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封面故事 | 中小学逻辑教育:逻辑也可以轻松学

 盐心Jaffe 2022-06-17 发布于四川

2022年4月28日,第二届全国中小学逻辑教育教学研讨会在成都召开。这是中国逻辑学会和四川师范大学共同举办的第二届全国中小学逻辑教育教学研讨会

“三个博士进酒吧”

提到逻辑学,大众的第一印象可能是艰深、晦涩、云里雾里,充满概念、推理和命题。

正如四川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林胜强教授描述大多数逻辑学教材:“西装革履,一本正经,拒人于千里之外”。

逻辑学真的只能是一副“老学究钻牛角尖”的刻板面孔吗?林教授首先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叫作“三个博士进酒吧”——

三个博士走进酒吧,服务员问:你们三位都要啤酒吗?

第一个博士说:我不知道。

第二个博士说:我也不知道。

第三个博士说:是的!

三个博士的回答是怎么来的呢?根据何在呢?

这个案例,来自清华大学出版社即将出版的《理性思维的体操——中小学教师逻辑学手册》(暂名。简称《中小学教师逻辑学手册》,后同)作为该书的主编,林胜强尝试以这样一个充满趣味的故事,探讨“逻辑的认知功能”。

认知功能,是逻辑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即帮助人们正确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应该怎样思考问题?怎样思考问题是有效的、合乎逻辑的?必须遵守哪些逻辑规律或规则、避免犯哪些逻辑错误?等等。

比如,三个博士的回答看似简单,却并不是随口而发,而是经过了自己的逻辑推理和判断而给出的回答——

对第一位博士来说,自己是要啤酒的(否则,他就会直接说“我不要啤酒”)。但是,他不知道其他两位是否要啤酒。所以,他只能回答“不知道”。

对第二位博士来说,自己是要啤酒的(否则,他也会直接说“我不要啤酒”)。第一位也是要啤酒的,因为,如果第一位不要啤酒,肯定会说 “不是。我不要”。但是,他不知道第三位是否要啤酒。所以,他也只能回答“不知道”。

对第三位博士来说,自己是要啤酒的(否则,他也会直接说“我不要啤酒”)。前两位也都是要啤酒的。因为,如果前两位不要啤酒,肯定会说“不是。我不要”。所以,他很肯定地回答:是的,三位都要啤酒。(摘录自《中小学教师逻辑学手册》)

林胜强教授在四川师范大学从事一线逻辑教育数十年。

面对即将走入中小学的准教师,他常常需要想得更多:“怎样站在受教育者的角度,把逻辑学知识变得更加有趣,更加生活化,让他们更加准确有效地掌握好逻辑知识,很关键。”

中小学教师对逻辑学的需求,不同于哲学、语言学等专业的研究者,教学方法和侧重自然也应当有所不同。

“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不仅要掌握基本的逻辑学知识,具备基本的逻辑素养,更要能学以致用,把逻辑学变成自己的工具,用于指导学习、教学和生活等方方面面;不仅要能够把基本知识(包括逻辑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素养,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林胜强说,“老师们今天如何学习和认识逻辑,决定着他们在未来会如何把逻辑学知识教给自己的学生。”

这也是他研究逻辑学教育、花费大量精力编写《中小学教师逻辑学手册》的初衷。

林胜强曾经长时间从事媒体工作,由此养成的媒体思维,让他能更加准确地体察内容接受者的感受。整本书从框架结构、内容编排、案例选择,甚至到每一章的导言、导图、关键词,他都在极力避免“填鸭式”的灌输、一本正经的说教,而循序渐进、深入浅出地与读者“分享”。

“三个博士进酒吧”是其中的案例之一。再比如,“概念”篇章,是以一则“人咬狗”的新闻引入——

读者和记者正在交谈。

读者:在你们看来,什么才是新闻呢?

记者:新闻就是关于离奇的、非同一般的、出乎意料的事件的报道。

读者:那你能举例说一下什么是新闻,什么不是新闻吗?

记者:比如说当一条狗咬伤一个人时,这就不是新闻:但当一个人咬伤一条狗时,这就算是新闻了。

读者:……

【分析】

这个案例涉及“新闻”这个概念与语言表达之间的关系问题,涉及如何明确一个概念以及明确概念需要遵守哪些规则等一系列问题。

由此进入对“概念”相关问题的讨论,包括概念的内涵外延、概念的种类,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等等。

再如,以“爱因斯坦的大衣”讲同一律,以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讲矛盾律,以“大臣吞下生死签”讲排中律。这些生动的历史故事、与生活紧密相关的案例,让晦涩的概念、公式、定理变得平易近人起来。

将逻辑融入语文读写实践

以下文字出自2006年的一篇高考满分作文《拒绝空白》,曾被视作习作的典范——

空白是生命中的盲点。

我以对生命的热烈追求来庄严宣誓:我拒绝空白……

我崇拜孔子。他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他有“吾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宣言。

我崇拜孟子。他有“当今之世,舍我其谁” 的豪情;他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坚毅。

人生在世,身为社会一员,就有责任为社会做贡献。我有义务做到“达则兼济天下”。

当在热烈的追求之中遇到艰苦的时候,我决不会接受空白,决不会落得个“穷则独善其身”。

我要将自己的脊梁化为沙漠中坚挺着的胡杨,活着三百年不死,死了三百年不倒,倒了三百年不朽。

我拒绝空白。我拒绝庄子。拒绝他“终身不仕”,愿化归于自然。

我拒绝空白。我拒绝陶潜。拒绝“守拙归园田”,“复得反自然”。

人生于社会,怎能逃避社会?我决不会给生命留下一点空白……

空白,作为一个很重要的概念,贯穿全文。作者在第一句话中对这个概念做出了定义,即:空白是生命中的盲点。然而,在后面的行文过程中,这个概念的内涵却发生了多次偏移——“穷则独善其身”、庄子的“终身不仕”、陶潜的“守拙归园田”,都被认为是空白。

2022年4月28日,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余党绪老师以此案例切入,表达了他对语文教育教学,尤其阅读与写作教学中逻辑缺失的感慨。

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师的重要能力。“很多看似精彩的文本解读,深入进去,就会发现,逻辑有问题,甚至连逻辑自洽都达不到。”余老师曾直言不讳地批判中学阅读教学的现状——以情感代替逻辑,以感觉代替分析,以想象代替论证!

阅读与写作教学怎样才能不违背逻辑?余党绪强调一个关键点:具体语境下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阅读,则要基于文本语境进行逻辑推理;写作,要基于交际语境运用逻辑。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余党绪老师

“一千个观众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此观点强调每个人在阅读文本时的自主性、自由性和个人创造性,解开了阅读文本的很多绳索。但是如果一味推崇“自圆其说”,而不尊重文本本身,则失去了阅读的真正意义。

余党绪老师曾多次提及《农夫和蛇》(《伊索寓言》),其中一些细节,从逻辑上讲并不圆满,譬如“冻僵”,不合乎蛇的冬眠习性,冬眠的蛇也不大可能睡在路边;农夫的善良超出了正常的限度,不太合乎生活常识与常理。同样如《愚公移山》,现代人常从新奇的角度对其进行解读,认为愚公是一个狡猾的老头、阴险的老头、愚蠢的老头,似乎也能自圆其说。

“但是,《农夫和蛇》《愚公移山》本是寓言故事,这是解读文本必须尊重的基本事实。遗憾的是,我们常常混淆寓言与历史、传记与传说的界限。更糟糕的是,反过来又以历史的眼光苛求寓言,拿传记的标准否定传说,文本解读的随意性可见一斑。文本本身是一个限度,它有一个边界,于是我们的思维才能够受到精确性、明确性、明晰性、逻辑性的训练。逻辑不应该成为肢解文本的大棒,否则带来的结果恰恰是对逻辑的颠覆。”

怎样回到具体文本、具体语境下,对具体问题进行合乎逻辑的具体分析,是阅读与写作中均需要遵守的原则。对待我们生活中发生的事情、社会事件,同样如此。

余党绪鼓励学生关注社会事件,积极进行思考。他认为,在真实的情境下,价值观念、情感态度带来的碰撞,更能让学生真切体会到逻辑的力量与魅力。

老人倒地究竟该不该扶,这是一则被广泛热议的社会事件。余老师也曾鼓励学生进行探讨。区别于停留在“扶”与“不扶”道德的争论中,他对事件的具体情境做了更多设想和设置,比如:“老人倒地痛苦,年轻人正要上前搀扶,有人提醒,老人曾经在马路上碰瓷,年轻人该扶还是不该扶?”

“每一个具体事件发生时,都可能有多种情况,基于具体的情境,再让学生们来做选择,思考才有可能真实发生。”余党绪老师说。他认为,让思考真实发生,让学习真实发生,让成长真实发生,才是在语文教育中切入逻辑教育的真正意义。

林胜强:


改变逻辑教育现状,从老师开始

记者:您从事逻辑教育教学研究及实践多年,能否请您谈谈对中小学逻辑教育现状的看法与思考?

四川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林胜强教授

林胜强:我认为,要攻克中小学逻辑教育教学研究这道关,首要问题是要解决好中小学逻辑学课程的设置以及认真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的问题。

现在,中小学的课程设置和新课程标准中,除了高中阶段开设《逻辑与思维》这门选择性必修课,对学生进行专门的逻辑与科学思维训练外,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等学科都应将逻辑推理、逻辑思维能力作为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希望学生们通过各学科的学习,不同程度地掌握逻辑推理的形式和规则,学会有逻辑地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把握事物之间的逻辑联系和事物发展的基本脉络,形成有条理、重论据、重逻辑的思维品质和理性精神。《逻辑与思维》课程设置的推进以及其他各学科新课程标准的贯彻落实,无疑会给基础教育逻辑教育教学和研究工作打开局面奠定良好的基石。

但是,当前面临的问题是:开设逻辑学课程的老师从何而来?各学科教师的逻辑专业知识和逻辑素养的培育如何进行?由于担负着广大中小学教师培养任务的师范院校逻辑学师资严重短缺,不少师范专业的学生没有条件接受专业的逻辑知识学习和逻辑思维训练。

据我所知,有些师范院校的相关专业,本应开设逻辑学课程,但由于缺乏师资或其他不重视的理由,不按规定开设逻辑课程,或者勉强开设,继而停掉。这就势必导致未来大量中小学教师逻辑知识和技能以及逻辑素养的缺失。在这种背景下,连比较专业的任课教师都成了问题,逻辑学课程又如何开设?中小学教师逻辑知识和技能以及逻辑素养的缺失,各学科新课程标准关于逻辑核心素养培育又怎么能落地?

所以,如果不能够及时有效地改变中小学逻辑教育教学的这种现状,中小学逻辑学课程的设置以及新课程标准的贯彻落实问题,恐怕很难得到解决,即使勉强坚持,恐怕也难以达到预期目标。试想,中小学逻辑教育教学的这种现状,又怎么能促进基础教育逻辑教育教学研究的开展?

记者:在您看来,进一步促进中小学逻辑教育教学及研究,可以从哪些方面推向深入?

林胜强:要改变目前基础教育逻辑教育及研究现状,真正把这一工作推向深入,虽然相关各界已做了一些工作,但这不够,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首先,要从基础教育逻辑教育教学师资问题入手,在中小学逻辑专业教师的逻辑知识的掌握及逻辑素养的提升方面下功夫。相关主管部门可根据情况硬性规定高等师范院校至少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必须开设不少于48个学时的逻辑学必修课程,为中小学逻辑专业教师的培养创造条件。我们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几十年来一直就是这样坚持着的。

另一方面,由于中小学逻辑教育教学并不只是逻辑课程的任务,中小学的每一门课程(特别是语文、数学)都有责任和义务,担负起学生逻辑知识的传授和逻辑素养的培育及提升重任。因此,师范院校的中文(或汉语言文学)、数学专业,必须开设不少于36个学时的逻辑学专业课程,物理、化学、生物、外语、历史、地理等各专业应根据条件,尽可能开设不少于32个课时的逻辑学选修课程,为中小学所有其他课程教师逻辑知识的储备及逻辑素养的习得,为在各学科中做到逻辑学的“学科融合、随课渗透”奠定扎实基础。

高等师范院校、中小学校需要大量的逻辑学教师,有关部门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具有逻辑学专业博士及以上学历人员到师范院校担任逻辑学专业教师,从事基础教育逻辑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如有必要,还可以专门招收逻辑教育博士、硕士研究生,有针对性地为师范院校培养逻辑学专业教师。要鼓励逻辑学专业硕士及以上学历人员到中小学担任一线逻辑学教学及研究工作,努力加大基础教育逻辑教育教学师资及研究人员的培养力度。

有关部门可以组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特别是师范院校逻辑专业教师,对现有的中小学逻辑专业教师和其他学科的教师,采取分类(逻辑类、语文和数学类以及其他学科类)、分期分批培训的方式,对中小学教师普遍进行一次逻辑知识和技能培训,并利用工作室研讨、教研活动、专题讨论、集体备课等活动,把教师的目光来一次逻辑的聚焦,进而长期地推广下去。

其次,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成人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以及小学毕业考试等各级各类考试中,加大逻辑学知识和逻辑综合运用的题目内容的分量,让全社会形成重逻辑、重理性、讲逻辑、讲道理的社会风尚。

最后,要发挥集体力量,组织积极性高、经验丰富、致力于基础教育逻辑教育教学的专家学者,包括中小学一线教师,把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经验等教学研究成果,按照学科的不同在期刊、出版社刊登、出版,让广大中小学教师有机会学习、消化,并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把中小学逻辑教育教学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把逻辑教育教学的不断深化形成常态。

记者:那么,我国中小学逻辑教育教学工作进展情况如何,中国逻辑学会等组织在这些方面做了哪些努力?

林胜强:当前,我国中小学逻辑教育教学工作已经开始受到各级教育部门、科研院所,特别是高等师范院校和一些中小学校的重视,教育行政部门也组织了一批专家团队,对逻辑学专业课程的开设、各具体学科新课程标准相关内容的制定、实施等,举步维艰地开展了一些探索性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第一,最难能可贵的就是前面提到的,中小学的课程设置和新课程标准中,高中阶段开设《逻辑与思维》选择性必修课正在试点,并逐渐向全国推广。

为了开设好这门课程,有关方面将组织政治课教研员或教师的培训工作(辽宁、海南等地已经进行政治课教研员培训)。不少学科将逻辑推理、逻辑思维能力作为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并逐渐得到认同和落实。

第二,近年来,一批国内自己培养的逻辑学专业博士及以上学历人员,不断充实到大专院校,特别是师范院校中,使师范院校的逻辑学教师队伍逐年壮大。

这就使得师范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及其他各专业,更有条件开设逻辑学专业课程或逻辑与批判性思维的选修课程。与此同时,每一届毕业的具有一定逻辑专业知识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本科生(也包括部分硕士研究生乃至少数博士研究生),以及其他各学科专业的本科生(包括部分硕士研究生乃至少数博士研究生)不断充实到中小学校,为逻辑学教育教学及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第三,中小学逻辑教育教学研究方面, 2017年,中国逻辑学会积极为逻辑教育学者提供良好的交流平台,组织和推动中小学逻辑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多次在北京、江苏、山东、河北、四川、广东等省市的中小学校开展全国基础教育逻辑与批判性思维学术研讨,对部分中小学教师进行逻辑教育教学培训。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也设立了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教育分指导委员会(筹),结合中小学逻辑与批判性思维教育教学实践开展了一些研究和指导工作。

图书和杂志方面,有关基础教育的书籍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发表了不少研究成果。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近年已经出版或即将出版的一系列中外相关著作(包括《批判性思维与基础教育课程教学丛书》),在中小学教师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创办的电子会刊《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教育通讯》,已开办近60期,刊发中小学逻辑与批判性思维教育教学的研究论文或教育教学经验分享,受到部分中小学教师的喜爱。

2020年至今,中国逻辑学会和四川师范大学已共同举办两届全国中小学逻辑教育教学研讨会,对中小学逻辑教育教学进行了专题研讨。有专家认为,这两次会议在中小学逻辑教育及研究的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2022年/第55期2022/6月刊



发现教育价值  记录教育改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