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进入腊月开始,忙活了二十多天的人们,在大年三十这天开始慢下来了,所有年货都已备齐,室内屋外环境卫生已打扫干净,鸡鸭鱼肉,各种新鲜蔬菜、水果等堆满了储物间。农村人对春节是敬畏的,有隆重的仪式感,有别于诸如腊八节、小年等类似的节日。毕竟年头接年尾。 三十上午要贴春联,挂灯笼。贴春联有讲究,上下联不能贴反,人正对门,上联贴右边,下联贴左边,古人书本是竖行,念书时从右往左念。对联亦是竖行,故同理。对联上下联的区分,看最后一个字的读音,“仄”声是上联,“平”声是下联。先在容器(大多是炒瓢)里舀一瓢水,加入适量的麦面,边均匀的放麦面,边往一个方向用筷子揽拌,将稀释的麦面放到炉子上加热,制成浆糊。浆糊易稀不易稠,稠了不易刷。在墙面上按对联的宽窄长短刷上适宜的浆糊,贴对联要两人协作,一人执上端,一人接下端,站在高板凳上将上端先贴近墙面,下端拉直缓缓的向墙面靠,而后用宽书本在对联上轻压,促使对联与墙面紧密结合。这样贴出来的对联,一年都不会被风吹坏。现在都是砖墙,贴了瓷砖,大多是用透明胶带固定对联。上联贴了贴下联,然后贴横联。接下贴门神,贴门神更讲究,先将两扇门关上,合严,将门神比对好后,刷上浆糊,两扇门神贴一般高,中间对齐,左右不能贴错,比如骑马的门神,马头一定朝向屋内,有马到成功的寓意。门下方要贴“斗巾”,可以是四个福字,更多的是含祝福的四字成语。大门、小门、卧室门、厨房门,火炉门等,楼上楼下挨个贴好,而后猪圈、牛栏、鸡圈、风斗、厕所等一一贴上。 对联早先都是人工握笔蘸墨书写而成,那时候的农村识文断字的人少,会写对联擅长书法者更是稀缺,唯家乡学校的几名教师能担当此任。进入腊月,首要准备的年货就是春联。早早的买好红纸,墨汁,当然毛笔是写对联者自带,用着顺手。提前十天半月就要邀约写对联的人,好酒好饭好茶侍候着,期望写对联的人多写些吉祥语,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好运。现在市场上的对联品种齐全,琳琅满目,烫金的、平绒的……应有尽有。根据各人喜好,词意理解,尽情选择。 室内年画首先贴神前的,也就是大门正对里面的墙,挺大张的年画,其他年画张贴时要讲究对称,中国人习惯对称美。过去贴的是红红绿绿的山水画及名星照,现在大多是名人字画或装裱的刺绣,美观大器,篷壁生辉。在干檐上挂起红灯笼,喜庆气氛就升腾起来了。 厨房里煎、炒、煮、蒸、焖,一盘盘色香味俱全的各种菜肴端上了桌,年夜饭已做好,燃放一挂一万响带爆竹的鞭炮,家人围坐,喜笑颜开,叙旧话新。儿给父敬酒,媳给婆夹菜,其乐融融。红酒、白酒、各种饮品,随心随意。一家老小在爆竹声声中团团圆圆,这就是所谓的年味儿。年夜饭承载着亲情团聚血浓于水的温馨,既可作一年的总结,找出缺憾,又可规划新年目标,信心倍增。 常听人说,物质丰富了,年味却淡了。其实年味没变,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传统怎可能说变就变。物质是丰富了,不再是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年代,不再期盼过年带来的新衣和美食。现在新衣天天穿,美味顿顿吃,对年的期待是弱化了,更多的是我们从孩提时代长大成人了。为人夫(妇),为人父(母),上有老,下有小,肩上的责任更重了。从孩提时代一味的依赖、索取、享受转变到现在的责任与付出,角色转变了,心境自然而然的产生变化。 “三十的火,十五的灯。”以前农村的火笼是在室内陆上用泥土泥一个“U”字的火笼沿子,在里面放上柴火取暖,可以放很多柴。冬天每家每户都要上山打疙瘩(干枯的树蔸),堆满屋团转。三十晚上在火笼里放上几个疙瘩,燃起熊熊烈火,祈福新年兴旺发达。旧时的火笼已不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省柴火炉、取暖器、空调等。火是烧不到旧时的旺,但现在国家政策好,新年新气象不再是祈愿。守岁自不可少,或看《春节联欢晚会》,或掐手机送祝福。炉火旺旺,水果在盘,笑意荡漾眉间。 除夕,有的时方是凌晨零点,先燃放除夕鞭炮,放烟花,而后睡个回笼觉。我的家乡则是在早上六点左右,天刚蒙蒙亮时举行除夕(又称出行)仪式。周围到处是震耳的鞭炮声,漫天飞舞烟花,炫丽多彩,把除夕迎新年推向高潮,增添了节日热闹气氛。。好多地方已禁止燃放鞭炮,不得一观,留存些许遗憾。从大局看,净化了人类赖以生存空气,是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爆竹也并非除了热闹就一无是处,爆竹中含有硫、硝、铵等物质,燃放过程可杀菌等有害物质。 拜年是晚辈给长辈送祝福的仪式,通常除夕鞭炮放过后,就可以出发去给长辈拜年了,不论亲疏,不计隔亥。老的给少的发“压岁钱。” “初一拜父母,初二拜丈母。”初一这天是在家族内部互相拜年,送祝福。初二是新接的媳妇回娘家叫父母的日子,早早起来,备上礼物,和新郎一起快快乐乐回娘家,叫父母,送祝福。随着时代进步,经济社会的发展,拜年也紧跟时代,短信拜年、电话拜年、视频拜年……不一而足,“压多钱”也变成“红包”飞来飞去。人近距离亲密接触的少了,情谊亦不如过去浓厚了。 过年说话用语用词有诸多禁忌,多说吉祥话,赞美话,祝福话。小孩子可不懂这些,纯真率直,所以有许多家庭用红纸写上“童言无忌”贴在墙上,敬请各路诸神、名位大人不与小孩子计较,原谅他的懵懂无知。 “拜年拜到初七八,一无烟来二无茶。”早些时候物质匮乏,准备的年货有限,为避免给主客带来不适的尴尬,聪慧的农人总结出了这句农谚,善意的提醒拜年时间不可太久,再者农人在初六过后大多下地干活了。现在基本是持续到“元宵”闹过,年才算过完。 2022年2月1日 编辑 李洁 作者简介 水长国 水长国,湖北省保康县马良镇人,文学爱好者,偶信手涂鸦,有作品在报刊及网络平台发表。 柴米油盐百姓事,锅碗瓢盆皆文章。关注【黄土地文学】,体验有滋有味的生活。 【黄土地文学】投稿: 邮箱136352905@qq.com 微信 L13848911998 你若喜欢本文,就在最后右下角点个“在看”让更多朋友看到哦! 声明:平台文章为原创作品。允许转载和责编,授权转载请联系平台编辑并注明来源:“黄土地文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