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辈功夫好的拳师们是不会轻易收徒弟的,他们会考察学生很久,甚至好多年。为什么呢?原因有四:
所以遇到一位好师傅,是缘分,是可遇不可求。同样的,对于师傅来说,遇到一个好徒弟,更是难能可贵。很多老师傅都说'找一个好徒弟,好难。' 著名的拳学大师王芗斋先生在他晚年著作的《拳道中枢》中有一篇'论信条与规守'就写到了学拳之前应该具备的素质。 以下为其中的章节摘抄,望共勉之,以弘扬中华武术的精髓。 拳学一道,不仅锻炼肢体,尚有重要深意存焉。就传统而言,首重德性,其应遵守之信条,如尊师、敬长、重亲、尚友、信义、仁爱等,皆是也。此外更须有侠骨佛心之热忱,舍己从人之蓄志,苟不具备则不得谓拳家之上选。至于浑厚深沉之气概,坚忍果决之精神,抒发人类之情感,敏捷英勇之资质,尤为学者所必备之根本要件,否则恐难得传。既传之,则亦难能得其神髓矣。故先辈每于传人之际,必再三审慎行之者,盖因人才难得,不肯轻录门墙。至其传授之程序,率皆先以四容五要为本。如:头直、目正、神庄、声静,再以恭、慎、意、切、和五字诀示之。兹将五字诀歌解列后,以释其意: 习拳既入门,首要尊师亲。尚友须重义,武德更谨遵。 动则如龙虎,静犹古佛心。举止宜恭慎,如同会大宾。 恭则神不散,慎如深渊临。假借无穷意,精满混元身。 虚无求实切,不失中和均。力感如透电,所学与日深。 运声由内转,音韵似龙吟。恭慎意切和,五字秘诀分。 见性明理后,反向身外寻。莫被法理拘,更勿终学人。 学拳先做人,这个很重要。这也是你拜师的时候为什么要磕头敬茶、要有见证人、有拜师帖等老传统的原因。这不是形式主义,是对师傅劳动成果的保护和对武术的尊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