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咳喘宁加减治疗小儿咳喘 罗琦,主治医师,内科主任(安徽省繁昌县中医院 邮编:241200)。 主治 小儿咳喘(包括上感、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哮喘、百日咳等)。 处方 炙麻绒1.5~3克,鱼腥草9~15克,鲜竹沥(兑服)5~10毫升,萎皮4.5~12克,冬瓜仁、茯苓、马兜铃各6~10克,杏仁、桔梗各3~6克,清半夏3~9克,甘草1.5~3克。 用法 上药水煎取汁约200毫升。日2~3次温服。咯痰稀白者,加白前、杷叶各3~9克;咳痰黄稠者,加煅蛤粉1.5~3克,海浮石6~10克;伴面黄神疲、消瘦、花剥苔者,加黄芪6~10克,五味子3~4.5克;如系“百日咳”痉咳期;加炒黄芩3~6克,贝母4.5~9克,不效者,加川芎3~4.5克,炙全虫1.5~3克。 疗效 曾系统观察治疗18例患儿,治愈14例;好转3例;无效1例。有效率94.9%。 按语 方中炙麻绒辛温宣散,逐邪外出,兼具平喘;合鱼腥草、竹沥清化痰热,共为主药;辅以马兜铃、蒌皮、清半夏、冬瓜仁化痰利气,以畅气道;杏仁、桔梗止咳平喘;茯苓、甘草益气健中,绝痰之源。上四药同为佐使。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外感风寒,化热最速。或因乳食不节,损伤脾胃,食滞内停,久而生痰;或因父母宠爱,衣被过暖,郁热内蕴,灼津成痰。痰阻于肺,失其清降。内伏之“痰”实是小儿咳喘的重要病理因素。肺为娇脏,小儿尤为脆弱。如遇冬春气候骤变,则寒温失宜,风寒闭肺,宣降失司,内外相因,则火动于中,痰迫于肺,痰盛气逆,而喘咳作矣!盖“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吴鞠通语)。本方选药具宣不伤正,清不遏邪,轻清通灵之特点,功集寒温并用,宣清同施,化痰利气,止咳平喘于炉,故疗效颇佳。 温馨提示:以上仅供医界同道参考,临床还需谨慎使用。本文部分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