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04期】赵炳南治湿热内蕴,肝火挟湿上犯型蛇串疮

 一元堂中医张 2022-06-17 发布于辽宁


赵炳南(1899—1984)

中医皮外科专家

从医60余年,临床经验丰富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

形成了自己皮外科治疗的独特风格

赵炳南治湿蛇串疮

本医案患者王某是一位24岁的女性,曾因皮肤问题在1964年2月6日到赵老医生处看病。患者九天前头面部出现颗粒状水疱,刺痛瘙痒。刚开始只出现在左前额,为红色小颗粒,伴有针刺样疼痛,后来逐渐增多,形成水疱,并且向头顶和左眼睑蔓延,左眼红肿,流泪,视物不清,周围皮肤肿胀,并有灼热感。西医诊断为“面部带状疱疹”,注射维生素及抗菌素等药后,效果依然不明显,并且有继续扩展的趋势。患者食欲不振,头晕,口苦,小便短赤,大便干,一般两天排便一次。经检查,患者左前额以及左上眼睑有大片潮红肿胀,面积约为10×8厘米,上面长有高梁粒至黄豆粒大小的红色丘疱疹,集簇成群,呈带状排列。左眼球结膜充血,眼脸焮肿。左颌下淋巴结肿大,压痛明显。脉弦滑数,舌苔薄白,舌质红。西医诊断为带状疱疹。赵老医生辨证为湿热内蕴,肝火挟湿上犯型蛇串疮。采用清热利湿解毒法进行治疗。初诊时开出的方药为:

金银花五钱、连翘三钱、野菊花三钱、龙胆草一钱、大青叶三钱、黄芩三钱、炒山栀二钱、地丁四钱、淡竹叶二钱 、赤芍三钱、鲜生地三钱、桑叶二钱,外用化毒散软膏、芙蓉膏各等量,调匀外敷。

2月10日,患者服药后头面部浮肿已明显消退,部分皮疹形成脓疱或显露出鲜红色的糜烂面,上面覆盖有淡黄色的渗出液,有的有结痂,疼痛感减轻,没有新生皮损。赵老以前方为基础去生地、桑叶,加茵陈五钱,车前子三钱,连服三剂。外用马齿苋一两煎水500毫升,等药液变温后湿敷局部,每隔15分钟换一次敷料。

2月15日,患者前额以及左上眼睑已经没有渗出液了,糜烂面也开始出现新生皮,红晕浮肿已全部消退,疼痛感已消除,但有轻微瘙痒感。食欲转佳,二便正常。赵老再用清热祛湿的药物让患者煎水代茶饮,以清解余毒。开出的具体方药为:

茵陈一两、杭菊花一两半,蒲公英二钱,外用祛湿散一两,加入化毒散五分,调敷局部。

1964年2月23日患者来院检査,皮损已全部消退。只遗留有少量淡褐色色素沉着,不痛不痒。两目视物清楚,红肿消退,临床痊愈。

本例患者颜面部患带状疱疹,由于肝胆之火上炎,兼挟湿热升腾,因此目赤肿痛,起水疱、有液体渗出。在治疗上应集中力量清热解毒,以胆草、黄芩泻肝胆实火;栀子、竹叶、鲜生地凉血解毒,清三焦热;桑叶、野菊花、大青叶、地丁等轻扬上升,清上焦毒热。总之先用苦寒之品直折其热,防其窜延深入或扩散,而后用茵陈、公英、杭菊花利湿清热解毒。重点突出,阶段性明确。


附录:

化毒散软膏药物组成为化毒散二两、祛湿药膏或凡士林八两,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疼的功效。制法较为简单,将上二味混匀成膏即可。

芙蓉膏药物组成为黄柏半斤、黄芩半斤、黄连半斤、芙蓉叶半斤、泽兰叶半斤、大黄半斤,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消肿的功效。将以上药物共研细面,过重罗,用凡士林调成20%软膏即可。

祛湿散药物组成为川黄连八钱、川黄柏八两、黄芩四两八钱、槟榔三两二钱,具有清热解毒,除湿止痒的功效。

化毒散药物组成为乳香(酒炙)、没药(酒炙)、川贝母(去心)、黄连、赤芍、天花粉、大黄、甘草、珍珠粉、牛黄、冰片、雄黄粉,具有清热化毒,活血消肿的功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