肚子底掏鸡蛋,害怕引起老母鸡的反抗,就慢慢,慢慢地把手伸过去,再慢慢,慢慢地抓鸡蛋。还好,老母鸡没生气,只是身子往起耸了耸,我吓得刷的一下把手退出来,以为它要啄我,老母鸡又卧好了。我缓了缓,定了定神,再一次伸手掏鸡蛋,这一下老母鸡“啯”一声,炸起了全身的毛跳出了箩筐。这突如其来的举动吓得我”啊”的一声,连闭眼带摇头还打着冷颤往后退,心好像擂鼓似的咚咚地跳。鸡蛋没偷成,吓出了一身冷汗……长大后才知道孵小鸡的鸡蛋和平时的鸡蛋颜色不一样,孵小鸡的鸡蛋较平时的鸡蛋发光亮,一眼就能看出来,就算自己那次偷鸡蛋成功了,也会被售货员发现。
       比赛如期举行,收获可佳,我把获得的奖品格尺、带橡皮的铅笔,都视做宝贝。文具盒里满满当当的。时不时地打开看看,和同学们炫耀一下。


       记忆更深刻的一次是去县里看”六一”文艺汇演,有个节目是表演唱,五六个女生站成一排,每人手里拿着一个道具——南瓜。大概是用薄薄的圆木板,再在上面画成南瓜的样子吧,边唱边扭:小锄头呀手中拿,手呀手中拿,井冈山下种南瓜,种呀种南瓜……,太好听了,表演的也特别的精彩。从小就喜欢听歌的我,就这一首种南瓜,已经把“六一”的美好定格在我的人生里了。每年的“六一”就能想起这首歌,听见这首歌就想起小时候的儿童节。回到家里有时在墙上挂着的木头匣喇叭里听到过,再后来生活条件好了,家里有了半导体收音机,收音机里经常听到这首歌曲。才知道这首歌叫《井岗山下种南瓜》,直到现在记忆犹新。时光荏苒,当年那些小演员们今天也都和我一样步履蹒跚了。
       小时候的儿童节很快乐很简单,一支铅笔的奖品,一首好听的歌,就终身难忘,想念曾经属于自己的节日。愿我们心中都有一个长不大的自己,走出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本文图片由内蒙古摄影家协会贺广生老师提供)
      本期编辑   李洁

平台其他原创文章链接

父亲,就是故乡的老屋

现实版的红高粱——二羊倌老汉和疙蛋奶奶的爱情

【纪实小说】拉着骆驼去北京(一)

【纪实小说】拉着骆驼去北京(二)

作者简介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化德县人,一个在写作的起跑线上孜孜以求的灵动女子。

声明:平台文章为原创作品。允许转载和责编,授权转载请联系平台编辑并注明来源:“黄土地文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