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说丹麦的住宅建筑五彩缤纷,是为了防止醉酒的人“误入歧途”,不知此为笑谈还是确有其事。可见,有特点的建筑才具有很高的辨识度。2000年,第一次划着小船登陆泸沽湖的小落水村,那里的房屋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记忆里。不甚卫生的环境,泥泞的小路,迷宫式的里弄,写满沧桑的圆木摞砌的四围老屋,挂满炊烟的老祖母房,烟雾袅袅的火塘,火塘那只裹满烟灰的锅架,还有祖母房里塌上垫着的冒油的毛毡,这一切的一切,都在我的脑海里。这就是我认识的“泸沽湖”。十二年后再进泸沽湖小落水村,历史比较悠久的这样的老屋院外就多了一块牌子,意思就是保护性建筑。几年前,听说湖上的游船要统一改为机动的。村民的住宅也要统一规划,整体要平移,远离湖面。趁着疫情渐平稳,旅游大潮未来。初夏,我们一行人又进了湖。在联系住宿时,对方告诉我:我们的酒店是高端的,崭新装修,设施一流。我心想,我们就是冲着“乡味”来的,高档就免了。好玩的是,向导为我们在达祖村联系的一个熟人的住宿,价廉物超值,马桶居然是保温的。也许是我们选了一个淡而又淡的旅游季,爽极了。 天气晴好,我们逛到了小落水村。五年前,我们在湖边草地摊吃到从湖里刚捞上来的鲜鱼,观赏到的杨二车娜姆的展览,如今已难觅踪影。进到小村庄,湖边水中的苇草好像是经过了清理,原来一棵入镜绝配水中枯树也消失了。村民的住房真正地在改造:向离湖边更远的地方移建了,造型趋同了,楼层加高了,色彩一致了。听向导说,她家的老房子改建申请刚刚得到了批复,限期竣工。不知是喜还是忧?自从泸沽湖被外界认识,开发旅游以来,她家的这幢老屋(一个不小的院落)就是接待游客的热点,因为她们有一个民族餐的项目,更有一个特色鲜明的老祖母屋可供参观。旅游正常的时候,她们家可以同时容纳几十名客人,天天忙到晕。 小落水村,地位很有优势。它正好坐落在云南和四川两省的交界处,来往的游客,必定会在象征进入四川的一个彝族雕像前拍照留念。雕像旁的一个岔路下去就是小落水村。进到小村,我依然是在写着小落水简介的石牌前停留一阵,然后沿着既熟悉又陌生的湖边小道(后经过铺石)漫步。蓝色的天空映照着蓝色的湖面,以往往来穿梭的彩色猪槽船,此时正静卧岸边,随着湖波荡漾。不知它们是在倾诉着曾经繁忙的故事?还是在召唤着跃跃欲试的城里人?还是在静观着这小山村的巨变?
作者简介:阙惠玲,女。宜昌市文化和旅游局干部。宜昌市作协会员,市美协会员,市文艺理论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