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写在《那两年》之后

 黄土地上 2022-06-17 发布于内蒙古
写在《那两年》之后
夏勇康      
         小说“那两年”经由《黄土地文学》刊登,历经两个月,连载14集,现已分享完毕。在这里除了“感谢”二字外,请允许我与朋友们聊几句心里话(特别是同学们),更进一步的表达我的诚意。
         在这个分享过程中,收到了不少的鼓励与掌声。有不少朋友与我交流对话,对朋友们的认同与支持,我曾简短的回应过,也表示过真诚的谢意!
         与朋友们交流时聊过,小说“那两年”脱稿后,我在心里从来没有给它命名过,直到发表时才顺手填上了“那两年”三个字。当连载任务已经完成后,回头来看,还得重申以下文字表述仍然是坦诚有效的。
         “那两年”,顾名思义就是青春吧!


         年青——幼稚无知,冲动荒唐。有求知,有成长。然而,人生无常,也有面对现实的无奈与绝望。社会是个什么样子?我们是个什么样子?社会如何看待青年?青年又如何看待社会?政治规定了什么?民主自由的内容?经济走向的演变?婚恋的边界在哪里?对学习,对工作,对性,对恋爱与结婚,等等等……
         那两年,我还处于蒙蔽状态,对什么也不清楚,对什么都感到好奇和新鲜。这些大概都是需要年青人去探索与体验的。
         就人性而言,不会是单一的,应该是矛盾的集合体。一个人在这里可能做到真善美,到那里又可能表现出来假丑恶。昨天的高官,明天可能是柱虫,今天的高材生,后天可能是杀人犯。
         早在五四运动期间就提出了民主与科学,在我们尊崇儒家的同时,也要思考并接受它的局限性。看历史,一会儿独尊儒术,一会又打倒孔家店。所谓的纲常人伦,常被政治集团操控利用,并不一定是在宣传贯彻正确的方针政策,经常会宣扬或放大假象,屏蔽或抹煞真象。
         过去讲克己复礼——君子慎独,不欺暗室,卑以自牧。听起来高大而难为,却也治理了国家二三千年。儒家回避性——谓之“万恶淫为首”,“存天理,灭人欲”。也不谈死亡——谓之“未知生,焉知死”,“文死谏,武死战”。这类提法稍嫌生硬与敷衍,历史上争论不断,我们能视而不见吗?社会进步了,理应用批判的眼光去继承传统。一方面要提倡五讲四美三热爱,另一方面也要注意接纳人的个性与多样性。
         小说是人学,有自己的规律,不是孔孟之道,更不是口号和标语。不论纪实或是虚构,都要跳出历史的藩篱,反映人的风貌。想想看,这个“那两年”不正是要把真实与虚构杂凑起来去揭示青春的本质吗?——瞎折腾,破禁忌,扬生命。
         年青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有血有肉的生命。借由小说去疏理“那两年”,给自己补补课,让思想明晰起来——包括发神,喝酒,偷盗,打架。懈逅,聊妹,甚至于你去泡了一个帅哥或者是他去睡了一个寡妇。凡此种种,莫名其妙就去经历了的事情,那一项与年青蓬勃的荷尔蒙没有关系呢?窃以为,这些都应该记在青春的帐薄上。
         那两年我们像小孩子一样满脑子的渴望,干什么都鲜活,没有失败概念。那时候,精力过剩,盲目自信。仿佛有多少颗好奇心就有多少个愿望都可以去实现。不然——理想丰满,现实骨感。几十年过去了,我们常常落入悔恨与悲伤之中不能自拨。
        青春啊!——青春——应该去赞美歌颂你呢?还是应该去埋葬祭奠你呢?
        竭力去还原过去,向岁月敬礼。用自己的方式去勾勒出一幅年青的画卷,浅唱低吟——奢望媲美诗歌,像花朵去绽放。到此为止,总是我向年青交出的一份答卷,虽然力不从心,态度一定是虔诚的。

声明:平台文章为原创作品。允许转载和责编,授权转载请联系平台编辑并注明来源:“黄土地文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