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爸,儿子寻觅您留下的“遗产”

 尚廉心语 2022-06-19 发布于江苏

又到父亲节,又到了“没有父亲的父亲节”!父亲2011年8月去世,十多年来,时常提及他,时而忆起他,时不时梦见他。

父亲的一生,除了遭遇曲折、经历坎坷,也谈不上什么成就引以荣耀。但作为一个颇受乡邻景仰的文化人,还是有他与众不同之处,有自身的鲜明特色,有值得传承弘扬的精神。值父亲节之际,寻觅父亲留下的“遗产”,以期后代子孙认识了解、秉持继承、发扬光大。

父亲70岁摄于故居

1、勤于学习,坚持不懈

有人说父亲是才子。妙笔生花美文章;一挥而就好书法;工诗词通格律;吹拉弹唱皆拿手;······

其实,他少年饱受艰辛。不到十岁父母相继去世,跟祖父一起生活与学习,读过几年私塾,打下一点国学基础。成年后,一度为生计四处漂流。大约二十八岁左右,才有了真正的归属,入职教坛,成为新中国的一名小学教师。

不爱烟酒,不涉赌场,他把宝贵的钱财与时间都投向了书本!涉猎历史、文学、书法、诗词、教育教学及养生保健等方面。

看过他买书订报刊;看到他借书带回家;仍记得他伏案阅读、做笔记写评注那专注的身影;闻听他向人问疑求教的逸事;见证他枕旁放置纸笔的状况;……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他真的做到了。大凡看过的书都留有“印迹”,或圈画或批注或存疑待解。如是借阅的书,则另外摘抄或笔记。

正是这般不懈坚持,靠认真、勤奋、刻苦,从书本中求学求知以充实和提升自己。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善于积累,使学识见识逐渐丰富起来,也使品性修养变得高尚起来

五十年前还没有电视,每晚八点,他必打开收音机,收听“电台联播”节目,由此了解时政新闻;1985年后家里有电视了,每晚七点收看“新闻联播”成为习惯。正是如此,他的思想紧跟形势而不致落伍。

如果说他有一丝学问、拥一点技艺、得一份才情,则全靠自己的发奋苦读与不懈求知。

2、待人厚道,广积善缘

父亲生前多次说过“待人好,就是待自己好!”。想必这是他的人生感悟,也是古语“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最直白的表达。

时遇他的学生或同事,总少不了听几句对他的称道;村组干部回忆说,大凡组织筹款或募捐,总是慷慨解囊,少则五十,多则上百,毫不吝啬;记得在回乡“劳动改造”的日子里,乡邻们每年的春联、日常的信件等,都找他代劳,虽耗时劳神,可无怨无悔,并不索报酬。

毕业的学生中总有几个“谈得来”的,那些年春节前后专程前来看望老师。叙叙旧、聊聊天,久别重逢,甚是欢乐。

原同住一宿舍的潘老师已调回南京了,但情谊不减、牵挂更甚。他几番出城下乡,就为看望曾经的同事与前辈,全然没有丝毫的功利色彩。

离别四十余年的台胞李先生,1990年左右回大陆探亲,特地邀请他这位昔日的挚友去南京相会(此前已有信件往来),并带回自己一直珍藏的父亲青年时照片。

父亲19岁时摄

亲戚或晚辈常有礼物馈,他从不独自享用,总等家人一起分享或转赠他人。

晚年的他患有老年痴呆,时而精神恍惚。但招呼他吃饭或给他夹菜时,总不忘感激连声道谢。

父亲就是这样一个懂得感恩、善待亲友、待人宽厚的长者。

3、消费有度,生活朴素

节俭,一直是咱们家的传统。唯有经历过艰苦磨练的人,才更懂得“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一古训的深刻内涵。

父母幼时尽管生活在殷实家庭,但受过良好家风的熏陶,后来遭遇“缺衣少食”的困难时期,“节约节省”的中华美德,在他们身上得以传承延续,也无形中感染了子女一代。

父母于2000年左右

父亲除了过年添新衣,平常穿着极其普通,他说,衣着只要干净合身就行。甚至穿上别人淘汰的衣服也无妨;日常大都粗茶淡饭,门前屋后长的蔬菜,随时采摘烹饪;记得一段时期,家里还订立账本,记下每日的支出,到月底作统计与反思;······

记得小时候跟父亲步行20里外去泰州,在城里某饭店买了一碗面给我当午饭,他吃的是家里自制的饼,我吃饱了,碗里剩一点汤水,他不忍浪费,喝光了我们才离开。

曾给父亲买过一双蓝色运动鞋,穿上感觉“舒服”,便视为“珍宝,只有外出参加活动或会客,他才穿,回来后又把它洗刷晾干,这双鞋不知穿了多少年。

认识中,父母的晚年生活,倚仗父亲数额不多的退休金维持,除了日常开销,还有就医买药及人情交往,如不注意节约,会入不敷出的。可为心爱的孙子,他每月还是从中抽出百元,要为宝贝积攒着。满满的爱、深深的情!

祖孙三人于1989年5月

4、不务虚名,充实自在

据说年轻时父亲爱好音乐,会演奏多种乐器,没受过专业训练的他,靠的是兴趣、勤奋加天赋。及至晚年,偶见过他拉二胡,自娱自乐,悠然自得。

他的书法作品及诗词创作,在乡间还是有点名气的。可他不考虑发挥其经济价值或社会价值,那时我很反感,背后跟母亲说过“就看他每天都忙,不知有什么意义?”,“只要他开心自在,随他吧!”母亲还是理解他的。

而今步入晚年的我终于明白,这种无名利羁绊的追求与陶醉,纯粹因兴趣和快乐,那才是为人、为学的最高境界啊!

除非个别活动组委会向他约稿,没看到他主动去“参赛”,真是乐在其中、无欲无求。正因为如此,他的作品只在小圈子里传播交流;也正因为如此,某种程度上抑制了艺术创作的发展与提高。

1950年代中期,父亲曾任某乡中心校长,后因家庭出身被人取代。在他平反复职临退休之际,一度校内干部“断档”,受聘于校长担负学校的教导教学工作,当了过渡期内“有实无名”的主任。他从不以为当官高人一等,也不会为此津津乐道,更不会去谋求个人私利。始终如一做好自己!

值2022年父亲节之际,缅怀父亲的风雨人生,挖掘彰显他人生的精神遗产,以激励和鼓舞子孙后代不断成长进步。

勤恳钻研学问高,

待人宽厚情谊牢。

生活朴素戒奢侈,

无谓名利更逍遥。

基因血统乃天生,

道德品行系人造。

培育孩子宜趁早,

儿女有为多自豪!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