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三考生、家长必看!高考填报志愿9大误区,80%的人都有过

 qingse1976 2022-06-18 发布于河北

图片

对于成绩不错的考生来说,填报志愿肯定是想选名校。填报名校不错,但是这种填报志愿方式欠缺考虑,风险较大。不可否认,名校,比如说“211”和“985”高校,在硬件、软件上都较优越,能考上名牌大学固然是好事,但完全从“名牌”出发选高校,不考虑其他因素,特别是专业因素,则是不明智的。更何况,“名牌”大学并非所有专业都是优势专业,普通高校一些专业也有特色,具有很强的实力。

因此,填报志愿时,不要只考虑“名校”,要走出非“名校”不报的误区。

图片

教育部明确指出:“高校的招生章程是高校向社会公布有关招生信息的必要形式,其内容必须合法、真实、准确、表述规范。高校的招生章程经主管部门依据国家有关法律和招生政策规定进行审核备案后方能向社会公布,不得擅自更改。学校法定代表人应对学校招生章程及有关宣传材料的真实性负责。高校依据招生章程开展招生工作。”

招生章程不同于招生简章,对高校招生的专业会有更详细的说明,比如说体检条件限制、转专业限制等等,有很强的规范作用。这既是对高校的一种约束,也为考生创造了更加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它是考生了解招生政策、学校详情的主要途径,是填报志愿不可或缺参考资料。

图片

同一批次院校不同志愿之间拉开梯度是非常重要的。就全国现行新高考改革的情况来讲,基本分两种情况:

一种是实行平行志愿。平行志愿遵循“分数优先,依次检索,一次投档”的原则,大大降低了考生落榜的风险,同时也保证了考生直接精准投档到某一院校的专业,突出了高考分数(或位次)的作用。在考虑志愿梯度问题时,可以使用“冲一冲、稳一稳、保一保”的原则。

第二种志愿模式是顺序志愿,遵循“志愿优先,服从调剂”的原则。此时,第一院校就非常重要了,或者我们也说第一志愿。

图片

考生在选择专业时,一个误区是:盲目选择热门专业。考生和家长在选择专业时经常会问“今年什么专业热”“什么专业是好专业?”实际上专业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冷热的差异。盲目相信热门专业,一是可能在大学生活中非常痛苦,二是可能为了热门浪费了许多分数。

热门专业分数高,竞争激烈,成绩不太突出、竞争实力并非很强的学生在挤热门专业时,容易落榜。即使侥幸被院校录取,由于热门专业里人才济济,自己实力不是很强,在就业选择和以后的工作中也很难占得优势,抢得先机。正确的做法应是了解“热门专业”而又不忽视“冷门专业”,“冷热”结合对考生更为有利。

扫描二维码获取更多志愿填报资讯
图片

考生在填报志愿选择专业时,还有一个误区是,喜欢凭着专业的名称来选择专业,而对专业内涵不了解。实际上,不同专业之间所学的课程、发展方向的差异是非常大的。有些专业虽然名称相同,但仍存在一定的差异。

如许多学生想选择生物方面的专业,那么可能在填报志愿时遇到以下几个专业:生物工程、生物医学、生物医学工程。他们其实是截然不同的。再举个例子,口腔医学是往牙医方向发展的专业,口腔医学技术则是研究假牙制作等等。

另外,不同学校的同名专业,可能学习研究方向也有所不同,如材料学,如哈工大材料工程专业实力很强,因为它研究的材料和航天有关,既有金属材料,还有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北京科技大学的材料工程,则更强在金属材料上,因为其前身是北京钢铁学院;天津工业大学的材料工程强在纺织材料上,因其前身是天津纺织工学院;浙江理工大学的材料工程,主要研究丝绸材料,因为它是由浙江丝绸工学院发展而来,其前身可以上溯到19世纪末的蚕学馆。

因此,考生在看专业的时候,一定要详细了解专业的内涵,再结合学校去了解以下几方面内容:该校该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什么,是否属于学校特色专业,有无硕士、博士点,是否是国家重点学科,在国内同类专业当中居于什么位置,专业发展前景和学生就业去向如何。另外,还可以看下专业对学生的相关科目成绩和身体状况有无特殊要求。

图片

“老师,今年学校最低录取分数线多少啊?”“我这个分数,能上你们学校吗”……在咨询会上,分数是家长们咨询得最多的问题。类似的问题把招生老师也给难住了,他们只能告诉家长“录取分数不是学校决定的,要看考生报考的情况”。

“你们学校往年不是570分录取吗?”一名家长的小孩今年考了570多分,对招生老师的答复“这个分数有些风险”,她表示质疑。在咨询会上,不少高校会粘贴出该校近几年的录取分数线,以供考生和家长查阅参考。本是一个参考系数,不少家长却误把它当成衡量的“尺子”,拿孩子的分数和以前的录取分数线“对号进座”。

实际上,“提档线”的概念目前已基本不提,而“投档线”,即高校的最低录取分数线,是在今年投档完成后自然形成的,录取结束前无法准确知道。另外,高校的录取分数线存在波动,有的还有“大小年”现象,即一年高,一年低。考生要多分析几年的录取情况,还需要关注分数线与批次线的差值、分数线对应的考生“位次”等。

图片

平行志愿虽然减小了志愿填报的风险,但仍然存在一定风险。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投档后又被退档的风险。

平行志愿的投档率相比顺序志愿较高,考生也不会被调剂到不喜欢的专业,但是仍有投档后会被退档的风险。比如说不符合招生计划备注中的特殊要求,如:单科成绩要求、眼视力条件条件要求、身体条件等等,因这些原因退档的考生,将直接进入征集志愿。这是平行志愿最大的风险。

2.定位不准确的风险。

一种情况是院校定位太高,考生对自己的实力估计过高,所填报的院校志愿投档分均高于自己的高考分,导致滑档;还有一种情况,院校定位过低,失去了冲更好院校的机会。

3.采取传统理念导致分数浪费的风险。

平行志愿不像顺序志愿,以“一个学校+一个专业”为一个投档单位,如果采取传统理念,把同一学校的不同专业强制排列在一起,极有可能导致分数的浪费。比如说,A学校有x专业和y专业,B学校有m专业和n专业,录取分数为x>m>y>n,如果说按照A学校排列完再填B学校,那么就是xymn的排序,此时y专业如果没录取,B大学的m专业录取概率也无限降低,正确的填法应该是xmyn。

图片

在选择高考志愿时,父母固然要考虑孩子将来的职业规划,但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到他的自身特性。选择符合考生特性的专业,扬长避短,才能促进其学有所成,为将来获得一个理想的职业创造条件,这才是最佳选择。

考生自身特性包括个人兴趣爱好、性格特征、能力倾向、个人身体条件等4个方面。如果父母选择孩子不喜欢的专业,就是违背了考生的个人兴趣爱好。试想,面对一个自己根本不感兴趣、完全不喜欢的专业,又如何要求他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再比如,一个考生性格内向,平日少言寡语,不喜欢与陌生人打交道。如果父母选择让孩子学医,将来当医生势必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患者。医患接触是必不可少的诊疗环节,而孩子的性格特征不适合当医生,父母没有考虑到这点。

图片

每对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上大学,而且最好能进名牌大学读书。这种愿望会在孩子填报志愿问题上充分表露。有些父母还固执得有些过分,主观决定考生的志愿,忽略孩子的兴趣、爱好,导致父母与孩子之间在填报志愿的问题上分歧很大,给孩子造成不小的压力。在填报志愿的整个过程中,父母的角色定位是参谋。应该把填报志愿的决定权还给孩子。

高考决定着近千万考生的命运和前途。考入什么样的学校,上什么专业,将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上大学的是孩子,而不是父母。如果父母给报的专业他不喜欢,甚至一点兴趣都没有,将来的学习积极性会受到打击。

父母关心孩子的未来发展,并对志愿填报十分重视的心情完全是可以理解的。父母毕竟阅历丰富,有社会经验,把该说的话都说到了,也完全应该,但同时也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见,争取达成共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