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乡,连着世界 文/谢.巴特尔 С.Баатар/ᠰ· ᠪᠠᠭᠠᠲᠤᠷ /2021.11.8 故乡 有一座 “阿日苏门哈达” 老乡也叫 “笔架山” 山上 住过“八路军” 山头连着 “大青山” 连着当年的 圣地“延安” 连着 祖国的山山水水 连着 世界的太平洋 故乡 有一条 弯弯的小河 老乡也叫 ”塔布河” 是我梦中的 希拉穆伦 长长的小河 连着长江 连着 祖国的东海 连着 世界的四大洋 故乡 早晨的 一轮红日 升起在 白音敖包山巅 连着 “吉庆敖包”脚下 富庶的 美丽田野 连着 华夏大地 连着 天下每一个 角落和山阳 故乡 是夜色里的 一勾弯月 陪着“斯日贝”的 “七层山” 连着 白桦树的枝头 连着 九州的屋脊 连着 遥远的九霄云祥 故乡 是一缕 升起在 白音补勒格河畔的 袅袅炊烟 连着 八百年的风 连着 “宝格达圣山” 飘逸的白云 连着 大漠 无垠的苍穹 和蒙古草原 我爱故乡 爱那 一草一木 爱那 一水一山 爱这里 生生世世 淳朴的 父辈老乡 故乡的炊烟 亲过的星辰 连着世界 连着 五洲大洋 …… Ийм сайхан эх оронтой юм чинь Инээж л явахаас яах билээ. Таанын үнэрт салхи чи Талаар нисэн өнгөрөхдөө Танхил хонгор түүнд минь Танил дууг минь дамжуулаарай. 我的家乡内蒙古,在历史上也叫“漠南”。 北亚蒙古高原,以横亘于中间的大戈壁(即大漠)为界,分为漠南和漠北两部分。与相对寒冷的漠北相比,漠南的气候温暖湿润,生存环境也相对更好。 据我在蒙古大学的同事讲,历史上漠北草原的蒙古人能上马的都南下,或者西征没有再回漠北故土,这样留在漠北守护故土的人反倒更少。 在我的家乡内蒙古,黄河,弱水(额济纳河)、西辽河都从家乡流过,形成了水草丰美的牧场,也成了强势推行“放垦移民”的地方。 特别是内蒙古东部,呼伦贝尔草甸草原和西辽河流域,这里位于大兴安岭西侧。古代的大漠地区,有山的地方,气候就比较湿润,是游牧民族能够繁衍、壮大的地方。 而大兴安岭,也是历史上游牧族群民族的发祥地。 东胡,起源于西辽河; 鲜卑,发源于大兴安岭嘎仙洞。 南北朝时期,东北的鲜卑族分为南北两支,南支是契丹、奚,北支是室韦。 据蒙古国西部的<辉斯陶勒盖遗址>的考古发现,蒙古民族的发祥地更扩展到了大漠南北的更加广泛的区域。 其中大兴安岭是东胡系民族的圣山,而辽河是东胡系民族的母亲河。 内蒙古中部的河套地区。黄河在这里歇脚,形成了肥沃的河套平原。这里水草丰美,同样是游牧族群发展壮大的地方。 2300年前的秦汉之际,蒙古草原也第一次完成了統一,有了自己第一个統一政权……匈奴国。 匈奴故地已南达富饶的河套平原。 后来,鲜卑、柔然、突厥等相继兴起。河套平原的北部,是阴山和戈壁滩,两者为天然的军事屏障。游牧民族从河套平原出发,长驱直入,南下中原。 中原农耕王朝占据河套,就能够以阴山、戈壁滩为界,与大漠南北的游牧民族对峙。 内蒙古的西北,是阿拉善戈壁草原,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阿拉善靠近河西走廊,拥有商业上的便利。古代的游牧民族往往会经过阿拉善而抢占河西走廊,切断中原和西域的交通路线,并对关中平原形成直接的威胁,西夏(唐古特国)就是其中的典型例子。 中原农耕王朝也必须要打通河西走廊,控制阿拉善。弱水(今额济纳河),是阿拉善地区最宝贵的水源,中原王朝也凭借这条河流在此扎下了根。 上古时期,有鬼方、北狄、东胡等游牧民族生活在这一带。战国时期(匈奴时期),秦国、赵国、燕国相继在北方扩张,并且修建了抵御游牧民族南下的<万里长城>, 长城就是数千年来,游牧文明与农耕文化的天然屏障和分水岭。而河套平原成为了双方斗争的过渡地带。 赵武灵王在击败了林胡、娄烦等民族后,将河套平原纳入版图。随后,在河套平原驻军、屯田,和匈奴人进行斗争。 匈奴国和中原王朝在河套进行了无数次反复的拉锯争夺。在汉武帝时期,农耕王朝曾一度确立了对河套地区的管辖。汉武帝在河套地区设置了朔方刺史部。 朔方就是北方的意思。匈奴逐渐内乱,“五单于分争”,强悍的令汉朝纳女求和的匈奴国分裂为南北两部。北匈奴盘踞漠北直到西伯利亚,继续和汉朝为敌; 南匈奴在漠南臣服于汉朝,大黑河边的<昭君坟>,记录了一段“胡汉和亲”的民族团结的绝唱。 汉朝灭亡后,强大的鲜卑民族兴起于大漠南北,他们像西伯利亚寒流不断向长城涌来,生活在漠南的南匈奴也受到了鲜卑的压力而南迁,最终形成了“五胡入华”的民族融合的局面。 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民族占据了漠南,他们在此建立了代国、北魏,虎视中原。 439年,鲜卑拓跋贵族建立了<大魏国>,北魏统一了中原。 孝文帝将首都从云城(今和林格尔)迁到了大同(平城),于是在漠南地区设置了六镇,以抵御北方新兴的游牧民族——柔然。 此后的隋唐也在河套地区设置军镇来抵御北方的突厥民族。 隋文帝时期,突厥内乱而分裂,隋朝开始扶持突利可汗(汉史称启民可汗),在漠南地区建立了东突厥汗国。这件事和汉朝时期扶持帮助南匈奴呼韩邪单于有异曲同工之妙。 隋唐之际,东突厥乘机强大起来,又开始侵扰内陆,并且将整个中原都纳入了势力范围。 唐朝建国后,又联系漠北的薛延陀汗国一起攻灭了东突厥。 此后,漠南再次成为了中原王朝经营大漠地区的根据地。 唐朝在此设置了<单于都护府>等机构。突厥灭亡后,回鹘兴起,漠南地区一直掌握在另一支鲜卑人李渊建立的大唐王朝手中。 唐朝之后,北方游牧民族强盛,契丹、党项、女真、蒙古先后崛起,各地占领着漠南地区的一部分。 这时候的漠南草原已经不是一个整体,而已支离破碎。不过,蒙古的崛起彻底改变了大漠南北的民族成分,使得整个漠南、漠北直到今天的俄罗斯的亚洲部分和西伯利亚的民族都統一成了蒙古民族。 生活在这里的回鹘、突厥、契丹等数百部族都融入了蒙古民族之中了。 元朝灭亡后,大部分蒙古人退回了大漠故土,隔着<万里长城>,一道长长的“白墙”,继续和大明王朝对抗。 经过朱明王朝时期的几次大规模北伐战争,最终也没有完成对大漠南北的控制。 在呼伦贝尔地区(捕鱼儿海),朱元璋曾经派遣蓝玉击败了北元的残余势力,随后在这里短暂设置朵颜、泰宁和福余三卫。 在河套地区,设置了大宁卫和东胜卫,但最终没有完全控制长城以北地区。 永乐帝去世后,明朝就再也没有能力控制朵颜三卫和河套地区了。 这时大漠地区的瓦剌(卫拉特)和鞑靼(东蒙古)两大部落相继崛起。最终,瓦剌迅速发展成为了漠西蒙古(准噶尔汗国),而鞑靼发展成为了漠南蒙古(代表北元势力的察哈尔)。其中漠南蒙古就是北元的后续,其汗权始终控制在成吉思汗的直系后裔手里。 漠南蒙古的达延汗(大元中兴巴图蒙克汗)、俺答汗(土默特阿拉坦汗)先后统一了漠南地区,形成了东起宣化、大同城北,西逾河套,北抵戈壁,南临长城的广阔疆域,奠定了今天内蒙古的版图大样。 到了林丹汗时代,漠南蒙古已经完全统一,其内部一共有16个大部落,包括科尔沁、札赉特、杜尔伯特、巴林、札噜特、奈曼、喀尔喀、茂明安、乌拉特、喀喇沁、乌珠穆沁、察哈尔、土默特、鄂尔多斯等,其疆域“东接盛京、黑龙江,西接伊犁东路,南至长城,北逾绝漠,袤延万余里”。 这便是内蒙古的全貌了。 然而好景不长,大元“林丹汗”败给了满清(后金)。 1624年,林丹汗征讨科尔沁部,科尔沁部顺势倒向了后金; 1626年,皇太极讨伐内喀尔喀五部,使得其土崩瓦解; 1627年,察哈尔部在后金的军事压力下,最后走投无路投降了皇太极。 林丹汗失去了内蒙古东部地区,被迫西迁。此后,皇太极三次出征林丹汗,到1635年完全吞并了内蒙古地区,从此内蒙古纳入到了满清的版图。 清朝为了更好地管理漠南蒙古地区,于是参照满洲八旗制度,建立了盟旗制度。漠南蒙古设置有六盟二十四部五十一旗。其各部长官由清朝任命,并世袭。清朝又在盟旗之上设置有将军府,进行有效的军事和行政控制。从此,蒙古地区就被严密地控制起来,再难掀起风浪了。 1911年,漠北蒙古响应南方汉人辛亥暴动号召,在汉地十八省纷纷脱离大清,宣告独立的风声里宣布独立。1912年民国建国时期,民国将内蒙古分为了若干省,其核心的河套地区为绥远省,其他部分分别划给了热河省、察哈尔省、宁夏省、黑龙江省等。 抗战期间,日本控制了大部分内蒙古地区,成立“蒙疆联合自治政府”。抗战胜利后,内蒙古各族人民于1947年5月1日,在乌兰浩特建立了内蒙古自治政府。 新中国建国后内蒙古的版图多次变化,最终还是维持住了原漠南的中心部分…… 谢巴特尔 蒙古族,内蒙古四子王旗人,蒙古国立某大学兼职教授,现任四子王旗文化研究会研究员。 声明:平台文章为原创作品。允许转载和责编,授权转载请联系平台编辑并注明来源:“黄土地文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