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俊 今天就说说内蒙古风俗中的礼俗 。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内蒙古广阔辽远,各地的礼俗也不竟相同。就我们当地的礼俗而言,礼俗习惯也是颇讲究的。前几年,最典型的要数娶媳妇和嫁闺女了。主家要张灯挂彩,广邀内外宾朋,有的甚至还热闹数日。中午十二时,大饭店里宾朋满坐.前来送礼的人络绎不绝,门前可说是熙熙攘攘车水马龙。庆典伊始,礼炮声声,震耳欲聋,真是热闹非凡,席前,客人送上几百上千元礼金,内亲须得送上重礼。有些地方在席间还要公示内亲的礼单呢,以显位重,大概是给其增添些面子吧。 ![]() 近几年,又兴起了孩子当兵,升学,葬礼,过十二岁生日庆典热,只要家里有大型的活动都要搞一次.说白了,为了收礼呗。这还是普通百姓家呢,如果换到做官人家就更不同凡响了。搞个四十五桌就更寻常了。 以前只要是去吃请送礼,送三百元就可以了。现在就略显羞涩了。一般朋友都得五百元,何况沾亲带故的呢。朋友的孩子当兵,得随上一千元的礼金,临走还得给几百元零花钱.同学的孩子嫁到北京,还得备一千元礼金,大家礼钱的数目必须是一致的才行,否则人家说你抠门。这还不说,平时如果是那个外甥,侄儿去外地读书了,你还得主动送一些钱来关照一番,否则人家会说你不懂礼数。 如果你相处的朋友和同事多,那就更热闹了。几个大节里一般收到的请柬是娶嫁庆典活动.秋天是丰收的季节,该轮到庆祝孩子升学的活动了。过生日的日子不确定,只要孩子的生日到了,你就会很荣幸的收到一张大红请柬。 说些不夸张的话,那请柬像天上下雪片似得,你只能捧着大礼,规规矩矩高高兴兴地去吃请,谁也不能拉下.值得你宽慰的是时不时地去品尝几顿解馋的大餐。 记得去年,有一个月里我家就收到九张请柬。不知道是我人缘儿好,还是朋友同事多,我和老婆孩子分头去吃请,差点儿一个月的工资还不够分呢。幸亏老婆平日里省吃俭用啊,要不那就惨了。这不,就在我写这些唠叨话的时候,一会儿就得去送礼。因为秋天到了,人们收获的季节又到了嘛。 中国人最看重的就是人情,来而无往非礼也,所以礼俗才会如此疯狂。 本期编辑 木子姐姐 作者简介 高俊 高俊,男,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人,职业教师。 柴米油盐百姓事,锅碗瓢盆皆文章。关注【黄土地文学】,体验有滋有味的生活。 【黄土地文学】投稿: 邮箱136352905@qq.com 微信 L13848911998 你若喜欢本文,就在最后右下角点个“在看”让更多朋友看到哦! 声明:平台文章为原创作品。允许转载和责编,授权转载请联系平台编辑并注明来源:“黄土地文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