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峄山碑碑刻

 xqjhr 2022-06-18 发布于天津
2022-06-17 08:45·窗外有雪花

峄山碑碑刻
​《峄山碑》

​​《峄山碑》,为《秦峄山碑》简称。

​       该碑为秦朝第一个皇帝嬴政,即始皇帝东巡时,群臣颂其功德之辞。该辞由丞相李斯用小篆书写出来后,于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的第三年(公元前219年),始将该颂德之辞刻于碑上,流传至今。该碑内容是歌颂秦始皇统一天下,废分封,立郡县的功绩。该碑高218厘米,宽84厘米,原立于山东邹县县衙大堂,民国初年移入孟庙致敬门内,1973年移入启圣殿内保存,现存于邹城市博物馆。

峄山在哪里呢?峄山又名东山,与泰山南北对峙,孟子所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东山即指峄山。


       春秋时期,大国争霸,争来争去,到战国时大的诸侯国仅剩七个,即齐、楚、燕、韩、赵、魏、秦,是为战国七雄。从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率领部下,纵横捭阖,灭了其他六国,结束了长达250多年诸侯纷争的战国时期,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秦朝,实现了中国第一次大一统,他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是为始皇帝。秦始皇赢政灭诸侯统一全国的霸气,有诗为云: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东来。”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做了三件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大事,即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各自为政,自己铸行货币,齐有刀形币,楚有蚁鼻钱,燕有明刀,韩有方足布,赵有尖足布,魏有桥足布,秦有圜钱等等。钱币形状各异,轻重不一,并且有优有劣,换算困难,给当时的商品流通造成了极大的困难。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开始统一货币,对战国时期秦国的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加以改进,通令在全国通行。于公元前210年,最终统一了全国的货币。

峄山碑碑刻
​秦半两钱


​       青铜币上的“半两”二字为小篆文字,是由秦国丞相、篆刻家李斯题写。半两表示每枚重为当时的半两(即十二铢),故称“半两钱”。因其形状为圆形方孔,故也被称为圆形方孔钱。秦半两钱在全国通行,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

秦统一后,各国度量衡制度相当混乱。秦灭六国后,明令统一度量衡,使长度、容积、重量都有了统一的标准。


       最后说说这统一文字。中国的文字,最早可以算是出现在陶器上的符号,虽只是一些符号,并不算是真正的文字,但也能表达一定的意思。其后就是出现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甲骨文,再往后出现铸造在钟、鼎上的金文,以及到周宣王时的太史籀文(大篆)。公元前 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通令全国,用小篆,亦称秦篆作为全国统一文字。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字改革,对发展中国文化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秦朝下令 统一文字后,秦始皇身体力行推行小篆。他巡游各地制作的刻石都尽力注意书体的标准化。《峄山碑》的字体,便是标准的小篆。丞相李斯,作为著名的篆刻家,各地所刻之石,相传都是他的手笔。

《峄山碑》原文,没有标点,现断句如下,以便阅读。

       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

  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

  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

  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

  登于绎山,群臣从者,咸思攸长。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

  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

  乃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

  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

  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着经纪。

  皇帝曰:“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今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

  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请。”

  制曰:“可。”


       中国的绘画和书法是同源的。画国画,笔墨要有力度,一般要中锋用笔。咱们看看这个《峄山碑》,四言韵文,小篆字体,横平竖直,形体清瘦修长,笔画匀称,挺拔刚健,线条圆润流畅,每个字都端庄严谨,一丝不苟,结构上紧下松,均衡对称,垂脚拉长,有居高临下之势。临写《峄山碑》,尤其能强化手腕“提”的功能,增强“中锋”意识。所以说《峄山碑》不失为学习书法、学习国画入门的最佳范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