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好奇小分队在行动:让孩子眼里有光

 外面都有啥 2022-06-17 发布于四川
昨天晚上和一个孩子妈妈聊孩子的问题到深夜,结果在梒梒早自习上学之后,我居然又睡着了,在弯弯回来之前更完这篇。
火星2035展已经去过几次了,每一次我都会根据孩子的接受程度去调整讲解和更新内容。

这一期是低龄的孩子,和杨老师研课之后,她给孩子们选了精彩的绘本。

根据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动手能力,给孩子们精心选购了制作望远镜的套件。

向现场的一位戴近视眼镜的妈妈借来眼镜儿,让孩子的眼睛距离镜片30厘米开外,透过镜片去观察身边的世界。他们惊喜地发现,哦,镜片那边的事物都缩小了。
这个现象在度数越高的眼镜儿上越明显,要是再让孩子摸一下眼镜片,一般来讲,孩子都会容易的发现,原来镜片中间比两边要薄一些。只要孩子知道地向下弯,叫凹陷。那么和孩子讲,近视眼镜片是一种叫凹透镜的事物,他们一般是能够理解的。
再让孩子发现你对这个现象也充满好奇,也许他会偷偷拿着你的眼镜儿向其他的人展示你们的共同发现,这可能就是低龄孩子认知世界的一种方式吧。
一般望向地面的望远镜的目镜就是由凹透镜制作的,原因是它不会颠倒成像。

像我呢,现在也是需要戴眼镜的,只是我戴的不是近视镜,我需要在看近的事物的时候戴老花镜。远望镜的物镜一般都是用凸透镜制作。

凸透镜有一个特征就是,它会让远处的物体缩小的同时,还会颠倒过来。家里的爷爷奶奶一般都会有这样的镜子,可以让孩子们试试看,摸一摸。

当然,凸透镜在生活中,一般是充当放大镜使用的。呵呵,所以,我们找到旁边的广告牌来看看是不是望远镜的物镜是放大镜呢。

当孩子两眼放光的找你问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尽量的保护这份光。用我侄子给我普及的关于光学的知识:要相信光,dijiaaoteman。
是的,由于我们的上一代,由于太忙了,而教育大多数还是用来扫盲的,再加上,为了生存而无暇顾及我们眼里的光,所以,当我们长大,眼里失去了这份光,满世界都是平平无奇,寡淡无味的,美与诗不在身边,它们在远方。

是这样吗,当然不是了,我常常讲,当伽利略把望远镜指向星空,天空里的神,就远远的遁去,当牛顿说上帝只是完成了第一推动,然后就休息了,宇宙的一切就按照牛顿定律运行了。
虽然这有一些狂,不过在爱因斯坦修正之后,到目前为止,也是真理。
这告诉我们,如果你认为身边没有诗,那么远方也一样无味。大概率就是,感觉生活无趣。如果说有趣,可能就是喝了点啥好喝的,吃了点嘛好吃的,或者开上了豪车,住上了别墅吧。
他们终其一生,用一句话评价,生存质量不错。

不过,你还记得你小时候吗,那个时候,会不会也像她一样?

也会像他一样?

是的,我小时候哪怕没有这些精致的玩具,不过我却会仰望星空。
那时的天空没有像现在这样,晚上看得见月亮就不错了,星星几乎看不见。每当流星划过天际,大人们会说起有坏事发生,我就在想呀,星星是怎么知道的呢?

当我知道这其实是无知的表现的时候,已经是我大学学完了物理学之后了。从那时开始我的世界观正式形成,成为了一个真正的无神论者。
当我离开上一段职业生涯之后,我希望身边的孩子们,特别是那些可以影响得到的孩子们,他们能够早一些知道,天上的星星,其实不知道地面上发生的事情的。

因为天上的星星,除了太阳系周围的几颗反射太阳光,从而让肉眼可以看见的星星而外,满眼的星星,其实远远都大于我们生活的地球。它们比太阳还要亮,而且很多其实早就已经死亡了,只是它们发出的光还在路上。

在科学不发达的时代,人们穷尽一切脑力,想像出火星上面也和地球一样有人一样的智慧生物。

他们也像人类一样好战,四处去征服。

不过到了今天,再写这样的小说,可能就是太无知了,因为人类早已经让探测器登陆了火星。不光可以在上面跑车,还可以飞来飞去了。

当然,这样奇特的生物,不会从科学幻想中消失,只是他们生活的地方,被一次一次的科学发现所推远,远到人类用望远镜无法分辨为止,这些地方,才是人类展开想象的空间。

 人类相对于宇宙来讲,连一粒沙都算不上,当旅行者号在遥远的深空回望拍下照片,整个地球连照片上一个像素的四分之一都没有。

不过呢,人类虽然渺小,却一直很好奇,从树上下来后,花了百万年时间,学会了用石头,用火;后来越来越好奇,可是表达跟不上呀,所以又花了几万时间,语言就从哇哇叫中憋了出来;为了更靠谱,人们又用了千年时间,演化出了文字符号;在语言文字的加持下,人类又花了三四千年时间去熟悉这颗蓝色的星球,直到三百年前……
然后,一切都变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