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片嘈杂声中,若拉背着自己的书包,往人群中间挤了挤,想和班里的人挨得近一点,不想又让其他人给隔开了。 没有办法,母亲因为面对的情况,也只好将她送去下乡,父亲已经关进了牛棚,虽然母亲没有和她讲,她却从母亲的眼神和语气中听出一些情况,所以只能默默的忍受这样的压力。由于没能够坐上火车,只好等着明天早上坐汽车去锡林浩特大草原。 一夜无话。 第二天,快到中午的时候,校园里开来了许多辆卡车,他们就按照顺序,搬上自己的行李,上了汽车出发了。 前面的同学们,亮出几面红旗,一路歌声嘹亮,一路风尘扑扑,一路欢声笑语,一路深情脉脉。 车辆已经走出好久,已经进入了广茂的草原,映在眼帘的是一个陌生的地方。 远处的蒙古包星星点点,炊烟飘散着,羊群铺撒在草原上,好一副草原牧歌的景色。 若拉由于没有坐过长途汽车,路上的颠簸,晕车使她呕吐起来,昏昏沉沉根本没有看到什么好的风景。 所到之处,和刚刚认识的其他学校的同学们在一起交流,才使若拉的感觉好一些。 若拉在思忖,离家越来越远,这些天,每一天对若拉都是一个考验,水土不服,饮食不畅,让她苦不堪言。 好容易到了锡林浩特,一路的风景都过去了,想好好看看这草原上的城市,却又让肠胃炎缠上了,住进了医院。 大部队的人马已经到了西乌旗,他们几个人在医院呆了六七天,公社来了干部,才把他们接回了公社。 到了那里,才知道若拉被分到了牧业队,三队也就是呼格吉勒图大队。并且与其他学校的同学分到了一个牧民大叔家体验生活。 接过来马笼头,牵着马,若拉的心像开了锅翻腾着,她深切的感觉到,第一次独自生活,第一次在千里之外的草原上,面对的不只是风景,还会有风暴和雪霜。 深入到了牧民大叔当日布家,家里有额吉、阿妈还有弟弟和妹妹。加上若拉和丁丁一共是七个人。 当日布大叔一家人,以包羊群为生。除了送弟弟妹妹们上学,其他人都在家里做事。 阿妈负责家人的饮食,煮茶做饭,挤奶做奶食,还有一些针线活儿,总之,为一家人的出行做好准备。 大叔就是放羊,饮羊,到马群换马,去河边帮助我们拉生活用水。 还有剪羊毛,抓镖,选草场和大队联系有关事宜。 老额吉才是真正的一家之主。负责家里全面的事情。一边到外面采购,一面又与外面的奥特儿联系往来等等事宜。 后来若拉才知道,大叔是一个孤儿,当了上门女婿,所以做事儿都得老额吉点头才行。 若拉因为学校里学习的是蒙古语文,与牧民大叔一家的交流没有什么问题,只是经常为丁丁翻译与牧民大叔家的交流,也会遇到地方语言不同的时候。所以就及时的按当地的习惯纠正过来,若拉也有了很多的收获。 紧接着,夏季的抓膘时间到了,若拉和丁丁两个人大叔家搬到了一个水草新鲜的草场。 若拉和丁丁两个人轮班放羊,大叔说,一个好的牧民不但要会选择好的草场,还要学会放羊,所谓会放羊,不只是让羊吃到鲜嫩的草,还要选择有质地的草场。 有的草,羊群喜欢吃,但是上膘慢,有的草,尤其是带着草花,甚至带着草籽儿的草,羊不但爱吃,还容易上膘。 一般这样的草场需要轮班使用,大队部的条款规定谁都得遵守。 草原上的夏天,阳光明媚,各种各样的花草开满了山坡,兰兰的天空中,飘着白云朵朵。 碧绿色的草原,明媚的花环,一片片阳光的味道悄悄入鼻,花香让人陶醉。 兰天,白云,花香,羊群,一副草原牧歌的画卷就在眼前。 若拉的心怦怦直跳,这样的美景,仿佛是到了一个仙境一般,让人心旷神怡。 到了中午,羊群要去河边饮水,小弟骑着马来替若拉回家,喝过茶后,便与阿妈一起到河边拉水。 从远处看着那些羊群,有的羊带着自己的小羊羔站在河边喝水,有的羊站在浅浅的水里饮水;有的跪在河边喝水,有的羊,特别是山羊,喝完水,还要去水里趟一下,然后跑出去,“咩咩”的叫着自己的同伴。 正值正午,人困马乏,羊群也一样需要休息。有的羊,直接就卧在河边,有的羊领着自己的羊羔子,寻找一块令人满意的地方卧倒;有的羊根本就不想休息,站在那里,焦躁不安,有的羊,却是啃着自己身边的草,等待着出发的时候。 一个星期的时间很快就到了,在这个季节里,若拉认识了许多的新朋友,有了朋友们的鼓励和关怀,若拉的心,渐渐地安静下来,于是,她在深夜,提笔给母亲写了第一封信,告诉她自己的情况。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本期编辑 李洁 作者简介 白杨 白杨,女,蒙古族,退休教师,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从事教育事业三十余年。喜欢诗歌、散文,业余时间从事创作。 声明:平台文章为原创作品。允许转载和责编,授权转载请联系平台编辑并注明来源:“黄土地文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