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日详解丨崆峒武术,威峙西陲

 天地任逍遥耶 2022-06-17 发布于湖北

崆峒武术

崆峒武术,根植于5000年的中华文明,传承着中华传统、又彰显着时代特征,既蕴含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又体现了现代文明与历史文明的一脉相承,是中华民族当之无愧的国粹,更是地域文化的代表。古崆峒之地,文化底蕴深厚,兵焚战乱孕育了古崆峒之地人们的尚武精神。是崆峒文化中的“活化石”。

崆峒武术组成

文章图片1
文章图片2

现今崆峒山道教中流传的黑虎拳、白虎拳、护山棍、神枪棍、铁扇子、拂尘、拦面叟(姻锅)等拳械套路和佛教中习练的金龙掌、抹眉棍、张天游月棍、连环枪、四门鞭杆、月牙铲等拳械套路,虽与古代崆峒山僧道习练的武技内容和功法有所不同,但仍不失“崆峒人之武 ”的传统与豪气。

道教武术

文章图片3
文章图片4

崆峒山的道教武术,从萌发至今,不乏有武技出众的道士,遗憾的是从秦汉至明初,在地方志、旧山志和各类文献资料中少有记载。明代成化年间,名道、武术技击家张三丰游居崆峒山五年,他主张通过精气神的修炼达到长生不老,把技击自卫和养生长寿结合在一起,极大的推动了道教和崆峒山武术的发展。

文章图片5
文章图片6

清代崆峒山道教武术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康熙十五年(1676),全真道龙门派第十代道士苗清阳来崆峒山执教以来,时至今日已传二十七代,其中第十九代道士韩元觉、第二十代道士赵至睿(旭谷)、第二十二代道士禹理昌、第二十三代道士郭宗尧、聂宗清、赵宗展、方嗣贤等均习练拳脚。

文章图片7
文章图片8

佛教武术

文章图片9
文章图片10
文章图片11

元明时期,崆峒山佛教除了碑载有武功高强的守卫御书院僧(专司职守)外,少有记载和口传。

清代,据清«崆峒山志»载,仅有鹤千、道成二僧习武。此后,崆峒山佛教武术隐没不彰。

1992 年,崆峒山和尚释妙林任佛教住持以来,弘扬佛法,恢复尚武之风,鼓励年轻僧人习武。近年来,崆峒武僧多次在各类地方武术赛事中展现拳脚,声名鹊起。

崆峒派

文章图片12
文章图片13
文章图片14

崆峒派武术取众家所长,在其手法,套路、技击功夫上成为一体,讲究实打、实拿、以技击强身健体和增加功力为目的。拳术以柔美为主,身、步、手法多以弧线、曲线为主,进击时动中有静,静极生动,刚柔相济。器械具有短、小、轻、柔等特色。崆峒派武术代表拳术有先天罗汉十八手、崆峒太极拳、崆峒福拳和文武醉八仙。代表器械有扇子、拂尘、铁粑、双钩等。

崆峒派武术共有八大门,按级别分为:飞龙门、追魂门、夺命门、醉门、神拳门、花架门、奇兵门和玄空门(太极门)。

文章图片1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