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棣路过一个小镇,给它改了个名字,后来却成为了国际都市

 李安宸 2022-06-18 发布于山东

古往今来,历史上谋朝篡位的皇帝有很多,甚至是兄弟相残,骨肉相残后,活到最后的上位。所以中国的帝王史,说是一部血泪史也不为过。但后世的史书中,关注皇位是怎么来的人不多,人们更多关注的是这个抢来的皇位,他们坐得怎么样?如果是贤良之君,比起骂名多数人恐怕会给“无毒不丈夫”的正面评价。

比如大唐明君李世民,宣武门之变,他杀兄杀弟再逼父亲让位,这一系列操作牢牢地把权利握在手中,而后世提到他往往是赞许居多;同样得位的还有北宋赵光义,烛影斧声之后,哥哥赵匡胤“只好”把皇位让给弟弟,而赵光义也很高兴登基为帝了。

大明也有一位皇帝靠着抢,得到了皇位,他就是明成祖朱棣。他登基后,有功之臣都得到封赏,甚至连他经过的一个小镇,也有了新名字,而且这个名字沿用到现在,这个城市也成了世界闻名的国际都市。

01靖难之役

朱棣抢皇位的战争,被称为靖难之役,而这个口号是朱棣喊出来的。借由这个名字,他把自己的行为包装成了一个合理合法的反抗之战,掩饰了自己发动战争的初始意图。这场战争的起因,要从朱元璋还没死的时候说起。

朱元璋儿子不少,其中他对老大朱标最为喜爱,而且朱标也是个厉害人物。他曾经跟随父亲东征西逃,负责后勤粮草,立下了汗马功劳。因为他的功劳,所以当朱元璋立他为太子的时候,兄弟几人都没有任何异议。

当时的老四朱棣,在父亲眼里是个只会带兵打仗的粗人。因为有父亲和大哥的存在,朱棣自然没有展现智慧的机会。本来朱标即位,兄弟几人各司其职,该戍守边疆的戍守边疆,该当闲散王爷的自去花天酒地,没有什么矛盾。可是偏偏朱标身体不好,死在了父亲前头,于是太子的位置就空了出来,也让兄弟中的一些人开始有了争一下太子的想法。

没想到朱元璋对于朱标太过喜爱,虽然他死了,可他还有儿子。所以朱元璋很快决定了太子新人选,那就是朱标年幼的儿子——朱允炆。这个决定一出来,大家嘴上不说,但心里还是有点不满的。

放着这么多年富力强的王爷不用,偏偏把皇位给了一个小孩子,这简直是赤裸裸打这些叔叔大爷的脸。可是有朱元璋镇着场面,几位王爷也不好说什么。

于是朱元璋死后,朱允炆顺利登基,因为年纪幼小,所以他从政后需要大臣辅佐,处理国家大事。朱允炆最信任的人,是他的老师和他的幕僚,可谁知正因为幕僚的建议,惹恼了诸位长辈。

朱允炆知道自己年龄小,声望不够,一直心中忌惮各位王爷。这时他的幕僚提出可以采取削藩的方式,来限制各位叔叔的权利。朱允炆一听正合我意,于是以削藩为名,圈禁,迫害,逼死了数位王叔,这种过分的行为,惹怒了远在北方戍边的燕王朱棣。

02艰难的过程

如果说朱棣心中一直对朱允炆不屑,那么削藩就给了他一个起兵篡位的理由。于是朱棣撰文控诉朱允炆受到奸臣蛊惑,杀害骨肉同胞,他为了诛灭奸臣,忍无可忍之下,只好起兵反抗。

当时的大明首都在南京,而朱棣人在北平,所以他起兵要先到海津镇,转船南下作战。海津镇是元朝的名字,当时这个地方已经是一个小有名气的港口了,也是海盐的主产地。

靖难之役进行了四年之久,朱棣的燕军也从一支普通的边军,成长为一支战斗力强大的军队。整个过程十分艰辛,有几次如果不是南军错失良机和天气相助,恐怕朱棣的起事会输很惨。但朱棣凭借着屡败屡战的信念,加上众位将领的辅助,最终获得了这场战役的胜利。朱允炆的失利,除了自身能力不如朱棣外,手下缺少能臣也是一个主要原因。

多亏了朱元璋当年杀绝了功臣,他留给孙子一班不会谋反的满朝文武。可是这件事也有弊端,那就是整个朝中,一个能打的都没有。文无运筹帷幄之臣,武无能征善战之辈,所以建文帝朱允炆即使再厉害,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反观朱棣这边,文臣中先有和尚姚广孝出谋划策,武将中也有张玉的大将的辅佐。未曾开战,双方的人才实力就已经分出胜负了。

03论功行赏

靖难一役,燕王朱棣以少胜多,攻入南京后大肆屠杀建文旧臣。建文帝一见大势已去,在宫中闭户自焚。这边朱棣在登基后,对参加靖难的各位功臣大加封赏,其中受到赏赐爵位的多达26人,其中公爵两人,侯爵13人,伯爵11人。真可谓一朝天子一朝臣,一代新人换旧人。除此之外,朱棣的儿子们也被封为太子和王爷,他的王妃也升为皇后。

不但随朱棣的大臣们都受到封赏,就连他路过的城镇也得到重新命名。比如前文提到的海津镇,朱棣觉得这个地方连通南北水路,仅仅为镇太小了,所以他要求此地驻兵,成立卫所。

原来的名字也不用了,自己是天子,天子曾经在此南渡,所以把它改名天津。于是天津的称呼一直沿用到现在。现在的天津,已经成为世界上有名的大都市之一。

天津是北方主要的对外开放城市,也是北方著名的航运,客运,物流中心以及现代化生产基地。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在未来势必承担更为重要的南北枢纽作用。

04结语

既然历史由胜利者书写,那么对于胜利者的歌功颂德和对失败者的杜撰嘲讽,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但为了客观起见,后世对于历史的看法,应该不拘泥于一家之言,而是博览群书为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