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姥爷——我人生道路上最闪亮的坐标

 黄土地上 2022-06-17 发布于内蒙古

姥爷——我人生道路上最闪亮的坐标
作者  窦威
照片上的老人叫“李成泉”,我的姥爷。出生于1926年2月,河北省迁西县人。1943年3月1日入党,1947年10月在晋察热辽军区军工部入伍。


他自幼家境贫寒,一家七口以种地为生。9岁那年(1935年)年三十晚上,因太姥爷无法忍受地主的逼迫差点上吊自杀。
同年,日寇侵华的铁蹄肆意在冀东大地践踏,到处杀害百姓。饱受日伪蹂躏的冀东民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冀东人民武装抗日大起义。
姥爷的兄长先加入了共产党,而后其岳父惨遭国民党区政府活埋。长期的压迫激起了姥爷的抗日斗志。
在1942年也就是民国三十年,17岁的姥爷参加迁安冀东抗日“童子军”,开始从事敌后秘密工作。

(李成泉被部队授予二等功嘉奖)

1943年3月1日他光荣的加入党组织。当时,我军主力部队全部返回冀东,打据点、炸碉堡、平沟壕,取得基本区恢复。
1944年,冀东八路军主力部队在地方武装配合下,坚持以游击战为主要战术改变敌我双方态势和力量对比。那时候,姥爷加入民兵组织并担任青年委员、党小组长、民兵爆炸组长等职务,打击、捣毁日军势力,掩护我军部队顺利转移,为我军最后战胜日寇做出了较大贡献。


在1947年姥爷从冀东迁西地区被调入东北军区军工部。于4月份去抚顺北几十公里处的大沟军火库里整理旧炮弹。
1947年7月至1948年12月底,姥爷接到任务是处理国民党、日伪时期在东北遗留下的各类型号的废炮弹。


废弹场设在叫牛皮沟的地方,有两排日本人建的宿舍做为场房。
据姥爷回忆:在一次处理废弹的过程中,姥爷刚刚进工房,就看到一个熔药工人向外跑。倒出的炸药着火了!他立即奔向冒黑烟的地点,用大量水扑灭了黑烟和火焰。他冒着生命危险,跑进随时有爆炸可能的工房前去救火,避免了一次大的爆炸事故。当时工厂嘉奖他50万元旧人民币(折50元人民币)。


姥爷对当时处理废炮弹的日子记忆犹新:她们需要检査炮弹有无引信和迫击炮弹有无尾管,如果无引信也无尾管,弹丸内是黄色药即可进行熔化。弹丸上还有引信或尾管的必须将它卸下后,方能进行熔化。废旧炮弹不能卸下引信或尾管的,弹丸中不是黄色炸药的,可由销毁人员用马车运到河边上引爆销毁。弹丸中的黄色炸药大多是浇铸装药,因此必须加热使其熔化方能倒出。从而回收炸药和弹皮钢铁,这也是他们处理废弹的目的。那时条件很艰苦。但是,姥爷说:“比起我们在战场上、在冀东地区的兵工厂中工作幸福多了”。

(1999年,中共辽阳市委授予李成泉同志“共和国创立者奖章”)
到1951年初,约半年时间,姥爷他们共处理废弹三万多吨。姥爷回想当年的情景,说:“真有点后怕。当时的废弹场,那么多废弹,那么多炸药,不论哪个地方,哪个环节,哪个人出点差错,后果都不堪设想。我从事兵工这么多年,经历不少流血牺牲事故,这次顺利完成废弹处理任务,而没有出现任何问题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战争急需军火。为了建设我们自己的国防工厂,为了支援抗美援朝战争,姥爷和工友们情绪高昂、干劲倍增。

(李成泉同志生前自传手稿,影印件)
1951年各类产品成功投入生产。我们的产品源源不断地供应抗美援朝前线。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我再一次体会了一名老兵的坚定与自信,一名老党员的初心与使命。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姥爷就是我心中的英雄,人生道路上最闪亮的坐标。

(文中现实情况由当事人生前口述、笔者整理,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本期编辑   李洁

作者简介

窦威  笔名:易水寒  潇潇雨歇

女    1977年10月出生

辽宁辽阳人  国企职员

双重性格,文笔豪放、犀利、理性。作品多以散文、诗歌为主。

小学四年级在《少年报》发表连环小说《冰淇淋的世界》等,

后由于各种变故草草参加工作,一度荒废。

近几年才重拾写作,借《黄土地文学》落笔抒情。

声明:平台文章为原创作品。允许转载和责编,授权转载请联系平台编辑并注明来源:“黄土地文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