甭管你看不看得起新能源,你都不得承认,新能源汽车很火。 火到什么程度呢? 根据中国电子商会智能电动汽车专业委员会联合盖世汽车公布了2021年度新能源乘用车终端销量数据显示,2021年全年,我国新能源车终端销量为288.32万辆,占乘用车总销量13.88%。 ![]() 要知道,2021年这才算是新能源汽车产业真正发展起来的一年。 而国务院在2021年10月24日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更是明确指出了要在2030年让新能源车渗透率达到40%。 ![]() 可以说,如今的新能源汽车已经是大势所趋,火是必然的。所谓人怕出名猪怕壮,发展的如火如荼的新能源车行业,在另一场景下也“火得不行”。 新能源车“火了” 根据国家应急管理部公布的新能源汽车火灾数据显示,2022年一季度共计发生火灾640起,比去年同期上升32%,平均每日超7例火灾。 起火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五类:电池部件老化、外部碰撞、高温天气、电池热失控、高负荷等。 ![]() 先说一下大家公认的外部原因:高温天气以及外部碰撞。 因为已经快步入盛夏,所以不少地方的温度逐渐升高,部分地方甚至提高到了40摄氏度左右。这时候,经过长时间暴晒的车辆,其内的温度更是可以高达70摄氏度。 这样来看,似乎是外界温度过高导致车辆起火? ![]() 未必! 因为通常情况下,车企都会针对汽车的整车热管理做高温、高寒标定,以此来保证车辆在极端环境下还能正常使用。 ![]() 目前的电动车,通常在电池包采用了液冷系统控温。 当外界温度过高时,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就会通过空调降低水温,然后再通过循环降低整个电池包的温度。 这项热管理系统,不仅会在车辆充电升温时介入,也会在车辆加速电池大量放电时介入。一旦检测到温度上升过快,热管理系统便会让空调快速制冷以此来降低电池包温度。 ![]() 更极端一点来说,热管理系统为了保护安全,都有一个界限值:一旦温度超过界限值,车辆便会停止供电。 一个优秀的热管理系统,可以做到自在面对高温天气和高负荷情况。可是,在面对电池热失控、电池部件老化、车辆碰撞时,再优秀的热管理系统也无能为力。 就拿碰撞来说,大的碰撞还好,直接让你发现电池包受损。在极端情况下,电池包还会因为碰撞破坏内部结构短路产生自燃。不过在黑马看来,这都还好,毕竟是让你直面困难。 真正要命的,从来都是哪些不起眼的“小刮擦”。 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甭管你有多小心,都难免会出现剐蹭底盘的情况。对于传统燃油车而言,无非就是漏油、换几个件就能解决的事情。 可是,新能源车不一样。 新能源车辆的动力电池在车辆底盘受损时,人能察觉的概率微乎其微。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相当于是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下一次电池是不是就会发生热失控。 ![]() 所谓的热失控就是由各种诱因引发的链式反应现象,热失控过程中,会散发出的大量热量和有害气体,从而引起电池着火。 热失控真正可怕的地方在于,一旦发生,便不能终止。 在发生热失控之后,动力电池(这里特指锂电池)不到30秒便能开始剧烈燃烧或是爆燃。 ![]() 据相关资料显示:
![]() 根据消费部门出具的报告显示,对于锂电池这种封闭壳体包含了高能量的装置,因为灭火剂无法触达燃烧正在反应的物质,所以通常情况下无法直接进行灭火。 ![]() 所以,面对如此火热的新能源汽车,又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它冷静下来呢? 新能源车该如何“冷静”? 有,但很有限。 根据国家应急管理部公布的起火原因显示,新能源车起火主要是电池部件老化、外部碰撞、高温天气、电池热失控、高负荷等。 在这其中,高温天气、高负荷以及热失控,都可以通过改进电池管理系统和热管理系统来降低其起火概率。但是,电池部件老化和外部碰撞就真的没有办法避免了。 ![]() 你可以说你开车很小心,碰撞概率很低。但你要知道,道路上的交通参与者不止你一人,你能做到对自己的生命安全负责,别人就不一定也能做到了。至于电池部件老化这一点,真的很难管理。 目前车企关于三电系统的质保主要分为两类,8年或12万公里。哪个先到,哪个为准。 正常情况下,车企对电池部件寿命计算采取的形式是在短时间内通过高频测试得出的结论。这里就涉及到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理想和现实。 车企的测试环境通常是“很完美”的测试环境。在这种环境下,电池部件可以达到预计的设计寿命。 比如车辆去高温地区待上一周,电池部件并不会因为短时间处于极端环境从而出现明显的老化情况,最多电池容量存在一定的衰减。 ![]() 然而,用户实际的使用环境永远不可能和测试环境那般“完美”。比如用户长时间生活在高温地区、大风地区,极端的自燃环境就会加速零部件的老化,像橡胶类的零部件就会失去韧性老化严重。 倘若用户的车辆曾发生过小碰撞或者长时间行驶在颠簸的非铺装路面,这些情况都有可能导致测试结果和用户的实际体验发生差异。这也就导致产品的实际使用寿命达不到设计寿命。 这种差异导致的电池部件老化,是客观存在也是无法避免的。 ![]() 针对这种情况,车企只有想办法为车辆的电池管理系统等核心部件,安装更多的传感器得到更多更及时的数据才能判断出,电池部件的真正老化情况。也只有这样,才能无限的降低新能源车辆起火的概率。 记住,黑马说的是降低发生的概率,而不是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另一方面,工信部于2020年5月12日制定的《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中(2021年1月1日实施)也重点提到了,要强化了电池系统热安全、机械安全、电气安全以及功能安全要求,试验项目涵盖系统热扩散、外部火烧、机械冲击、模拟碰撞、湿热循环、振动泡水、外部短路、过温过充等。 ![]() 其中最重要的地方在于,标准增加了电池系统热扩散试验,要求电池单体发生热失控后,电池系统在5分钟内不起火不爆炸,为乘员预留安全逃生时间。 然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电池系统5分钟内不起火不爆炸,似乎还没有厂商可以做到。 所以,我们能做的,就只剩下期待。期待厂商们下一步,能够早日做到标准中的那样,5分钟内不起火不爆炸。 或许只有到那时,新能源汽车才不会遭受偏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