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国演义》中的地理常识错误(一)

 毗陵桥上星如月 2022-06-18 发布于上海
文章图片1

《三国演义》连环画

《三国演义》是经典名著,但其中一些地理常识方面的错误会让读者对历史产生歧义,发表此文仅是希望大家在读这部名著的时候,能够更好的了解当时复杂的社会背景,进而能更好的了解那个英雄辈出的风云年代。

文章图片2

《三国演义》连环画

文章图片3

三国时期洛阳周边详图

上小学时读《三国演义》,读到虎牢关三英战吕布时,见书上写:

“卓遂起兵二十万,分为两路而来:一路先令李傕、郭汜引兵五万,把住汜水关,不要厮杀;卓自将十五万,同李儒、吕布、樊稠、张济等守虎牢关。这关离洛阳五十里。军马到关,卓令吕布领三万军,去关前扎住大寨。卓自在关上屯住。”

文章图片4

《三国演义》连环画

当时还以为这虎牢关与汜水关是两个不同的关隘呢。但读了《读史方舆纪要》才知道,汜水关这一称谓在东汉末年还未出现。

虎牢之名来自《穆天子传》:“天子猎于郑,有虎在葭中,七萃之士擒之以献,命蓄之东虢,因曰虎牢”

文章图片5

“虢”字

“虢”字,从字形的本意看“从手,从戈,从虎,概以戈猎虎之状。”从该字的字形看,“虢”姓的祖先应是打虎的英雄。

文章图片6

宗周附近地图

此地本属东虢,东周伊始为此地为郑国所取,改之为制邑,也就是《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中讲的“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文章图片7

战国时期东周周边详图

战国时属韩地,《战国策》曰:“三晋分知氏地。段规谓韩王曰:分地必取成皋。王曰:成皋,石溜之地也,无所用之。规曰:不然。一里之厚而动千里之权者,地利也。王用臣言,则韩必取郑矣。及取郑,果从成皋始”。

文章图片8

《三国演义》连环画

关于东汉末年讨董卓时的情形,《读史方舆纪要》记述:“初平二年,关东州郡皆起兵讨董卓。曹操议引兵西据成皋,诸将不听。”《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记载:“诸君听吾计,使勃海(袁绍)引河内之众临孟津,酸枣诸将守成皋,据敖仓,塞轘辕、太谷,全制其险;使袁将军率南阳之军军丹、析,入武关,以震三辅:皆高垒深壁,勿与战,益为疑兵,示天下形势,以顺诛逆,可立定也。今兵以义动,持疑而不进,失天下之望,窃为诸君耻之!”以此可知,讨董卓时,此地地名还是汉时的称谓“成皋”。

文章图片9

唐时期洛阳周边详图

唐朝建立之后,因为避唐高祖的祖父柱国大将军李虎的忌讳,将其改称武牢关。唐朝以后才称为汜水关,应该说东汉末年,“汜水关”这一称谓还未出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