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 亲

 古蔺同乡会 2022-06-19 发布于四川

父 亲

父亲出生在山东农村一个所谓的地主家庭,书没读过一天,大字不识一个,1947年参军前,还参加过地方武装给共产党干过几场,好得家里硬着心肠把这个不好管教的独子送上战场,加入刘邓二野十八军张国华部,打了淮海、渡江战役,一路南下进川剿匪,最后到了古蔺,儿孙满堂;在部队负过伤、立过功、提了干、入了党,还在泸州读了一年的军政干部学校进行扫盲,说起这一段,成就感、幸福感自然显现在父亲脸上。父亲性格快言快语,耿直粗犷,热情好客,乐观开朗,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太多抹不去的印象。

#1

家乡情怀

父亲自参军离家后,与山东老家失联多年。直到1974年,父亲再也难忍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才想尽一切办法给家里取得联系。

父母带着在亲朋、单位借来的路费和当月的全部工资,带上他骄傲的两个儿子,七天七夜一路风尘,终于踏上了阔别27年的故土。父亲在我爷爷奶奶心里早已是故人,突然从四川冒出来这样一家人,消息迅速传遍乡里,亲人相拥而泣的场面不言而喻。

自与山东有了联系后,父亲的家乡情结有增无减,与山东亲人书信频传,天天盯着山东电视看,给别人聊起省与省的发展,句句都是俺山东好;在南下干部中,回乡探亲要属我们家最频繁,山东亲人几乎且多次来过四川,路费多由我父亲出,所以,那些年别人都说,我们家的结蓄全部都贡献给了铁道部。

父亲重老乡感情,好交南下朋友,但最铁的还是高伯伯(原古蔺糖酒公司支书高乃帮)、王叔叔(原古蔺财贸部部长王树和)两个山东老乡,就连我家照全家福都有他们的位子,几十年风风雨雨,直到他们离别的最后一刻。想不到的是,现在王叔叔的大孙儿和父亲的外孙女竟成了一家人,要是远在天堂的他俩知道了这事,一定会笑醒。

征兵的时候,父亲还去认老乡,打听有没有山东接兵部队。有一年,硬把接兵的几个山东老乡接到家里,中午包饺子,下午吃大餐,到底为了啥,别人不解,只有我们懂他。还有一年,有个朋友的两个侄儿想当兵,一点门路没有,后来打听到是山东部队,上门请我父亲出山,还是老套路,中午饺子,下午大餐,几个接兵的看我父亲是南下老革命,又是老乡,尊敬有加,几杯下肚,前胸一拍:“这两个娃我带走了”。

两个娃儿也争气,到部队表现不错,拿了几个嘉奖,退伍回来后,有一个还当上了古蔺移动公司的老总,父亲在世时,每年春节都要提点东西去拜年,这桩事,算是我父亲一生中的得意之笔。

#2

善言明理

父亲虽然在下地方前上过几天军干校,也认得一些字,但要他动笔就实在太为难他了。早些年给山东的书信都是由他口述,我们代笔完成;他在单位办公桌的抽屉一无纸二无笔三无锁,办公桌就是个摆设;工作上虽然办了不少案子,但都是跟着人家跑跑,揍个人数,看似工作轻松,只有我们才晓得他的苦衷。

东边不亮西边亮,或许正是写字艰难的原因,倒逼了父亲练就了一张利索的嘴皮子。也难怪,如果没有这一手,父亲在古蔺烟酒专卖局业务股股长、县政府招待所所长的位子上就够他干了。

1981年,我到了父亲单位工作,在一次会上,父亲的发言令我惊讶,条理清晰,内容具体,不但汇报了工作,谈了打算,还提了几点很好的建议,一点不比文化人差,就是从这次起,改变了父亲在我心目中的大老粗形象。

在平时吹牛扯把子的时候,父亲爱收集一些俗语,啥子“木不钻不透”、“海水不可斗量”、“那里的黄土不埋人”、“鸟过要留音”等等,要不时给你来一句。我们心里清楚,他就是羡慕有文化的人,想装装文化人说话的样子。

父亲是毛主席、共产党的忠实追随者,只要听到有诋毁毛主席的话,就像是动了他的祖坟,必须坚决予以回击,辩论起来论据充分,振振有词,反正他只认这个理,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2014年,父亲在山东的几个侄儿、侄儿媳全部都来古蔺看他,临回去的前一夜,父亲召集大家开了个会,平时要是这种场合他定会长篇大论,滔滔不绝,这次却异常的简短,直入主题,他要求我们今后要做到三点:一要姊妹团结,孝敬父母;二要遵纪守法,不违法乱纪;三要热爱社会,热爱国家,从爱家说到爱国,从小家说到国家。不到一年父亲去世,这是父亲对儿女们的最后交代,是父亲受党教育一生的政治总结。这三句话,给了儿女们强大的精神力量,成为我们做人做事的崇高标准。从此,我对父亲又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父亲真不是大老粗,他是明白人。

#3

性情中人

父亲性子急,个性强,说话做事拐不来弯,认准的事就必须坚持,与人争论起来还要爆粗,是个典型的爆脾气、直肠子。

记得我们小时候,家里吃饭时,几句话不对头碗筷摔克老远,幸好我家老屋是泥巴地,碗筷捡起来还可以用;给单位同事争论动怒不在少数,就是领导也不示弱。不过来气快,散气也快,碗筷摔了上街转一圈回来相安无事,架吵了会主动找别人交换意见,和好如初,是出了名的不计较。人些都说我父亲没心没肺没心眼,吃得亏,可打堆。所以,父亲朋友多,单位上的,社会上的,老的少的都给他整得拢。

父亲在工商部门工作时,任了个基层小职务,工作雷厉风行,敢于较真,即使在计划经济生活困难时期,父亲也从来没有利用过职务和工作之便贪占一点便利。有一次,有人送来了两瓶酒,父亲回家知道后大怒,硬把东西退了回去,弄得对方很是尴尬。

1978年,我姐参加中考,各方面都符合技校招收条件,而且,我家姊妹四个,没有一个参加工作,听说工商局有一个名额,家里带信叫父亲回来,只差是求他去找找单位,父亲回来听说是这事,说了句“单位我不去,相信他们会解决”,第二天一早又回了乡下,结果单位以要招男的为借口,走了关系,调了包,气得我妈有泪只能往肚里咽。1990年,我兄弟当兵竞争大,我们心想,父亲是离休干部,要他去找县里说说,父亲也觉得有点道理,但最终还是没去,后来征兵领导组正是考虑我父亲是南下老干部这个主要因素,接收我兄弟到了贵州消防部队。

父亲是硬汉心肠,但也有柔软的一面,他对待子女从不打骂,我兄弟小时候不懂事偷了家里的钱都没挨他一下打。有一次,街坊邻居家打娃儿,父亲前去指责,还给娃儿他妈大干了一架,“我打我家娃儿关你啥子事”,弄得大家哭笑不得。我上小学时给同学打架,摔脱了对方手杆,父亲给了我脸上一巴掌,这是父亲对我唯一的一次打,我知道,这一巴掌是给对方家长和老师的一个交代,他打在我脸上,痛在父亲心里,后来父亲常常摆起这事,我明白,父亲是在用摆龙门阵的方式来表达他心里的内疚。

#4

笑对生活

好心态才会有好身体,好身体才会有好生活,父亲便是这样的人。回想过去,父亲乐观、自在、幽默、洒脱的一个个生活片段,常常记忆犹新,浮现眼前。

除吃饭睡觉,父亲坐下来的时候很少,得颈椎病前,一不看报,更不看书,就喜欢到处跑,家住上桥,偏要到下桥买菜,几十年如一日。

落洪桥是父亲每天晚饭后的必到之处,各路朋友齐聚一起神吹,大到国际国内,天上地下,小到张家遭偷,王家被抢,有鼻子有眼,所以,我们家不用出门便知今日“古蔺新闻”。

落红桥上有很多摆弄画眉的老人,父亲觉得,画眉本是闲情逸趣的人之玩物,也跟风喂了几只,想找找文雅人的感觉,结果,他喂的画眉有饿死的、冷死的、还有耗子咬死的,最终,连笼子一起送人,自知不是这料,从不提画眉二字。

自从手术在家不能出门后,麻将成了父亲唯一的爱好,每天来家打牌的都是些年事已高的老人,有的还要安排保姆接送,人多的时候要摆两桌,一点钟必须开打,家里吃饭都要抓紧,否则,父亲脸色不好看。

没打麻将的时候,战争题材电视剧是他最好的伙伴。当兵出生,爱看打仗的电影可以理解,但总是入戏太深,常把自己当成剧中人,旁若无人,高声解说,影响周围。看到共产党的部队冲锋,他会激动地跺脚:“这是我们的人!”

父亲因不能行走常年请人在家护理,他明白以心换心才能大家舒心的道理,所以,要求我们对待保姆要视如家人,相互尊重,和谐相处,遇到保姆家里有困难要尽量帮助解决,每年春节都要给保姆准备年货,专车接送,还要我们姊妹四个和他本人拿点钱表示。父亲的诚心换来了保姆的真心,父亲去世时,有的保姆伤心落泪,有的还赶来送礼帮忙。

时间在平淡中慢慢流逝,父亲老了,身体也渐渐出现毛病,不过他笑对一切的人生态度并未改变。

有一次我回家看二老,进门见父亲在大声读报,内容是胡锦涛同志的讲话,父亲在客厅读,母亲在卧室睡起听,白头偕老,相依相伴的场面温暖而感人。父亲读报已全然进入角色,误把自己当总书记了,报纸读完,双手鼓掌,高喊“大家欢迎”,抬头见我,才问“好久到的”。 

有一年,医生怀疑父亲得了直肠癌,我们送他到泸州检查确诊,心想给他买件衣服慰藉一下做儿女的难过心情,他却说得轻巧:“不忙买,等明天检查来不是癌症再说”。

这就是我父亲,一个平凡而不平常的人。他虽然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的一言一行依然清晰地留在我心里,将陪伴我一生。


文 | 逯义刚
图 | 网络
编辑 | 采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