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UC头条:自学才是真正的竞争,赚大钱总在8小时之外

 计划B 2022-06-18 发布于河南

点击加载图片

点击加载图片

本文摘自《上行

摘要:人和人的最大竞争,不是在确定性题目下的竞争。

1很多人是没有自学意识的,除了校园里的被迫学习外(这种学习类似于工作,只不过是学生的无薪工作),他们不觉得有任何学习的必要。所以,当我们说到工作之外的学习时,很多人一脸不屑:都已经工作了,还整天提学习,要么是被成功学洗脑了,要么是读书读傻了,要么就是想在其他人面前表现为“上进”,做做表面功夫,或者糊弄一下自己。校园里的学习重要吗?重要。考试成绩好,可以让你去更高的学府,然后在走上社会时就可能拥有一个相对较高起点的选择权——并非一定是较高起点,只是有选择权,且就算从更高学府出来,也并非每个人都能选择那些人们认为的高起点。但就算能选择人们眼中不错的起点,就算的确选择了,也仅仅是起点。

2从校园里出来后,有多少人真正知道自己应该做些什么?多数人就是广撒网投简历,找一份给自己开最高起薪的工作,然后看老员工做什么,自己就做什么,就这么一直“混”下去了。当然他们也有一定的概率升职加薪,因为这就是多数人之间“冷兵器”式的竞争——大家都是朝九晚五地用功,谁起点高、谁初始背景强、谁运气好,谁就占得先机。但他们对于那些肯365天×24小时上行的人来说,就是冷兵器与热兵器之间的差别了。这下你应该知道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讨厌“自愿加班”,以及嘲讽“主动学习”的人了吧?因为他们自己不想付出成本拿起热兵器,于是希望别人也只拿冷兵器跟自己短兵相接。相较于使用冷热兵器导致的后续的人生可能会出现的巨大差距,校园起点所占的那点优势从长期来看就极其微小了。

3一个人在校园里学到的知识,能应用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的是很有限的。大部分的工作经验与技能习得,对机会的把握能力,以及做成一件事真正重要的那些关键素质和思维方式,靠的都是步入社会以后的积累。如果一个人在离开校园之后就放弃了工作时间以外的自学,或者说一旦离开了一个“别人告诉你学什么”“强迫你学什么”的环境后就不知道该做些什么了,那么可以非常确定的一点是,这个人无论校园起点多高,最终泯然众人矣。学习永无止境,贯穿于每个人的一生。我其中一家公司有60%以上的员工由开发人员组成,其中只有极少数会在入职之后再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去学习最新的开发语言,大部分人进来的时候会什么,最后依然是只会什么。而那些肯自学的,在某一次必须要用到最新语言开发的项目中都被安排到了重要岗位——一共就几个人会,不用你用谁呢?没有人告诉你该学什么,也没有人逼着你学。人和人的最大竞争,不是在确定性题目下的竞争,一个人的聪明,也不全然体现在给定命题下的解题能力。在给定跑道的田径场上比赛,兔子永远比乌龟快,但路径上若是没有地图、没有跑道,还到处都是迷宫和机关,兔子未必就能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4校园和社会里拥有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竞争模式,学校是给定路径的竞争,而社会是不确定路径的竞争,或者说是自由竞争模式——没有教材,没有大纲,没有老师,也没有人催着你交作业,做或者不做,都随你。当你发现自己想的每一条路貌似都走不通,又没有人逼着你继续前行的时候,解决给定任务的能力更重要吗?不,对接下来该解决什么问题的选择,以及是否选择继续解决问题的毅力才是重点。所以“有意愿保持终身自学”是最为可贵的能力,也是社会竞争开始以后,在较长的时间跨度中最有用的能力,如果为了严谨,你可以自行加上“之一”。它决定了你能比其他人多付出多少倍的有效积累时间,有可能被多少不确定的机会覆盖到,这些都是上行的关键——假如其他条件相似,那么校园竞争结束后只是确定了你的起跑线是0还是1,但社会竞争的目标是100,你是从0到100,还是从1到100,其实区别并没有那么大,重点是你一年进步10还是20,以及有多大概率能遇上几个一下子进步30或40的机会。很多人总希望自己的每一分努力都能即时获得回报,如果没人给就不做、不学,这就搞错了对象。只要我们正在接受新的挑战,那么第一受益人一定是自己,因为我们的能力边界在扩展,然后才是是否同时对其他人有益。离开校园后,所有的意识都得重新塑造,所有的竞争都会以新的方式重新开始。放下那些“在校园竞争中输了会继续输”的自卑和借口,放下那些“在校园竞争中赢了就该给我更好的”自大和幻想,现在是全新的游戏了。

5尽管你现在准备好了,找到了必须上行的理由,也有了背水一战的决心,但还有一个残酷的事实在等着你,那就是你得先去掉工作和生活的界限。前几年很流行一句话,“工作和生活要有界限,工作的时候好好工作,生活的时候好好生活”。对于执着于上行的人来说,这是完全不对的,因为多数人那可怜的工作时间和工作效率并不足以让他们超越其他人。首先是由于上班时间是连续的,而大部分人在工作中无法保持长时间的专注,所以多数人一天的有效工作时间并不是8小时,而是3小时或是4小时(甚至更少)。此时如果有个人在工作之余再认真地多花4小时在上行上,那么不管这个人是做与工作有关的事,还是做其他的事,他的成长速度就会是严格朝九晚五的那些人的2倍——不是多出50%,而是多出100%。在同一批进公司的人中,如果资质和背景差不多,这个更努力的人当然最有机会。当他上了一个层次后,竞争者更少,机会却更多,而那些没能上去的人却不得不继续跟更多新进来的人一起竞争。在马太效应的影响下,两个初始状况差不多的年轻人的能力差距慢慢会增加到原来的2倍、3倍,甚至10倍以上。

6其次是很多的机会来自8小时之外。你遵循公司的工作时间,但机会的降临并不会挑你的工作时间,所以如果你坚持工作和生活严格分开,那就等同于放弃了一大半的机会。一个人必须随时待命在工作状态中,随时随地学习,随时随地进步。这并不是说要让你成为没有娱乐、没有生活的机器,而是一种让你的工作和生活都能达到最优效率的方式。想象一下你在非工作时间里,是不是有时已经玩得很没劲了,但还是不想去学习和工作?因为你觉得这段时间没有人付你薪水,好像你一做事就亏本了,而在工作时间里有人付你薪水,如果你能不被发现地偷偷懒,多在厕所里待一阵就赚到了?这种算法极其有问题。

7首先,从工作时间的效用来看,你不可能永远在这里待下去,因为公司可能会开除你,还可能会倒闭,就算都没有,你也可能会对现状不满意。当你走出这家公司,别人愿意为你的时间付多少费用,取决于你在这段时间积累了什么。所以你偷的所有懒,其实都在伤害你自己。其次,从非工作时间的效用来看,当你在娱乐中的边际效用已经递减到几乎无法获得幸福感的时候,如果你还坚持无目的地刷网页和视频,就是在为了浪费而浪费。那些刷得不亦乐乎的人还情有可原,至少得到了短期快乐,而你就是纯粹地在和自己的生命过不去。把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界限去掉,至少能够让你在娱乐效用已经很差的时候,转向另一件不那么讨厌的、对人生的正面意义更大的事情,积累一点点的进步。上行这件事就跟锻炼一样,没有“锻炼半小时、一小时才有效果”这种说法,你能锻炼一分钟也是好的,也对身体有好处,肯定比不做强。所以,上行就必须树立365天×24小时的观念,随时随地不排斥工作、随时随地不排斥学习、随时随地不排斥积累、随时随地不排斥做上行相关的事。你可以生活优先,但请在给你带来的幸福感边际降低的时候,切换一下状态,这样才更有性价比。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