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闲话豆腐 || 张维舟(河南孟州)

 菊野文化传媒 2022-06-17 发布于山东








闲话豆腐

文/张维舟


我幼年启蒙的第一首民歌就是“咕噜噜,咕噜噜,半夜起来磨豆腐,……”。豆腐是中华美食的中的佼佼者,在全世界也享有美誉。有人谓之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我看并不为过。

相传豆腐是在前163年,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安王炼丹的时候歪打正着发明的,有人又对炼丹一说持不同意见。不过,歪打正着也好,有意为之也好,毋庸置疑的是豆腐至今已有两千一百多年的历史。世界上有哪一种食品有这样强大的生命力,这样高寿?作为食物,在色、香、味、形诸方面,有哪一种敢出来与豆腐比试?在营养丰富和烹饪手段之多方面,又有哪种食物能出其右?豆腐为人类饮食质量的提升做出重大贡献,为中国人争了脸面。


19世纪初豆腐走出国门,先后传到欧洲、非洲和北美。谁是第一时间在某一个国家某一地方经营豆腐,现在还说不清,但有一个人无论如何是不能不提及的,他就是李石曾

李石曾(1881—1973),又名李煜瀛,笔名石僧、真民,河北省高阳县人,中国社会教育家,故宫博物馆创造人之一。其父李鸿藻是同治、光绪二帝的太傅。李石曾从小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国学功底日益扎实丰厚。他老爹原打算他学政治、军事,然阴差阳错他竟一不留神成了个农业科学家。

李石曾前半生,即至1927年前后,时常往返于中国和法国之间,其活动大都同豆腐、同孙中山的革命事业、同中国人在法国勤工俭学有直接或间接关系。这么说来,很有可能是李石曾把中国豆腐首先推广到法国进而推广到欧洲。李石曾在弘扬中国豆腐文化方面功不可没。


李石曾于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随清政府公使孙宝琦赴法留学,学农业三年,接着在巴斯德研究院及巴黎大学理学院研究生物进化哲学等学科。

1906年8月李石曾结识孙中山,加入以推翻帝制、建立共和为目标的“同盟会”。  

1909年李石曾与同窗乡村友齐笠山在巴黎创设了一家“豆腐公司”,与此同时在巴黎蒙帕纳斯大街创立了法国第一家餐馆“中华饭店”。为保持豆腐的中国特色,原汁原味,公司百十号员工从制作、原料采购、工具维修添置到管理,都是从家乡带来的。

李石曾用法文编写《大豆》《豆腐为二十世纪全世界之大工艺》等著作,把中国豆制食品介绍给西方人。在后一本书里,他说:“中国之豆腐为食品之极良者,其性滋补,其价廉,其制作纯本乎科学。”“西人以牛乳与乳膏,皆为最普及之食品;中国之豆浆与豆腐亦为极普及之食品。就化学与生物化学之观之,豆腐与乳质无异,故不难以豆质代乳汁也。且牛乳来自动物,其中多传染之种子;而豆浆与豆腐,价廉数倍或数十倍,无伪作,无传染病之患。”

    

1909年6月孙中山在法国巴黎参观了李石曾的“豆腐公司”,对其的“豆腐事业”极为赞赏。后来孙中山在他著名的《建国方略》中还提及此事:“吾友李石曾留学法国,并游于巴氏、高氏之门,以研究农学而注意大豆,以与开'万国乳会’而主张豆乳,有豆乳代牛乳之推广而主张以豆食代肉食,远引诸家之理,近应素食卫生之需,此巴黎豆腐公司之所由起也。”1911年李石曾自己直接参加辛亥革命。李石曾的“豆腐公司”曾多次为孙中山的革命活动提供经费。

1915年李石曾在巴黎和自己的家乡河北高阳县奔波,发起到法国勤工俭学运动,勉励青年“勤以做工”,“俭以求学”,“工学并重”。当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法国经济萧条,民生凋敝,百废待举,留法学生往往吃住都没有着落,李石曾为他们张罗,安排工作,解决吃住,组织学习。到1920年,留法学生就达到1700多人。他们中许多人后来成为民族精英,为中国革命,为中国社会进步和现代化进程,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如政界的周恩来、邓小平、李富春、李维汉、聂荣臻等,科学界的钱三强、严济慈、张竞生等,艺术界的李健吾、徐悲鸿、常书鸿、潘玉良、林风眠等都是。

若问:李石曾同这些人中哪些人有直接交往?这方面资料很少,但我知道革命家李富春和李维汉是在河北省高阳县德育中学第二期“留法高等工艺预备班”(实际上是留法班的实习工厂)结业到法国去的,应该是同李石曾有直接接触的。

又问:留法勤工俭学同豆腐有什么关系?这关系就更大了。留法勤工俭学活动不是政府行为,而是李石曾发起和组织的长达十年之久的大规模的公益事业,其活动经费全由李石曾的“豆腐公司”和“中华饭店提供。李石曾一生创办中外六十多项公益事业,却终生无一私产。其清廉正直,鞠躬尽瘁,令人肃然起敬。

李石曾用法语撰写了许多专业著述,也翻译了许多法语科学文献,但很少翻译法国文学作品。然而就在这“不多”当中,却有惊世骇俗之作。他曾在《世界社》杂志上介绍西洋戏剧。翻译法国流行讽刺社会的独幕剧《鸣不平》(后来在国内演出更名为《黄金塔》)。此后李石曾又翻译三幕名剧《夜未央》,讲述帝俄时代女英雄苏菲亚暗杀沙皇的故事,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民主主义倾向极为鲜明。李石曾翻译这两幕剧开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翻译和上演西洋进步戏剧热潮的先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思想倾向上来说这同李石曾的“豆腐情结”、家国情怀、平民意识、民主精神能没有关系?

李石曾与豆腐就说到这里。下面说点与豆腐有关的事情。

“现代科技已使豆腐实现了流水线生产,各种电气化的磨浆机、甩浆机、压干机将豆腐制作从泡黄豆到出成品一条龙生产,日产量比过去提高了四倍以上。2012年底,新型的家用豆腐及被研制出来,可以在家里轻松制作豆腐。”(网络)    —— 读到这消息,我不但高兴不起来,反而有某种担忧和恐惧,我怕掉入“三鹿奶粉”“苏丹红”“色素”“激素”“添加剂”“转基因”等陷阱——令人防不胜防的陷阱。

我又想起《庄子 .天地》里的一个故事:讲子贡见一位老汉为灌溉菜地,特地打通一条隧道到井内,然后用坛子盛水,拱着腰气喘吁吁地爬出来,浇他那一亩三分地。子贡见状,好意提醒:“老人家,有现成的井轱轳,多快好省,你不用,看把你累成这样,这是何苦呢?”谁知老人并不领这个情,有点儿生气,进而又有点嘲弄道:“我听我的老师说,有想走捷径的人就一定有想走捷径的事情,有想走捷径的事情就必定有投机取巧的打算。有投机取巧的打算,就会心术不正,心地不纯,心神不安,这就同'道’不相容。你说的那些小玩意儿,我何尝不知道,我只是不屑那么做罢了。”对老人家这番话人们尽可以见仁见智,我认为确有值得深思的东西。

我文章开头说,我幼年启蒙的第一首民歌是“咕噜噜,咕噜噜,半夜起来磨豆腐……”,其实我儿时还见过许多生活场景,永远不会忘怀,如:老奶奶纺线,妈妈婶婶织布,街头挑担大伯捏面人,过年过节大人小孩逛庙会,大年初一舞龙灯耍狮子……

难忘的是老奶奶纺线。别看裹足的老奶奶走路都不稳,纺起线来却气宇轩昂。只见她右脚踩脚踏,右手摇车轮,左手捏着一团棉花,高高举起,棉花团里有一根永远抽不尽也碰不断的丝线被绞缠在车轮上,伴随着纺线“嗡嗡”的声音,丝线越缠越多越缠越厚,简直出神入化。再看老奶奶怡然自得的神情,更令人油然而起敬意。

现在的衣料非常考究,光泽明亮,柔和轻便,但却少了老奶奶不绝如缕的纺线声,少了妈妈的体温……

现在可吃的零食多了,却少了泥土的气息,少了青草的芳香……

想起这些事儿,我就禁不住大吼:“ 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或者轻轻地反复地吟诵:“咕噜噜,咕噜噜,半夜起来磨豆腐……”


作者简介:河南孟州人,江西师专退休教师,副教授,任教期间曾担任过鹰潭教育学院中文系主任和学院教务处副主任。是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西文艺理论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鹰潭作家协会会员。著作有长篇纪实文学《芦甸评传》、散文集《读书杂谈》、散文集《守望》,参编《芦甸诗文选》《天涯三人行》。近几年在海内外华人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二百多篇。《芦甸评传》填补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芦甸研究的空白。《读书杂谈》被中国伯乐文学研究所评为一等奖。论文《和谐伦和整体观》被收入《海峡两岸道教论坛文集》,与张炜合作《龙虎山文化的界定及其特征》为2015年炎黄文化研究会六省大会论文集采用。近期主持编纂《道文化纵横谈》(40万字,沈阳出版社出版),又协助编辑《月湖政协》文史部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