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台州地名里的有趣用字(一)

 吴语资料馆 2022-06-18 发布于江苏

三门湾乡音

从读音及变调习惯上来看,三门,宁海桑洲,象山石浦及南田临海下乡椒北甚至天台东乡、仙居中东部,这么一大片范围内的语言相似度极高,这也是本号名为“三门湾乡音”的原因。共说本地话,同做文明人。

注:地名仅为部分举例!

吴语台州片方言属于北吴,区域包括现台州地区(除温岭箬山、玉环坎门及大麦屿等若干闽南话、温州话区域外)、宁海县、象山石浦定塘及南田、乐清清江以北、永嘉北部部分乡村、磐安方前高二等乡镇,语法基本一致,内部通话程度较高,但各小片也有不小的区别。

吴语台州话核心区大体上分南北两部分,其中北台州核心区里的天台、临海、三门及椒北大部分见组(除疑母)、晓母细音不腭化,如“剑(kie3)箭(cie3)、溪(khi1)西(shi1)、强(ghian1)场(jian1)、晓(hiau2)小(shiau2)”两两各不同音。韵母合并少,入声韵多达18个以上,在整个北吴里都是极为少见的存在,是更存古的北吴,具有极高的语言价值。

南台州吴语方言相似度极高,除边缘少数地方外,见组、晓母细音都已腭化,和太湖片较接近。

吴语有一套自己的词汇系统,和官话有不小的区别。地名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也能体现出这样的区别。不过由于历史上多次改名,有的只保留谐音,有的则已面目全非。现对吴语台州方言里有趣的地名用字略作梳理,以作参考。

1、舌状岬角称“巉(音'馋’)”

台州吴语将深入海中的舌状岬角称为“巉”,和犁铁叫“”实为同源,或自“”引申,本地则多以“土”字旁俗写,本人在《吴语三门方言研究》里也用土字旁的俗字代替。无奈输入不便,现以“巉”代替。

带“巉”的地名多见于三门湾一带,如三门有“犁头巉、手字巉、巉头”,宁海有“上巉、下巉”,椒北有“湖巉”等。另外,三门的“潺岙”本作“巉岙”,因其村左右两端皆有山嘴突出于海滩,故有此名。

2、山延伸的末端称“嘴/咀”

和“巉”类似,但不像“巉”的扁平状,多为险峻高耸的山头,且多见于延伸入海的山头,如三门的“外湾山咀”“金鸡嘴”、玉环的“长山嘴”等。内陆比较少见,仙居有“犁头嘴”,也是称山的末端。

3、山中平地称“坪(音'平’)”

“坪”指山中平地,宁海有“山马坪”,三门有“火耙坪、邓殿坪、鹿拓坪、槠树坪(清作'枝树坪’,现作'珠萃屏’)”等。

4、水坝称“坝、埭(音'袋’)、砩/沸(音'废’)、堰(音'燕’)”

台州地名里对水坝的称呼较多,如“坝、埭、砩、堰”等,其中的“砩”俗又作“沸”,多见于北台,“坝”也主要见于北台,“堰”主要见于仙居,“埭”主要见于南台。

与“坝”相关的地名有三门的“坝头、中央坝、浦坝”,临海的“坝脚、开山坝、拖牛坝、岩下坝”,仙居的“黄坝”,黄岩的“坝下”,椒江的“烟墩坝”等等。

与“埭”相关的地名有临海的“车埭”,椒北的“东埭”,黄岩的“大埭、埭东、埭西”,路桥的“李蓍埭、后横埭”,温岭的“埭外、埭里、黄泥埭、石埭、沙埭、干埭、阮家埭”等等。

与“砩/沸”相关的地名有三门的“黎家沸、板沸(木板筑的水坝之义)”,天台的“沸头、王大沸”,临海的“大沸”,仙居的“杨砩头”,黄岩的“大沸头”等。

与“堰”相关的地名有仙居的“石牛堰、堰头、李家堰、水圳堰”等。

5、通海的河流为“港(音'讲’)”

称不大的河流,或称通海的河流为港,在吴语区比较常见,台州吴语区域有宁海的“胡陈港”,宁海三门交界的“旗门港”,三门的“海游港、健跳港、浦坝港”,三门临海交界的“洞港”,临海的“港头”,椒江的“挡港桥”,路桥的“金清港”,温岭的“火叉港、南港、沙港”,玉环的“清港”等。

6、称平原地带的河港为“泾(音'镜’)”

葭沚泾

此类称呼主要见于吴语区,在吴语太湖片的平原地区尤其多见,吴语台州片带“泾”的地名主要见于南台,以及灵江北岸的临海。并且该字在台州吴语里读去声,音同“镜”。相关地名有临海的“泾东、泾西、后泾、泾头项”,椒江的“葭沚泾、西山泾、花泾、泾边、泾水岸”,黄岩的“泾岸”,路桥的“三水泾、下泾头”,温岭的“五里泾、小泾、小泾朱、后洪泾”等。

7、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地区称“浦”

章安回浦闸

带“浦”的地名最多见于吴语区,宁海有“下浦、连浦、龙浦”,象山有“石浦”,三门有“浦坝、浬浦、东浦”,临海有“回浦、浦外、浦山、涂下浦、下浦”椒江有“栅浦、下浦、街浦、隔浦塘”,黄岩有“外东浦、浦洋、下浦郑、仙浦汪、仙浦喻”,路桥有“浦南、长浦、青龙浦”,温岭有“桥浦、浦头、沧浦、东浦、西浦、贯庄浦”,玉环有“芦浦、小浦田、坦浦”等。

8、两山低凹处称“峧(gau3)”,音“其岙”切;又称“垮(khuo2)”,音似“可”,下路和普通话读音类似

“峧”这个叫法吴语区主要见于浙江的绍兴、宁波、台州及舟山一带,宁海有“岭峧、峧下、峧门、峧湾”,象山有“峧头、低峧”,三门有“峧头、下峧、三岔峧头、巡检司峧头”,临海有“大峧头、小峧头、林家峧”,天台有“峧头、下峧”等。

另外,两山之间比较低缓的低凹处还可称“垮”,通常比较低矮,比较少见,如三门的“牛立峰垮”,象山南田的“羊窠垮头(羊窝垮头)”。

9、“洋”不如“海”大

蛇蟠洋跨海大桥

台州话里的“洋”用于水时,是指水面开阔之义,故近海海域多以“洋”为名,如“茶盘洋(蛇蟠洋)、猫头洋、满山洋”等,都是面积不大的海域。此类叫法在宁波、舟山也很常见。

“洋”除了用于海的称呼外,还用于内陆水面开阔之地,如宁海的“力洋”,三门的“外洋(称浦坝港及以南)”,临海的“白水洋、水洋、岙洋、洋平、西洋、东洋、大洋、富洋”,椒北的“后洋”,黄岩的“北洋、鉴洋、王林洋、上渚后洋”,路桥的“洋洪、洋叶、里洋、螺洋”,温岭的“洋呈、洋肚”等。

另,地名里部分“洋”乃是“垟(田地)”的俗写。

10、“峰”不如“尖”多

温岭楼旗尖

用于高耸的山头,浙江一带多以“尖”为名,在台州吴语里也很常见,如宁海有“大梁尖、牛尖、笔岩尖、白岩尖”,三门有“南山尖、望海尖、干山尖、大岭尖、观音尖、龙角尖、上山尖”,临海有“排石尖、四份尖、镬盖尖、双尖、楼空尖、狮子角尖、天岗尖、螺蛳尖”,天台有“小尖山、望海尖、鸡涴尖、道士尖、洋山尖、大犁头尖、杨梅山尖、峰尖山、羊角尖、逐步尖”,仙居有“园尖岭、九洞尖、炒米岗尖、三角尖、廿四尖、青尖头、鸪鸪尖、高尖头、枫树岗尖、官斗尖、大炮尖”,黄岩有“毛角尖、小五尖、大岭尖、百家尖、眉刀尖、塔山尖、牛角尖、大岙尖、灵石尖、奶头尖”,路桥有“大人尖、雷公尖”温岭有“楼旗尖、斗米尖、洪武尖”,玉环有“高山尖”等。

未完待续

----------------------------------------------------

作者简介

王怀军

王怀军,三门头岙人,自由职业者。2014年开始研究三门方言文化,运营“三门湾乡音”公众号,曾受邀在台州图书馆、路桥图书馆、三门有为图书馆、三门技师学院等单位作方言学术讲座,编著有《2021版三门乡音日历》《吴语三门方言研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