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蓝蓝:我掉进海里的地方,已被热泪填满丨纯粹阅读

 置身于宁静 2022-06-18 发布于浙江


🌟 文末福利:来自纯粹读书社区群的邀请

Image

蓝蓝

有时候,我是一撮灰烬所养育的/黑色野花在时间里怒放”,这是诗人蓝蓝朝向精神的乡愁所深情地写下的诗行,她将我们引入一种百感交集之中,在这灵魂的谣曲里安放着深深的缅怀,而来自于生养诗人的血骨之地。蓝蓝诗歌的打动人心之处,也正在于诗写间所凝聚而来的心音的力量,她的诗性抒发有着极为本真的情感表达,从而于诗歌语境之内形成了盈满复杂意味的诗性空间。于此诗歌成为了温暖的拯救与忠实的守候,犹如虔诚的祝福。她以生命体验的深切,来书写那动人心弦的灵魂视景,将个体历史生存内在的纹理呈现,从而具有着极强的经验穿透力。可以说,诗人蓝蓝在诗中向我们袒露的是心灵的真实,情感的会聚吸收了时间的幽深的光影,她的抒情是她心灵真实的传达,以个体化的心象端凝,而通向了人类整体情感的联结,由之而在更为辽阔的存在之境里,来看待生命的悲喜交集和无常的不息流转。她的诗写纯粹而蕴含着复杂的心灵私语,明澈而蓄积着悠久的千言万语,这源自她素然而怀有的博大的生命之爱,如同诗人于《所以,妈妈》中所写,“窗外太阳在高天照耀,而小树/摇曳在风中——全都意味着恩义”。她一再试图于无可挽留之中,用诗性之灯围拢生命全部的温暖与晚照的影子。可以说诗集《河海谣与里拉琴》是一部献给母亲的深爱之书,是个体灵魂独自面对生与死的哀歌与赞歌,它唤起我们内心近乎不可直面的离别的告慰与爱之永恒。

Image

河海谣与里拉琴

作者: 蓝蓝
出版社: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1-3

诗集《河海谣与里拉琴》分为八辑,其中含有:“所以,妈妈”“海之书”“一些遥远如星辰的词”“有所思”“诺玛阿美”“我们都是弗里达”“四张面孔的女人”与“诗剧:阿基琉斯的花冠”组成。诗人用语言之灯火,照亮着生命的隐痛与悲郁的诉说,这样的诗写注定自一种缺席之中而来。她要如同诗人保罗·策兰一般,去竭力触摸那灵魂的“回声”,“在告别的/山脊”,遥遥相隔之间,黑暗为烛火摇曳的泪水所盈满。因之她的诗行充满洞彻心扉的力量。可以说诗人蓝蓝在祈求更为内在的心灵对话,这是仅余的幸存的庇护,它沿着生养之地的沟壑而来,那些熄灭中的火焰,余温犹存而成为不可剥夺的生命眷顾和垂怜。诗人必须去深深地穿过苦难经由绝望的希望,寻回生存的勇气与无畏,从而那些诗性的词语逆行着死亡的寂灭,持续地引领我们回到一种更为深刻的在场与当下。诗歌无法不成为那“永恒的心脏”(勒内·夏尔),它将生与死隐秘地共在联结,诗人将为之献出全部温热的灵魂颤荡,以此来延续幸存的延留与时间残酷的离散。“而或许,抵抗宇宙熵增的并不是理性/而是——与虚空同样看不见的——信念”(《为妈妈祝祷的女士》),也正是籍此诗人依持着永不凋落的爱之信念心焰,经由诗性空间的深张,而紧紧地握住了母亲永在的手。她恒久地在诗中看守过往的一切,来抵御来面对死亡而来的无尽的空寂与巨大的虚空。我们看到蓝蓝为精神性的存在所召唤,焦灼而隐忍地于记忆中抚慰孤独,炽热而克制着心中的伤痛,化为笔端内凝而深长的诗行,进入到“泥土缓慢的呼吸”之中。  

Image

给孩子的100堂诗歌课

作者: 蓝蓝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 2021-3

生命的明灭流转,时间之下曾所是曾将我们每一个生命带到这个世界上,给予我们永恒温度的至亲,他们的离去必将我们弃置于哀恸与沉沉黑夜里,人们必须长久地忍受住生死永隔的孤独。而诗歌写作作为心灵的追忆与重现,诗人以诗写来承受那不可承受的痛苦与不幸,她将鼓起“存在的勇气”来寻求破解那永世的人类谜题,寻求可依持的精神告慰,进而于诗性空间的无垠延展之中,实现与离散中的血亲永不分离的联系。我们看到诗人蓝蓝在《仿佛是背叛》里哽咽着写下,“仿佛是背叛,仿佛是犯罪/终于,我又可以写诗了——”“二月兰贴着地,/紫色的波浪已翻越沟壑而来。/执拗地向泪水的干涸里/询问意义——人啊,泥土的食物。”诗人向生命本身发问,在历经了长久的伤痛与巨大的沉默之后,她将内心无以复加的剧烈挣扎与无所皈依之感,化为攥住泪水的诗行,深切而直抵人心地书写出了那一份沉重和不可化解的无助。那是经历了一生勤劳一生疲惫的母亲,她无声的离去,将永久地安坐于诗人噙满的泪水里,诗人注定将在告别和回忆的诗行里,重新寻回母亲艰难的呼吸,母亲不舍的眼泪,艰难行走的身影,寻回一生的精神持存,以此测量着死亡的深度,于是我们看到了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情感悲凉语言悸动,向着生命的隐秘岁月里写下,“咳嗽铅块妈妈/钟表滴答妈妈/水龙头堵塞妈妈/生我的妈妈/钉我于绝壁的妈妈/人间孤儿妈妈”(《制氧机妈妈》),“你生下我,也生下了我们的死,/在清晨一朵开放在篱笆上的露水花/短暂的美丽中”(《如此宽广的死亡》),“我意识到我就是妈妈的坟墓。/我意识到我将把死赐予我的孩子。”(《坟墓是一所最寒冷的大学》)

Image

蓝蓝(左二)和诗人多多、王家新与德语文学博士苏伟在保罗·策兰分享会上

诗集《河海谣与里拉琴》中关于海的恋歌,源于诗人蓝蓝童年的美好记忆,正如她曾隐喻性地写下的那样,“一个人的童年比一生更长”,一个人童年时期与世界最初的相遇,将伴随着她一生的成长,诗人正是那个“被授予了永恒的童年奖”的人(阿赫玛托娃)。蓝蓝童年时跟着姥姥自幼在山东烟台海边生活,蓝色的海水犹如歌谣,盛放了她与自然相融相生的音符,可以说她蔚蓝澄澈的诗性想象因之被赋予,那里是她永难割舍的牵挂惦念与精神故乡,一个自由无羁的灵魂皈依之地。在那里“大海播放它粼粼的密纹唱片:/有人从海上回来了”(《大海播放它粼粼的唱片》),你的脸,是夜晚大海上/一片沉睡的森林。/你的眼睛是它安静的鸟窝”(《你的脸》),“海与你并枕而眠。/海是童年的食物,并在你年迈时/仍保留一片海域在眼睛的单纯里”(《海与你并枕而眠》)海蕴含着诗人童年记忆全部的隐秘,它是一个人生命的蒙生与孕育源始之地,它收留了成长与失败,它向我们涌现“悲欢的形体”(冯至),像是来自上苍的赐福与祝佑,诗人便似那晶莹的水滴身在其间,回响着悠久的歌吟与眼泪。蓝蓝经由不断地返回遥远往昔的海,来寻向那心灵的最终的抵达,那也就意味着“从呼与吸,告别与重逢”,海成为收容与哀思之地,“海在增多。海收藏死者”,同样它也与诗歌一样成为了诗人远眺的深度存在,而成为生命永劫的回归。

Image

蓝蓝(左二)和诗人多多、王家新、王键与摄影家胡敏

关于海的述说,已经渗为诗人“蓝色的血”,作为曾生养的故乡与精神家园,河海的风声便意味着诗人永在亲人的怀抱,永是伟大灵魂庇佑下的孩子。蓝蓝的诗有着热泪般的真实,它从海风的岬角汩汩而出,这是诗人忠实于自我内心的传达倾心抒写,海边的潮声、漂浮的小岛、舟船和灯塔、码头和打鱼人、松柏与岩石……无不深深地牵动着她的复杂情感经验,她愿为之而歌而哭,而日夜烧灼。“吱呀的木轴转动,打开你童年的大门”(《你记得这个村子》),诗人蓝蓝透过四十年后的目光凝视,海边的村子一切都已退远化为废墟,记忆的回望反而成为仅余的真实,如同它不无悲凉地所说,“海岛,村庄,记忆。我是一艘沉船/紧紧锚住大海。我是你驯养的一只海鸟/从这里起飞,也在这里着陆”(《海与岛》)诗人正是依持着这心之所念,来不断承受现实中苦涩而无奈的离散相别,她所写下关于生命的哀歌,也是一首首更高意义上的生命的颂歌,它照亮并引我们进入沉默的存在之域。那曾经的栖身之所,为童年的呼唤所盈满,哀哭与欢笑相交织,而永恒地奔涌在追忆之上,“我掉进海里的地方,已被热泪填满”(《在芝》)。

其中书写姥姥、大舅、小舅等亲人的诗篇,可以说是萦绕着依恋不舍的甜蜜而又分外忧伤,这样的诗行惟是从哀伤凝结的降生中而来,因此尤为触人心弦,它是属于心泪的述说,“我记得你跟我讲,胶东平坟那年/你怎样在寒风呼啸的深夜,背着铁锹/一个人到姥姥的坟地,像世界裂开/它的心给你看——/你捧出骨灰盒,用大衣紧紧裹在胸口/说:妈不怕,咱回家……”(《大海,永在——给大舅》),“别赶我走,我会像/村边的河水一样跟着你——/现在,该轮到我带你漫山遍野去玩了/——它依然是我们的当你在空气中/变得比风还轻”(《亲爱的小舅》),诗人蓝蓝用叙事性的情感细节,深刻而传神地写出了亲人间满含热泪的深情,爱的温存于生命的离散中呈现的格外凄楚。面向余烬的献诗,永远在寻求语言中生命的在场,如同血肉相连的不可隔断,“写诗就是泥土在唱歌”,诗人蓝蓝在丧失之中不断聚集可为心灵所持存的生命踪迹,这与她细腻入微的内在体察密不可分。她愿在如诗人阿赫玛托娃所说的“空气中的交谈”里,沉思独语而或向我们递送静默的语象,来展开内心情感复杂的对话,那是一种精神可归依的所在,时间也为之弯曲,而过往与现在及未来交织在一起。这更是主体内在所体验的时间,她要写下那些生命中相遇而又走远的人们,如同呼唤如同哀歌,“我知道你们已经走远了,带着/你们盛夏的浓荫,燃烧的石榴”,“你们没看到后来者会重燃灰烬/在大火中赞美你们纯洁的名字”(《我知道你们已走远》),“或者至少,抱紧内心的伤口,/在沉默里分泌你幽亮的珍珠”(《但那不一样的是》)。这样的诗从伤口里而来,在刺痛中生长,它在平实而本真的语调里,浸透着诗人艰难地所承受的一切,由此她的诗性之思朝向了历史生存中的回音,“难道你不也是其中一个?/和无数株麦子、玉米,无数的人/构成世界的生死寂灭、诞生和轮回——”(《你没有》),“我在这里安顿/人间无法安顿的苦痛、疑惑”(《每天临近黄昏》)。可以说诗人蓝蓝的倾诉和辨认的对话,从生命创伤的担负而出,迸发于情感的淤积与爱的痛惜之感,它是关于此在的探问与心灵的安顿,是永无止息的对于爱有生一切的虔诚笃信,如同“你向众多的你,交出了自己”,蓝蓝所深情长望的正是,“让希望分蘖自己,增大它的田畴”。

Image

我和毛毛

作者: 蓝蓝
出版社: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1-5

关于历史与边地神话传说的遥想和无尽感怀,收入到了诗集《河海谣与里拉琴》“诺玛阿美”辑中,收有《马鹿洞》《庄蹻之征》《个旧青铜跪俑灯》《灯语》等。朝代斑驳犹如荒凉的光影晃过,在沉寂之中诗人静心遥听,“大地古老的沉默里”,“浸透了人的血肉”,诗人注定将以诗性的洞察来再次进入历史的想象之中,以此重构时间的存在维度,而变衍生命的久远,悲愤与恐惧,光芒与不朽。她在辽阔而深远的历史时空间往返,如同诗人奥登所言,“我们必须去爱否则死亡”,携带着无尽的爱的力量,来穿透历史重重的迷雾与阻障。

在“我们都是弗里达”与“四张面孔的女人”辑中,诗人蓝蓝将目光投向了女性历史命运的书写,在精敏的辨识中来抵达另一颗心灵的精神奥秘世界,从而与那些坚韧而独立的女性,形成了不同时空的潜在对话关系,这是“需要爱,需要美”的生命意识,在“渴望融入/另一个人或事物的爱”中炽热地燃烧,“她双眉与伤痛连结在一起”,傲然而不屈地“接受这份命运的恩赐”,吸收着创伤与黑暗的死亡。长篇诗剧《阿基琉斯的花冠》,则更为戏剧场景性地展开了关于女性命运的诉说,极为殊异而构思奇特,先锋试验性地透过女性视角来穿织设置剧情,剧中演员均有女性担任。她借用古希腊神话与《荷马史诗》的传说,引入皮拉(又叫阿基琉斯,色萨利国王佩琉斯的女儿)、德伊达弥亚(斯基罗斯岛国王女儿)的命运诗性述说,三幕场景戏剧熔贯着诗人情感经验的强烈传达。她从辽阔的生命悲情中凝视个体生存的境遇,亦梦亦幻光明与黑暗流注,奇幻般地呈现出女性古老的命运视景,在生与死悲欢离合之中追问存在,“他们划着因悲哀而沉重的桨”,令人黯然为之动容。

Image

世界的渡口

作者: 蓝蓝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01

说吧,牵牛花张开的嘴巴”,诗集《河海谣与里拉琴》如一支记忆里生与死开合明灭的歌谣,它发自诗人蓝蓝渴望的语言喉咙,源于那曾与她生死相随的故乡波浪上的星光,那穿越黎明的芬芳,磅礴而历经深年依然于诗人心灵间,吱吱转动的木轴之声与童年之门。而诗人的惦念仿佛永如那不断飞回来的燕子,细微而幽幽聚合的词丛里将现实中已然离散的呼唤,重又于诗性的光辉里映现,那命悬一线的告别,犹在吞咽泪水。这些诗篇宛若“期待赋予真实深沉的种子”,它在我们的心间生长,在限量的生命存在中,“仍保留一片海域在眼睛的单纯里”。

诗集《河海谣与里拉琴》以深切的挚爱如百河汇海般,献给了那短暂而美丽的生命面影,那大地上永恒行走的母亲,温暖了我们每一个人的童年与自然万物的声息,在伤痛的光线里,诗人依然于诗性话语的畛域,忘我地写下关于时光的祝佑与爱持之前行:你垒砌这祭台。在被摧毁、被痛击之后,把诗写在上面,像小路旁的路标。

Image

蓝蓝,1967年生,本名胡兰兰,祖籍河南,生于山东烟台。出版有诗集《含笑终生》《情歌》《内心生活》《睡梦,睡梦》《诗篇》《蓝蓝诗选》《从这里,到这里》《一切的理由》《唱吧,悲伤》《世界的渡口》《从缪斯山谷归来》;中英文双语诗集《身体里的峡谷》《钉子》;俄语诗集《歌声之杯》;童诗集《诗人与小树》;童话评论集《童话里的世界》以及六部散文随笔集、四部长篇童话。

曾获1996年刘丽安诗歌奖、第三届宇龙诗歌奖、第四届诗歌与人·国际诗人奖、2009年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第三届袁可嘉诗歌奖、第六届天问诗歌奖、第四届维拉国际年度艺术家奖、第十四届三月三诗会诗人奖、第十六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诗人”奖、首届苏轼诗歌奖等多项大奖。

(本文原标题《在虚空中闪耀的不朽的生命》,选自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官方澎湃号




Image

Image

Image

不践约书

张炜 著

《不践约书》是茅盾奖得主、当代著名诗人作家张炜的重磅最新长诗力作。该作品虽然以诗歌为表现形式,以爱情为呈现线索,但实际上已经超越传统意义上的诗歌概念和边界,作家调动人文、思想、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等综合手段,以强大的精神背景和调动超出常人的写作能量,打造出的一个具有巨大冲击力的复合性文本,可以视为其代表作《古船》《九月寓言》的另一种呈现方式。

Image

大地上的事情(增订版)

苇岸 著;冯秋子 编

苇岸最新、最全、最严谨增订版本,由苇岸生前挚友、著名作家冯秋子受苇岸家人委托,历经数年整理、选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10月倾力呈献。新增苇岸遗著:散文、随笔20篇、诗歌22首、书信1封、译文2篇,共计45篇(首);此外,延用的苇岸《后记》,附录的《苇岸生平及创作年表》和《苇岸作品的后续传播》,对于记录苇岸生平和研究苇岸及其创作,提供了更为全面、准确和翔实的史料信息。

Image

泥土就在我身旁:苇岸日记(上中下)

苇岸 著;冯秋子 编

苇岸日记从1986年1月1日记至1999年4月6日入院接受治疗止。1年为1辑,三册日记共14辑,总量近80万字,加上附录《苇岸书信选》《苇岸生平及创作年表》《苇岸作品的后续传播》等,全书总量90万字。他的日记多有对于大地道德信念、切身体验的自然与人文进程的叙述,及与作者交往的不同年代作家,他们的阅历、观念、创作状况和个人意趣,所处时代影响下的文艺现象,亲历半个中国的旅行见闻,阅读过的诸多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类著作。

Image

春之祭:骆一禾诗文选

骆一禾著;陈东东 编

骆一禾,一位被低估的诗人、编辑和批评家。《春之祭:骆一禾诗文选》是由骆一禾的代表诗作、诗歌评论、书信等汇编集成。精选收录骆一禾代表性短诗59首、中型诗14首、“祭祀”系列诗9首、长诗《世界的血》,诗论及创作论6篇,诗歌评论5篇,书信7篇。从诗歌到文论,从评论到书信,全面立体呈现诗人的精神世界及其所处时代的文艺风潮。


Image

戏出年画(上下)

王树村 著

本书为美术史论家、民间美术收藏家王树村所著,收录了江苏、安徽、福建、四川、山西、河南、陕西、天津、河北等十省市最为精美的戏出年画,全面展现了各地的绘画风格、曲目及表演特色。在体例上,本书以“说戏”“说图”“细部欣赏”三种文字层次,深入戏出年画的精髓,表现出中国民间文化博大的内涵。


Image

曹雪芹的遗产:

作为方法与镜像的世界

计文君 著

《红楼梦》是一部小说,更是一份珍贵的曹雪芹的遗产。

著名实力派女作家、文艺学博士、红学专家计文君,10年潜心研究之作。被著名作家李敬泽称为“小说家里最懂《红楼梦》的”,被著名作家李洱誉为“红学”研究最高成就。


Image

曹雪芹的疆域:

《红楼梦》阅读接受史

计文君 著

《曹雪芹的疆域:<红楼梦>阅读接受史》作者计文君以《红楼梦》为研究主体,从文化物种获取生存度的角度,勾勒了《红楼梦》从诞生到今天的传奇“经历”。本书为《红楼梦》研究普及读物,既有学术研究著作的逻辑性阐述,亦有生动有趣的表达,对中学生接受《红楼梦》原典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Image

仁慈江湖

樊国宾 著

《南方周末》专栏作家樊国宾用汪洋恣肆的文字、博大广袤的渊博学识、精深通达的哲学思想,给我们带来了一场精神与灵魂的对话。

李敬泽、张宗子、朱又可、多马等联袂推荐。


Image

夜晚灼烫:凝定的时间肖像

黑陶 著

作家张炜、散文家冯秋子联袂推荐,“新散文”代表作家、“诗人散文家”黑陶以独特而富有诗意的写作和具有高度辨识度的语言风格,拓展散文写作疆域,表达来自时光深处的记忆和“父性”江南的面孔。


Image

彭程作品系列

彭程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纯粹“彭程作品系列”共包含三部,分别为《大地的泉眼》《心的方向》《阅读的季节》,是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评委,新散文代表作家彭程最新自选集。彭程的文字从容、宁静而诚挚,散文书写中的一股清流,写作风格凸显质朴的美学和深刻的内涵。


Image

碗和钵

庞培 著

《碗和钵》是一本跨界表达的散文作品,分为“碗”与“钵”两部分,从人们日常生活器具碗和钵谈起,论及艺术家杨键水墨画作品“碗”“钵”系列,通过庞培、杨键两位艺术大家的思想对话与交流,通过文学和艺术作品的相互阐释和表达,揭示碗和钵形象的象征内涵及其背后的哲学逻辑。


Image

悬铃木咖啡馆

半夏 著

著名作家半夏最新小说力作。悬铃木咖啡馆是一个城市百态观察的据点,如果不来这里熏染点人气,就无法让生活继续……一间讲述市井与情感故事的咖啡馆,讲出了一城的精致与忧伤——如万花筒般折射出大千世界、人间百态,堪称昆明版的“人间喜剧”。


Image

# 日月西东:从苏州到马德里

荆歌 著

著名作家莫言、李洱推荐,著名江南才子型作家、文人、书画家代表人物——荆歌最新力作,该书表达范围穿越亚欧大陆,以文学+艺术为切入角度,描述苏州和马德里两座城市隔空对望的不同景观、切身感受和思考,一东一西,世态人文、风土人情,风貌尽显。


Image

意象的帝国:诗的写作课

黄梵 著

作家、诗人黄梵潜心力作,揭秘创意写作,教你如何轻松学会写诗。王鼎钧、欧阳江河、灰娃联袂推荐!作家、诗人黄梵以文理兼顾的思维、四堂课的形式,总结其授课和创作经验,探究出适合汉语语境、自成体系的诗歌创意写作理论。


Image

张爱玲传(修订版)

张均 著

张爱玲,一个人的传奇人生折射出一个复杂的社会变迁。文学评论家於可训、文史学者陈子善、《百家讲坛》主讲人彭玉平诚意推荐!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均在大量张爱玲文本资料的基础上,以时间为轴,将张爱玲的个人生活与文学生涯对称而陈,全景式探究其冷观人世喧闹、深谙生命哀伤、谨遵内心真实的完美主义追求。


Image

云上

赵波 著

70后女作家赵波以个人成长经验直接书写,高度关注个体生命的内心世界,强力书写现代物质文明挤压之下所产生的种种孤独感与荒诞感。深入当代都市生活的前沿,以灵动、微妙、细腻而又丰富的个人化叙事方式,大胆袒露内心的隐秘,坦率而真诚地直剖内心。


Image

灰烬的光辉:保罗·策兰诗选

保罗·策兰 著;王家新 译

《灰烬的光辉:保罗·策兰诗选》由著名诗人、翻译家王家新教授精心编选和翻译,由约360首诗和部分策兰的获奖致辞、散文和重要书信集结而成。本书既充分展现了策兰一生创作的精华,又是王家新多年来翻译和研究策兰的心血结晶,对于策兰译介和中国当代诗歌的创作和翻译都具有重要意义。本书所附录的策兰获奖致辞、散文和书信,也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痛苦而又卓异的诗歌心灵。


Image

在乌苏里的莽林中(上、下)

[苏联]弗·克·阿尔谢尼耶夫 著

西蒙 译

影响著名作家张炜数十年创作、感人至深的自然主义“隐秘经典”,俄罗斯著名旅行家、地理学家阿尔谢尼耶夫通过实地考察,精心呈现100多年前乌苏里地区的特有风貌,处处可见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热爱,人类如何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Image

问题之书(上下)

[法]埃德蒙·雅贝斯 著

刘楠祺 译;叶安宁 校译

法国诗人、作家埃德蒙·雅贝斯《问题之书》首次中译本,一部“不属于任何类型,但却包罗万象”的跨文本作品。透过声光闪烁、意象与联想交织的诗化外壳,雅贝斯注入的是“寻根”式的思考和将自己献祭于被遮蔽的“无限”场域里进行“精神”再创造的“书写”求索的内核。纯粹译丛“埃蒙德·雅贝斯作品系列”代表作。

Image

相似之书

[法]埃德蒙·雅贝斯 著

刘楠祺 译;叶安宁 校译

作品被列入西方正典,法国著名思想家埃德蒙·雅贝斯著作“埃德蒙·雅贝斯文集”之一《相似之书》中文版首次面世。共分为三卷,分别是“相似之书”“暗示·荒漠”和“不可磨灭·不能察觉”。书中充满了雅贝斯式的哲学思索,从语言到文学,从宗教到传统,焦虑与困扰在作者灵魂的拷问中不断明晰、坚定。纯粹译丛之“埃蒙德·雅贝斯作品系列”重要作品之一。

Image

# 界限之书

埃德蒙·雅贝斯  著

刘楠祺 译

《界限之书》为埃德蒙·雅贝斯代表作之一,共分为四卷,分别为“未被怀疑之颠覆的小书”“对话之书”“旅程”“分享之书”。作为一部介于诗歌、散文、格言警句与哲学随笔之间的跨文体实验作品,本书是雅贝斯的沉思之作,也可看作他的自言自语。在形式上,文本属于断简残编型,思维跳脱、风格特异;在内容上,着眼于对人的存在本质的思索和探询,具有思想深度和哲学洞见。


纯粹读书社群

扫码加入纯粹读书社群

每日与您分享好书

● END ●



Imag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