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类在地球文明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历史赋予我们以力量,但切莫得意忘形了,我们当真了解地球文明的全貌吗? 位于青海的一座小小的山峰,就足以让足智多谋的我们犯了难,真是咄咄怪事!究竟是史前文明在召唤?还是工业时代的一次轮回?今天就来讲一讲这桩怪事背后的那些“玄机”。 引发遐想的铁管 白公山这个名字,听起来并不响亮,也不是青海省的什么旅游胜地,可就是这么一座本该落得相貌平平的山峰,却突然之间引起了专家学者的注意。 令人颇感蹊跷的是,它的山体竟然与铁管横穿相连,迄今为止已有15万年的历史。铁管来自何处呢?又是谁的所作所为? 依据史实的叙述线索,铁器怎么可能出现在15万年前?如果利用现代技术对这一事件进行复原的话,你就会发现矛盾之处。 要想让铁管和山体严丝合缝,钻洞和灌浆两个程序缺一不可,可是,管道显然不是人工附凿进去的,因为技术不允许办到。 如果换一种思维方式的话,说不定是史前文明在昭告后人?只不过我们无法亲眼目睹罢了。 史前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比我们头脑中想象的要永远复杂得多,存在很多不确定的偶然因素,影响着历史的每一个节点和分叉。 文明也并非专指整个人类的演化进程,它的范畴包含了诸多可能性的物种。从史前的化石脚印分析,人类文明好像经历过一次循环推演。 地球维系万物的状态不是“省力省心”的直线型,而是以某种迂回的战略战术向前进。 正如地球的气候条件所展示的那样,总是在冷暖之间不断地变化交替,火山和海啸作为自然肌理的一部分,也是在静默和爆发之间来回切换。那么,人类文明不也遵从“天道”吗?如果违背“天道”的话,岂不是要乱套了? 从这个角度剖析,不能排除观点的合理性,即现代工业文明是史前工业文明的另一个翻版。 15万年前,人们在白公山附近定居,研制出了先进的管道技术,但不知是什么原因,管道技术面临着失传的风险,最后连基本信息也消失得无影无踪。 3500年前,一度长久失传的铁铸技术,又再次回落到人们的视野,重新化整为零、继续精进。 这一假说若是成立,那史前文明绝迹的前因后果,有无可信的论证呢? 有人把绝迹和大灾难挂上了钩,比如历史上众说纷纭的亚特兰蒂斯文明,正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大洪水,将亚特兰蒂斯文明葬送于海底。 白公山有关“史前工业文明的遗迹”,也许和亚特兰蒂斯灭亡事件具有极大的相似性。 生物学和地质学——跨界大碰撞 然而,假说在生物进化理论跟前却不值得一提。 根据进化规律,生物的进化必须循序渐进,不会忽略或跳跃过某个阶段,更不会采取所谓狂飙突进式的策略。 2.5亿年前,地球上连人影都抓不到,史前文明的说法简直荒谬可笑。更有甚者,还把这一奇迹归功于外星人。 科学的严谨容不下半点玩笑,管道的设计既不符合流体力学的规律,也和材料学原理不相吻合,地质学家因此派上了用场,他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铁化木”。 什么是铁化木呢?它是地质演变的产物和结果。 15万年前的白公山覆盖着茂密的森林,有随着地壳板块运动的变化,森林由此被深埋于地下。白公山的岩石较为特殊,其中包含为数不少的铁元素,确切地说,是三价铁。 深林在地下蜕变为有机物,三价铁和有机物发生了化学反应,只是在三价铁在渗入到树心的过程中遭遇到阻隔,于是,这种化学反应只好选择点到为止,才会出现铁管内外含铁量不匀的自然现象。 当铁管长年累月与山体触碰,两者之间的间隙也就变得几乎不着痕迹了。 所以,科学的验证需要经历一个曲折的过程,有很多看似站得住脚的理论企图与它对峙,但时间终究会告别虚妄,坚定站在真理的一旁! 结语 就白公山事件而言,来自不同领域的人们,有着千差万别的见解。但千古不变的科学定律,会“守得云开见月明”,让尘归尘、土归土。自然和科学的魅力永恒存在。 人们之所以对白公山事件感兴趣,源于对自然伟力的惊叹,对史前文明“捕风捉影”的心态,对地外文明心怀向往之情。 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面前,这是一次难得的危机公关,科学犹如利剑出鞘,斩断了一切无根据的非理性思考,唤醒人们增强对”求真务实”四个字的理解和追求。 这不仅仅牵系到科学价值观的问题。想象可以漫无边际、天马行空,但论据一定要扎实、充足。 人们习惯性把某些暂时不可解释的现象和神秘的史前文明或地外文明联系起来,折射出一种特定普遍的社会心理,即渴望突破常规性思维模式,借以找到问题的根源和真相。殊不知,科学才是离根源和真相最近的应许之地! 朴素的辩证才是真理,而非花里胡哨的高谈阔论! |
|
来自: 行云流水vmmxd6 > 《太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