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拓睿教育|| 针灸背诵——经闭、崩漏背诵要点

 壹亩莳 2022-06-17 发布于山东

图片

图片

经闭


经闭是指女子年过16周岁而月经尚未来潮,或经行又复中断3个周期以上的病证(妊娠或哺乳期除外)。其发生常与禀赋不足、七情所伤、感受寒邪、房事不节、过度节食、产育或失血过多等因素有关。本病病位主要在胞宫,与肝、肾、脾、胃有关。基本病机是血海空虚或脉道不通,前者为“血枯经闭”,后者为“血滞经闭”。

【辨证】

主症:女子年逾16周岁尚未初潮或经行又复中断3个月经周期以上。

(1)血枯经闭:兼见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口干咽燥,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红,苔少,脉弦细,为肝肾不足;头晕目眩,心悸气短,神疲肢倦,食欲不振,舌淡,苔薄白,脉沉缓,为气血亏虚。

(2)血滞经闭:兼见情志抑郁,或烦躁易怒,胸胁胀满,小腹胀痛拒按,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沉弦,为气滞血瘀;小腹冷痛,形寒肢冷,喜温暖,苔白,脉沉迟,为寒凝胞宫;形体肥胖,胸胁满闷,神疲倦怠,白带量多,苔腻,脉滑,为痰湿阻滞。

【治疗】

基本治疗

(1)血枯经闭

治法:调补冲任,养血通经。以任脉及足阳明、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关元、足三里、归来
配穴:肝肾不足配太溪、肝俞;气血亏虚配气海、脾俞。
方义:关元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可补下焦真元而化生精血;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健脾胃而化生气血;归来位于下腹部,具有活血调经作用,为治疗闭经的效穴。
操作:毫针补法,可灸。

(2)血滞经闭
治法:通调冲任,活血通经。以任脉及足太阴、手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中极、血海、三阴交、合谷
配穴:气滞血瘀配膈俞、太冲;寒凝胞宫配子宫、命门、神阙;痰湿阻滞配阴陵泉、丰隆。
方义:中极为任脉穴,能通调冲任,疏通下焦;血海、合谷、三阴交活血通经,三穴活血化瘀作用明显,同用可以使气血、冲任调和,经闭可通。
操作:毫针泻法。

图片
图片

崩漏



崩漏指妇女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其中发病急骤,暴下如注,大量出血者为“崩”;病势缓,岀血量少,淋漓不绝者为“漏”。崩与漏虽出血情况不同,但在发病过程中常互相转化,故临床多以崩漏并称。其发生常与素体阳盛或脾肾亏虚、房劳多产、七情内伤、饮食不节、劳倦思虑等塔素有关。本病病位在胞宫,与冲、任二脉及脾、肾关系密切。基本病机:实证是因热、瘀阻滞冲任,血不归经;虚证是冲任不固,血失统摄。

【辨证】

1.实证

主症:经血非时暴下,量多势急,或淋漓不断,色红质稠或夹血块。

月经量多,色鲜红或深红,质稠,伴心烦口渴,舌红,苔黄,脉数,为血热;月经时多时少,色紫暗有块,小腹胀痛,块下则减,舌暗有瘀点,脉弦或涩,为血瘀。

2.虚证

主症:久崩久漏,淋漓难尽,色淡质稀。

兼见月经量多,色淡质稀,伴头晕心悸,纳呆便溏,苔白,脉沉弱,为脾虚;经来无期,量或多或少,伴畏寒肢冷,腰酸肢冷,夜尿频多,舌淡,苔薄白,脉沉细,为肾阳虚;经乱无期,出血量少,色红质黏稠,伴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红,苔少,脉细数,为肾阴虚。

【治疗】

基本治疗

治法:调理冲任,固崩止漏。以任脉及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关元、三阴交、隐白

配穴:血热配血海、行间、曲池;血瘀配血海、太冲;脾虚配脾俞、足三里;肾阳虚配肾俞、命门;肾阴虚配肾俞、太溪。

方义:关元属任脉,又与足三阴经交会,有通调冲任,固摄经血的作用;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疏调足三阴之经气,以健脾益胃,调肝固肾,理气调血;隐白为足太阴经井穴,可健脾统血。

操作:关元针尖向下斜刺,使针感传至耻骨联合上下;隐白穴用灯火灸或麦粒灸;气滞血瘀可配合刺络法;肾虚、脾虚可在腹部和背部施灸。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