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辽这个国家是我国在南宋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政权,单看西辽的称号就能知道,西辽是辽朝的延续,其建立者耶律大石原本为辽国宗室大臣,在辽金之战中他主张暂避金兵锋芒,退居漠北,但是天祚帝没有接受耶律大石的建议,坚持与金兵硬钢。 眼瞅着天祚帝执意攻金,耶律大石便离开了天祚帝,前往位于今天外蒙古的可敦城收拾残部。 (可敦城位于今天蒙古国中部地区) 可敦城是辽国控制漠北的一个军事据点,因为战略位置极为重要,即便到了亡国之时,辽廷仍然没有调回可敦城的军队。 耶律大石在抵达可敦城后收拢军队万人,牛马十多万匹,立即有了与金朝对抗的资本。与此同时他又立刻召集周围鞑靼部落会盟,号召漠北逐步继续效忠辽朝。 在漠北暂时站稳脚跟之后,耶律大石派人前往西夏和南宋,商讨共同抗金之时,而他们人也曾率军骚扰金国北部边境。 然而当时金国正处于上升期,金兵战斗力极强,西夏很快人情了形式,迅速臣服于金国,而南宋也一直被金国压着打,只有招架之功,却无还手之力。 经过一段时间观察之后,耶律大石感到复国无望,而且其所在的可敦城也不是很安全,如果金国解决了南方的问题,很有可能北上攻打漠北地区,于是耶律大石便向西进入新疆地区发展。 耶律大石在进军新疆之后,相继击败了高昌回鹘、喀喇汗王朝、塞尔柱王朝,于公元1132年重建辽国,史称西辽。 西辽建国之后,耶律大石曾出兵东进,试图攻打金国。但由于道路遥远,补给不畅,西辽军只得半路返回,没有取得什么战果。 而在得知西辽的军事行动后,金国也决定向西攻打西辽。公元1135年,金熙宗派兵远征西辽。但金军的行动同样不顺利,沿途多次遭到西辽的伏击,最后大败而还。 金军远征失败的结果让金朝放弃了消灭西辽的想法,而西辽也无力攻打金国,此后西辽开始向西扩张,到耶律大石去世时,西辽的版图基本垫底,此时的西辽已成为中亚的一个大国。 (西辽版图) 简单的讲,西辽是由契丹贵族所建立的一个中国地方政权,并且由于契丹人汉化程度很深,因此西辽在建国初期仍然携带有大量的汉文化特征,例如使用皇帝尊号,使用年号,将汉语列为官方语言等等,此外西辽的统治阶级中也有不少汉人。 西辽前后共存在了88年,经历了耶律大石、萧塔不烟、耶律夷列、耶律普速完、耶律直鲁五位君主(三帝两后)。直到1211年,出逃西辽的蒙古乃蛮部太阳汗之子屈出律撺掇了西辽帝位,耶律氏对西域的统治正式结束。 不过屈出律的皇帝并没有当多久,1218年蒙古大军征伐西辽,屈出律不敌,西辽灭亡。 (西辽是第一个被蒙古灭掉的大国,灭西辽后,蒙古与中亚的花剌子模接壤,为日后的西征奠定了基础) 实事求是的讲,西辽对于中亚的影响比较大,但是今天我们的课本上很少介绍西辽,因此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个国家的存在。 其实古人对于西辽的历史也不是很重视,当时南宋、西夏、金国与西辽都有联系,但金国和南宋与西辽的联系并不紧密。 西夏与西辽的联系虽然比较多,但西夏被蒙古所灭后,其史书多被烧毁,痛失了许多研究西辽的第一手资料。 此后元代修史时对西辽的介绍就不多,而明代因为没有直接统治新疆,对西辽也没有做过多研究。清朝虽然重新拿下新疆,但时过境迁,西辽的许多历史都以湮灭。 在中学的历史课本上,曾经对西辽有过介绍,但后来取消了。至于其中原因,大概是由于西辽对中原的影响较小,因此被删除了。 其实不只是西辽,为了减轻学生负担,中学历史课本更加倾向于对近代史的学习,对古代史的篇幅持续压缩,中学生对于古代历史的了解都非常浅薄。 而对于两宋时期的历史,中学历史课本只是主要介绍了北宋和南宋,虽然很多人认为两宋面积太小,算不上大一统王朝,但是从明清到现在都是奉两宋为正统。 明朝就不用说了,作为一个汉人王朝,两宋必须是正统。而清代虽然争论过此时,但到了乾隆时期,乾隆再度敲定南宋为正统,乾隆皇帝对此事定论道: “至于宋南渡后偏处临安,其时辽、金、元相继起于北边,奄有河北,宋虽称侄于金,而其所承者究仍北宋之正统,辽、金不得攘而有之也。至元世祖平宋,始有宋统当绝、我统当续之语” 至此两宋正统之争就算是结束了。 平心而论,就算没有官方定案,后世在研究这段历史时也是更加偏向于两宋。而对于金国、辽国、西夏的历史都是一笔带过。辽金西夏尚且如此,至于西辽、大理国、吐蕃的介绍就更少了。 不过我觉得还是应该在中学历史课本上加上对西辽的介绍,毕竟这是一个中国地方政权,应该让我们的孩子了解这段历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