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巜记忆喇嘛湾》 万新民 恩师贺云飞先生的《记忆喇嘛湾》出版了。 摩挲着老先生亲自寄来的新书,嗅着油墨淡淡的清香,不禁陷入感慨中。 这部书稿,在2021年未曾出版前,我用了整整两个月的时间帮助老先生校对,并撰写了读后感。 怎么也不曾想到,一个髦耋老人,竟然撰写出一部洋洋四十万字的《记忆喇嘛湾》。怀着极大的好奇心,我拜读了贺云飞老先生的这部作品。 惊诧,震撼!这是掩卷沉思,给我的第一感受。 《记忆喇嘛湾》,从当地居民崇拜信仰起笔,从对自然、寺庙、祖先的崇拜展开描述,将喇嘛湾几百年开发变迁的来龙去脉形象地流于笔端;接着,又详尽地把当地居民几百年来的生活起居、婚丧嫁娶、时令节日、教育教学、文化艺术、建筑装饰等多维度地给予铺叙描述;最后,又将流于当地居民几百年的传说故事形象生动地给予讲述……挖掘历史典籍年代之久、搜寻素材范围之广、筛选整理材料之繁杂,无一不在告知读者:难!曾如贺老师在其“后记”中提到的,《记忆喇嘛湾》文稿最初的参考资料只有两条:(1)、北魏时期郦道元《水经注》中一段关于“君子津”的记载;(2)、民国时期编撰的《绥远道志稿》中一段关于“桢陵古城”的记载。 只凭这两条浅短的文字记载,便使贺老师在“古稀、髦耋”之年呕心沥血、孜孜不倦地撰写出了一部丰润的反映民风民俗的鸿篇巨制,读者怎能不为贺老师“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磅礴气势所折服钦赞! 感恩、惜福!这是《记忆喇嘛湾》给我的第二感受。 喇嘛湾是黄河东岸的一个小镇,其中薛、王、邬、白、董是当地五大姓氏的家族。这些家族在喇嘛湾定居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了,他们中不乏家业昌盛、人才辈出者。 几百年前,这里只是黄河岸边一处未开垦的处女地,杂草丛生、荒无人烟。是这些家族的祖先,从内陆流落至此,凭着炎黄子孙特有的勤劳勇敢智慧,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拓荒打拼,辟出一片赖以生存的乐土;广学技艺,积淀家族的富裕的点点财富;兴办商贸,营造小镇繁荣昌盛的物资交流;兴办教育,为子孙后代德智体健康发展夯实基础。 作为喇嘛湾的后人,翻阅贺云飞先生的《记忆喇嘛湾》,能清晰地了解自己家族、家乡的历史渊源,了解祖先勤劳智慧的精神风貌,目睹小镇如今欣欣向荣的巨变,怎能不滋生感恩之情、惜福之念? 崇德、敬业!这是《记忆喇嘛湾》一书给我的第三个感受。 喇嘛湾最大的老爷庙是“永和成”王家先人于道光6年(公元1826年)独资修建的,庙里供奉着三尊高大塑像,居中的是关羽(关老爷)。为什么要供奉关老爷?因为当地先民崇尚关羽的忠、义、信、智、仁、勇。这些集中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理想。 德,为立身之本。喇嘛湾人以德为先,以德为荣。作者缜密地记下了这方面的掌故:对长辈,生前尽孝,死后尽礼;对自己,举止言谈,循规蹈矩;对乡邻,和睦相处,乐善好施。诸如喇嘛湾后营子的“六尺巷”,王、乔两家邻居为排洪水各自主动将院墙让出数尺辟出巷子,疏通雨季水道、方便村民出行;“君子津”救人不图钱财、“正直舍”诚信经商、“董氏干货铺”自责停业、白虎为先生毅然退出“杏林界”、民营企业家乔根善致富不忘扶贫…… 业,为兴家之基。《记忆喇嘛湾》在“人物故事”章节中,特别记述了最初来喇嘛湾拓荒者薛光有全家的感人事迹:“火烧枳芨滩,烧出个喇嘛湾”。上百年前,这里是蒙古牧民游牧的地方。黄河中上游几字湾东岸,北起解池村,南至拐子上,二、三十里的狭长地段,一人多高的枳芨覆盖四野。是薛光有带领全家老小,火烧枳芨,深刨芨根,以坚韧不拔的毅力,硬是在这杂草丛生的灌木间开垦出上百亩良田,有了全家人安身立命之基。之后,王、邬、白、董各家族先人陆续来到这里垦荒、种植、养殖,繁衍后代,逐渐形成了“喇嘛湾”一方胜地。再后,各家族兴办居民生活需求的各种作坊,设立字号经商,直到新中国诞生,直到步入社会主义康庄大道。作者饱含激情地将古往今来各行各业的杰出人才流于笔端,大笔讴歌点赞:早年以行医为业的王家“山德永”字号,“绥南华佗”王学凯为其杰出代表;“算盘王”薛拉套,拨动珠玑,算技高超;民间手艺人“九佬十八匠”,行行有奇才。当代英才更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科技界有韩斌海、王河、杜挨亮、高蕴昕、邬尚生、薛海韵、田大栓等;教育界有薛建为、张彦云、邬红梅、薛培凤等;医疗卫生界有董子亮、王泽、王渊等;文学艺术界有贺鹏、邬海鹰等;企业界有邓在、乔根善、杨阳等。 如果你是喇嘛湾人,当你捧读贺云飞先生的《记忆喇嘛湾》作品时,你能不为桑梓父老乡亲的“崇德”之举摧眉动容,不为家乡群星璀璨的“敬业”人才拍掌欢欣? 民风民俗,汇集成典。这是《记忆喇嘛湾》给我的第四个感受。 中华民族,地大物博,南方有南方的地域文化特点,北方有北方的地域文化特点,这些差异便构成了祖国多姿多彩的华夏风貌。喇嘛湾,从地理位置上讲,处于黄河中上游的交汇点,黄河由西北而来折转南下,形成了一道别致的几字湾。晋陕蒙手足相牵,地域文化,兼容并蓄,形成了一方特有的民风民俗。 作者在“时令节日”、“男婚女嫁”、“生儿育女”、“丧葬礼仪”的记叙中,详尽地把当地的民俗做了汇集整理。这些民俗,历来为居民所践行,但很少有人知道它的来龙去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读罢《记忆喇嘛湾》,我们对这些流传多年的民风民俗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譬如“三大人节、鬼节、神节”的祭拜;婚嫁的礼仪程序;生育生日的习俗;丧葬殡仪的规矩等。 在“建筑搬迁”一章中,将民居建筑过程记叙得非常完整,奠基、砌墙、上梁、雕饰、彩绘、搬迁,每个环节都有共同遵循的乡规习俗。 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贺云飞先生整理汇集的乡规俚俗就是一部地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它、保护它,作为喇嘛湾人,责无旁贷! 整装出行,重游喇镇。我虽为清水河人,也曾多次去过喇嘛湾,但对该镇的历史渊源、地域地貌、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知之甚少。读罢贺云飞先生的《记忆喇嘛湾》,勾起了我重游喇嘛湾的浓浓情趣。赏观黄河波澜壮阔的雄浑,探访风云叱咤的历史遗址,搜觅凤凰山扑朔迷离的传奇,领略“泉寿湾”的旖旎风光…… 相信:贺云飞先生一部《记忆喇嘛湾》,在清水河乃至呼和浩特地区,必将产生巨大的人文魅力,这部巨著会引起众多家乡人的喜欢、关注、热议!挖掘家乡的历史渊源,坚持不懈地投身家乡的建设发展,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为人民的幸福安康,是我们共同的宏愿。 学生万新民 作于清水河县 作者简介 : 万新民,清水河县第一中学党支部书记兼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2014年退休。现从事创业培训工作,近年来在呼和浩特市区、鄂尔多斯市区、乌海市区、乌兰察布市区做创业培训授课讲师。 讲述黄河故事 传承黄河文化 延续历史文脉 弘扬中华文明 出版: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书号:ISBN978-7-204-16787-6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21)第135648号 开本:787毫米×1092毫米 1/16 版次:2022年1月第1版 定价:88元 扬一扬手吧,母亲 柴米油盐百姓事,锅碗瓢盆皆文章。关注【黄土地文学】,体验有滋有味的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