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老师的婚姻遭遇(四)

 黄土地上 2022-06-17 发布于内蒙古

方老师的婚姻遭遇(四)

文/竺元平

         一个团团圆圆的中秋节,方明一家却被未过门媳妇的一个脸色给打了折扣。新媳妇鄙夷,恼怒,满脸不高兴,进门后只吃了半顿饭,就要急着回娘家,谁劝也不听,没有办法,只能听新媳妇的。方明送走了媳妇,一家人就你一言我一语地猜测着新媳妇不高兴的缘由,这到底是什么地方得罪了姑娘,谁说了什么不中听的话,或许是方明说了什么话,议论了半天,还是摸不着头脑,最后方明的父母只能责怪方明,一家人不欢而散,中秋也没有过好。
         直到过了中秋之后,方明渐渐地从姑娘的亲戚口中才探出了究竟。原来,姑娘中秋那天到了方明家,一开始还有些欢喜,当她看到瘫痪在床的婆婆以及一家人做饭的神情动作,就知道方明家真是穷得太干脆了。低矮的住房,黑黢黢的顶棚,全家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再看院子里,满院都是晾晒的牛马粪,一进门,窄小的堂门,还得人们低头弯腰才能进去,吃饭时的碗筷也是大小不一,七长八短,一看就像电影里反映旧社会贫苦农民家庭的景象。看到这种场面,姑娘的心一下凉了半截,毕竟姑娘也没有见过多大的世面,只是一个农村长大的普通女孩,对所看到的事情喜形于色。从内心讲,姑娘很爱面子,也有点虚荣心,心想,原来我找了这么一个穷的叮当响的人家,心情一下就跌到了冰点,平时又听说村里其他姑娘的对象家,红砖新房,院子又大,还要了不少彩礼,如今方明家原来是这般情景,穷得一干二净,用再好的饭招待她,也不想吃了,只知道早点回家,将这里的情况向她父母汇报。姑娘的父母得知了这一情况后,也后悔当初不该找这个方明作女婿,也是唉声叹气。这个时候,父母应该从正面劝一劝自己家的姑娘,但是他们在女儿面前,不但没有给她鼓勇气,反而助长了姑娘的烦躁情绪,全家表现出了嫌穷爱富的本质,一家人便开始想到了当初“退”的主意。从订婚到今年中秋,还不足十个月,这门亲事的发展就由“进”转变成了“退”的状态,严实合缝地符合了姑娘一家当初的计划策略,真比小说中虚构的情节还巧妙。对这门婚事一家人心中有了主意后,就紧锣密鼓地开始了有计划的行动。在父母自以为周密的计划之下,先是采取了一点小手段,向年轻的方明进行威胁,利诱,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先礼后兵,软硬兼施,这些艺术性的小手段使得双方还真的没撕破脸皮。

        

中秋节之后,表面看,除了姑娘给方明难看的脸色外,也没有发现什么更明显的大动作,方明仍然在村中默默无闻地工作。虽多次遇到姑娘的家人,也没有发现明显的异常。但是,方老师隐隐觉得姑娘在有意躲避他,一种潜在的危机就隐藏在了两个年轻人心中。方明的内心压抑、痛苦,充满了矛盾,再加上老家母亲的病重,思想真的要接近崩溃,但他仍然咬紧牙关,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时刻观察着姑娘一家的动向。随着天气的转凉,农田里的庄稼都已收割,村里大部分的人们都闲了下来,好多的人们都聚集在大街上,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着天南地北的一些话题。偶然的一次,方老师听到了人们在议论关于他的婚事,从人们的眼神中,更证实了姑娘一家目前对他所持的态度。方老师每天除了上课,闲暇时,就想这些事情,但总也理不出一个头绪来,因为按当地人来讲,“驴还在人家院子里拴着”,只能静观其变。

        直到深秋的一天,姑娘的父亲带领着,包括介绍人在内的一帮人,来到了学校。这是姑娘家第一次向方明直接亮明了他们家的态度,目标是要在年底前结束这场婚姻,语气盛气凌人,有一种命令式的韵味,一个外地的年轻人,面对准岳父如此强硬的态度,心中一股无名之火也慢慢开始升腾,只是当时还没有燃烧起来,仍然保持一个女婿加教师那种以理服人的姿态。但也是软中有硬地拒绝了准岳父的非礼要求,一场不欢而散的协商谈话,只用了一两个小时就结束了。让方老师没有想到的是,在以后不长的时间里,姑娘家接二连三地向他发起了更强势的进攻,又找方老师的领导,甚至托关系找政府官员等多种办法,给方明施压,企图让方老师屈服。从这一年的中秋到第二年的中秋,一年的时间里,竟向方老师进行了七八次的进攻,双方也撕破了面皮,露出了嘴脸,搞得针锋相对,都各自动用了所有的人脉资源。当时姑娘一家是大户人家,与村中相当一部分人家都是亲戚关系,亲戚当中有正义感的人们,有的也站出来谴责姑娘一家的做法,更多的则是表示沉默,此时的方老师大脑也很清醒,言辞越辩越勇,据理力争。事情发展到这样的地步。方老师从事情的开头,到发展,直到现在,指出了证据,提出了要求,要求对方给予经济上的补偿,经过多次近距离的交涉,终不能达成协议。姑娘一家此时基本上也丧失了锐气,但还有一线希望,那就是对簿公堂。其实,这个时候的方老师心中也没了底,他又从多方面考虑到,对方的恶劣态度、经济实力以及社会影响诸方面,都对他的前景会产生不利影响,也想尽快结束这场无聊的婚姻,但现实又考虑,不能草草收场,内心紧迫,也不能外在表现,应该稳重求胜,静中取胜,方能给自己争回点脸面、志气,否则对自己往后的生活极为不利。
        贫困农村里,人们对事情的看法往往是极端的,对此,方老师也十分明白,所以在对待这桩婚事的问题上,他绝不妥协,平白无故让姑娘一家玩弄了几年,经济上受到了损失,到头来却无情无义,他也做好了打官司的心理准备。眼看着又一个冬天来临,这场婚姻仍然僵持着,此次的方老师已二十五岁,从当时当地的情况看,再找对象也有点超龄,而且农村找对象,彩礼也猛涨到了一个惊人的程度,这对方老师而言,都是他生活中最不利的因素。此时,姑娘一家已向当地法院提出了诉讼,以“财物纠纷”为由,提起了诉状,方老师收到了法院的传票,已是第二年的五月份,传票上红章大印,着实让方老师动了一番心思,从几年前刚认识,一直回想到现在的这张传票,经过冷静思考,一个勇敢面对的想法在心中有了谱。
        接下来,事情就完全按照法律的程序往下进行着,到庭,答辩,调解,方老师在有充分心理准备的前提下,竭力答辩,最终得到了女方一定的经济补偿,一场没有登记却比已登记还费周折的婚姻才算真正画上了句号,历时三年多的感情纠葛,留给二十五岁方老师的,只是对现实生活的回味与思考。
        解除了婚约的方老师,就像电影《人生》里落魄的高加林,孤零零地又回到了孤门独院的小学校,往后的婚姻怎么安排,在当时的环境下,二十五岁的年龄足够让他打一辈子光棍。面对残酷的现实,他的内心或多或少有些不甘心,毕竟他也是读了十年书的高中生,也是凭着自己的能力找到的如今这份工作,说明自己对社会还有些作用,特别是在这洪河村,起着别人不可替代的作用。想到这里,他别无选择,只能面对,还是整天与一群十来岁的孩子嬉戏打闹,当然重要的是教给孩子们知识和做人的道理。他一边工作,一边按着自己的兴趣爱好,过一天算一天。
         紧张而不安的几个月又过去了,眼看着元旦、春节又到了,意味着方老师单身生活又增加了一份可能性,方老师一家也是在无比煎熬中度日,回想几年前,如果不是这个无情的姑娘一家,用计策害苦了方明,应该早已过上儿孙满堂的光景了,可惜生活中没有那么多的如果,那么,方老师往后的生活怎么过,欲知后事如何,请看系列故事《方老师的婚姻遭遇》之五。
      

本期编辑   李洁  

作者简介

        竺元平,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1964年2月出生于内蒙古商都县。1984年10月参加工作,喜欢读书、写作,曾在多家网络平台刊发十几万字的作品,被《海纳百川文苑》平台聘为副总编。

声明:平台文章为原创作品。允许转载和责编,授权转载请联系平台编辑并注明来源:“黄土地文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