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后最容易让人陷入沉默的一个事实就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平庸,曾经为梦想炽热过的少年,在成年后发现自己不过如此,往往是要经历一番折磨才能够和自己和解的,自己并没有什么不一样。经过一番折腾之后完成逻辑自洽,反正自己一直以来都是平平无奇,平庸也没啥稀奇,可是我们从小到大身边一定都有一些非常出类拔萃的同学,他们门门成绩优秀,有的还能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崭露头角,高考的时候也是去了最好的大学最好的专业。按照他们在学校的表现,他们步入社会以后理应是风云人物才对,但是事实却是他们中的大多数也和我们这些人一样泯然于众人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在《破除成功学的迷信》(《Breaking up the wrong tree》)这本书中,给出了这样的答案。因为好学生和厉害人物之间,有一个根本的矛盾。好学生成绩好,招老师喜欢,也考了好的大学,学了最热门的专业,毕业后成为医生、律师、工程师等专业人才,他们当中的一部分还是一流人才,但即使是人才,这些人中却没有可以改变世界的人物,也没有负责运转世界的,没有真正能影响世界的。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是打工的人,只不过可能高级一些。 在学校中表现特别的好的,最后通常不是真正的牛人,牛人当年在学校里的表现,通常都不是最好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在学校的表现并不代表真实的能力。决定成绩的,除了智商,还有自律、勤奋和遵守规则。你的成绩越好,你就越来越找不到你自己。任何学校里的优等生都是找不到自己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学校教育里面,老师教育你要更乖,然后按时做作业,你要成为一个怎样怎样的人,按照他们的标准来,那么做到这些的优等生不就等于是没有自己的人吗?他只是一个遵守某种游戏规则,进行拥护这个游戏规则的人,所以很多优等生毕业后是很迷茫的,手里牢牢地抓住自己的专业成就,就像抓着救命稻草一样,他们不见得有自己的想法,成绩很好,但是可能能力很差。社会上有很多高分低能应届毕业生会按照指定的规则去做,只能活在单一的评价系统里面。 二是我们的教育体制中,好学生的标准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是牛人,一般不会是这样的。牛人是靠热情(passion)驱动的,一个人是不可能对所有事物都充满热情的,比如我特别喜欢语文,我可能就不太想去背什么数学公式,反过来我很喜欢数学,可能我对历史的考试重点就没什么兴趣。他们偏科严重,总是由着自己的性子来,才不管理会什么全面发展。 所以真正的厉害人物,特别聪明充满热情的人,往往都不是全面发展的,他们上学的时候其实是比较难受,每天都要对抗体制。而人才,除了好学生,还有这类极端的学生,他们特别反感规则。但学校奖励的是遵守规则的人,规则就是去极端化。大部分情况下,极端的人不容易混得好,但是特别厉害的人,恰恰也是极端的人。 可极端的人必须要有配合他的极端环境,他的好处才会体现出来。比如丘吉尔,他就是一个极端爱国的人物。任何对英国有威胁的东西,他就要不顾一切下消灭掉,哪怕是甘地,要搞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他也不能忍,差点除掉甘地。这样的性格看起来其实挺可怕的,但是赶上二战,也只有这样极端的人才能领导英国对抗希特勒。还有著名的游泳运动员菲尔普斯,因为身子特别长,腿特别短,反而特别适合游泳。这些极端的人都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环境,才能取得极端的成功。很多企业家的极端行为更是不胜枚举,比如乔布斯,任何不同意他产品设计理念的人都要滚蛋,他需要把自己对产品的理解推行到极致,他脾气暴躁,一度被苹果开除,但就是这种极端的性格才成就了伟大的产品。 虽然这些故事听起来很过瘾,挺令人向往,但大部分极端的人可能连正常的生活都过不好,对于一般人来说极端是挺难承受的特质,而极端不极端也不是我们自己能够选择的,这基本上是天生的。我们大多数人还是要遵守规则,依赖明确的路径来做事,才能有好的表现。所以这也是为什么那些名人的成功路径基本上不会适合普通人,首先就是我们本身没有那么极端,其次我们也很难有运气遇到那个合适的环境。什么大学退学去创业,满世界流浪追寻自我,真的不要轻易去尝试。当然作为一个普通人,发现自己的特长,并选择适合自己的环境也是最重要的。 自我实现的路径有千万条,功成名就是自我实现,给家人做一桌好菜也是自我实现,只要自己认可自己生活的意义,每个人都可以过得充实而幸福,所以就算泯然于众人,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P.S.体力劳动的日子终于告一段落了,明天可以回归正轨了: ) |
|
来自: Olivia畅想生活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