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宗金鉴》:一本书,能反映出点点滴滴

 栖凤轩2013 2022-06-19 发布于辽宁

以前有位同事,病人很多,很多学弟学妹向他讨教中医的学习,如何长进。他说他必备的一本书是《医宗金鉴》。

于是我那时也装模作样看了这本书,内容太多,只挑自己感兴趣的看。当时还在心里嘀咕,不觉得这本书怎样,不觉得看了这本书就能医术突飞猛进。

前几天网上因为教材插图的事情议论纷纷,那时正好懒散去郊区,就带了这本书,看到外科篇时,发现里面的插图好生动,即便都过去了几百年,你现在看这本书的插图,依然觉得有意思,形象,喜欢,接受。

有时总是会说,你做的事情是否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其实用一本书就能反映出点点滴滴。

(一)

这本《医宗金鉴》的产生,还是因为明末清初之时,当时的主政者受唐宋时期的经典著作影响,很想也能有属于自己朝代的伟绩亮点,于是就想着能在科学文化上下点功夫。正好这时,和我们一衣带水的朝鲜来访,送给了我们一本书《东医宝鉴》,当时的主政者一看,我们老祖宗的东西,竟然别人能做得这么好,这还了得。

我们的脸面往哪里放呢,于是主政者就想着要出一本经典的著作,作为我们的规范教材,自然要拿得出手的经典才是正事。

恰好这时,太医院的吴谦也在上奏折,希望能重新整理编辑中医的古文献史料。这可不正好说到了当今皇上的心坎里去。

经过了解,知道这个吴谦很靠谱,于是基本上就全权委托他来做这个事。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本《医宗金鉴》署名是吴谦,是因为他是负责人的缘故吗,当然不是。那不是说你管事,你就是大拿,你得拿出真家伙来。

为何是他,而不是别人,是因为他是靠着自己的著作《订正伤寒论注》获得的认可。

《医宗金鉴》这本书的成书仅仅经过三年就完成了,160万字,也许放到现在,有些高产的网文作家能在这个时间里完成。但你有没有想过,有些文字,经过一代又一代的冲刷洗涤,当最后,连给人当枕头,当屁股垫做的资格都够不上,你觉得你的高产又该如何。无非也就是在当时整些流量,换些钱花花,消费了,也就过去了。

你的生产留下了什么呢?

那这本书,也就是短短的三年就完成的书,它为何就能一直流传了下来呢?

它靠的不是某一个专家的厉害,而是当时自上而下的一种风气,海纳百川的吸取态势,于是才有了这本书的流行。

所以,这本书不一定是历史上最好的教科书,但就它的成书而言,表明了一种态度,对知识,对人才的吸取和尊重。

这本书可以说是在中医的入门教育上普及的最好,做到了不偏不倚。

本来编著《医宗金鉴》想着书中要涵盖古文献和医术技法,结果发现,真的是哪里会有两全法呢,不可能又广博,又通俗,那既然定位为教材,自然书籍内容就不可能太深入,于是只能忍痛把古文献这块给舍弃了。

于是才有了这本书,以实用性为主导,以接地气,以通俗,易学,好用为主旨的一部教材。

可以这么说,这本书前半部分内科学的定调,是把对经典的思维认识放到了首位,在什么都不懂得情况下,不要让自己的思维太过于发散,要有一个框架结构,知道学什么。先是对伤寒,对金贵的整理,然后才是对中医学习的基础入门开始。

可以这么说,这本书你看了,你买了,你整天没事的时候瞎翻翻,时间久了,你的中医框架就会有了,你会知道怎么去看病,怎么去判断,然后怎么用药,怎么拟方。这其实也就是一本教材想要达到的目的。

(二)

你会了,你入门了,你能走多远,这其实与教材无关。

就像我们都会睡觉,吃饭,但有人就能吃吃睡睡无病长寿,有人则不然。

所以这本书出版面世之所以快,是因为有成型的东西在。内外伤科科都是有专业的素材在那里做指引。

若问道这本书最精华的部分在哪里,每个人的偏重自然是不同的。

对我而言,我更喜欢看的是这本书里外科伤科方面的内容。因为历史颠簸行进中,有些东西一直在,一直在被宣扬着。而有些东西确实就没有了,就像骨科,就像各种正骨方法。

你觉得现在还会有多少人,能做到不去医院,不看X光片子,就能直接接骨的呢。

西医太强大,各种医疗器材,各种检查,各种指标,美其名曰这是科学,于是就把我们古老的中医冲击得七零八落。

但你如果经历过没有多少痛苦,仅仅是靠着摸一摸,按一按,你就能接骨了,你就能复位。你觉得你不幸运吗。

看了这本书,会发现,有时你看不上,你看不起你所拥有的东西,那是因为你没搞懂,没搞透。

而往往知道一个东西确实好的,也仅仅就是一小部分,二八定律,在哪里都适用。

想想也是,比如就让你自己去做选择,你生病了,遭遇了不幸,当医生看了你的各种指标,说没啥办法,只能买个轮椅过吧。

而有的人对这个遭遇,他不信,就是较劲,他就去找了所谓的游医,结果医生就是采用手法,就是背部脊柱治疗,结果就是治好了他,结果就是他能从轮椅上站了起来。你觉得这个童话是骗人的?

这本书里有没有神仙,那谁说得准呢。

后人有专门就这本书的外科部分去考究,是不是另外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肯定的,但为何没有写出那个人的名字呢,那是因为外科部分,插图是请的画师,文字是另一个人,那该如何署名呢,比重占的不够大,于是整本书才以吴谦来署名。

作为清初知名的三大医家:张璐,吴谦,喻嘉言。都是有故事的人。

但吴谦留下的历史则算得上是最不够生动的,为何呢,因为他一直在体制内待着,体制内卧虎藏龙的多了,你清静些,反而走得更稳当些,这也符合吴谦搞内科的风格。

外科也好,伤科也罢,其实都是要考虑到内外兼治,所以此本书还是内科占的比重是最大。

但最有亮点的则是伤科,这是我的认为。

这本书,你通读了一遍之后,自然不光光是知道了学好中医,需要会哪些。而且你会知道这本书最有特色的地方在哪。

这本书是有插图的,几百年之前的画图,但你现在看书中的插画,人物刻画在你的面前就是一种淡然,恬静,让你看了插图只是觉得生动,愿意继续看下去。

而我们现在呢,你会发现民间各种生动的插图,不见得能被纳入到教材里,何以见得,就像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教材插图事件,你会发现网上网友们画的比教材好看许多,但也仅仅只能是欣赏到了而已,若是这些画想纳入教材里,则会有各个路口要过的。懂的,自然就懂。

(三)

《医宗金鉴》在正骨治疗篇中,强调了“筋骨并重,心法为上”的要旨,看到这,想到了古代为何很多知名的医之大家,都很长寿。虽然知道看病是件辛苦的事情,但他们自己的身体一样维护得很好。那就是说医生是有功力,这个功力一是指你的技能水平,二是指你的心力功夫。

为何要强调医者是要练功,练功修的就是一个气,你足够清净了,你就有一个敏感度,病人身体的敏感性,哪里需要热,哪里需要凉,皮肤的温度是如何,你练功了,这些你自然指下明了。

其实谁会不明白呢,不是谁都适合上手术,不是谁都适合大钳子,大扳子,大镊子去治疗,尤其对先天之精不足之人。

对于体虚骨折之人,采用此法,内治肝肾,外治筋骨,那自然是一个福音。

正骨心法里有一句,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这一句话,现在有多少医生能做到。

手法治疗时,你在按、揉、擦中也许可以做到,让患者不痛苦;但是在对于有些肌肉粘连的治疗中,手法会使患者痛苦,但过后则会使患者的病痛减轻,治疗起效。这一样称得上是患者不知其苦。

看到伤科篇,你会发现医生的责任,莫过于就是做一个帮手,静静的帮着身体自然恢复,促进疾病的愈合。

对于身体来说,不是说人定胜天,不是说你靠置换,靠解剖,你就达到一个稳妥。

同时,更不要不要小看手法,应用得当患者省钱省力,减少痛苦,若不然,若是手法应用不当,则有可能导致骨损伤后,关节功能难以恢复,因为这和筋,和理筋手法有关。

再则对各个骨科器具的应用也是如此,固定过紧容易导致血液循环不畅,过松则又无固定作用,发明的哪些器具都是应需才会有的,现在反而因为低廉便宜,反而容易让人忽略看不上。

看了正骨心法这篇,你会觉得能把身体保护好,减少人为因素对身体的破坏,自然也就会少了诸多的过度医疗。

都说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但有时一本书的出现,会让一个人物,一个专业永久的流行下去。

有时我们就仅仅需要些无聊,无趣,去看,去读,去把玩这些古老的,所谓因循守旧的方法,你掌握住了,你会发现无聊背后的境界,就是哪里会有真正的无聊呢。

真心来讲,这本书你读了,你读懂了,你会发现这本书就是个存钱罐,当你没钱的时候,去看书,去应用,钱就出来了,你就能养活住你自己了。

(最后)

渐渐地你看书看多了,你会发现,世界就是在这种模式化里中转,一个场景又一个场景,是跳不脱的,但你却不会无聊。这就是你对人生的再度理解。

看了《医宗金鉴》,我对于那些每天对生活充满了感恩,懂得惜福的人儿,再也不觉得他们矫情了。

无病无灾,真的是要作为一个最关键的目标去追求。

就像你看这本书里,甭管是哪一科,你看了自然都会知道,寒热温凉,该如何去搞定。

做一名医生,你看这本书,肯定会有收获,当然要做一个大医生,则肯定是要把你的理论框架给去除掉,你才可能无招胜有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