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校本研训与课程改革同发展

 木香草堂 2022-06-19 发布于辽宁

尤颖超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校本研训”不但成了课程改革中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词语,更是课程改革中一项极其重大的工作。八年的课程改革走下来,笔者的感受是:校本研训与课程改革息息相关,校本研训的效果直接关系到课程改革目标的达成。因为校本研训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广大教师对不断深化的课程改革的各项工作的理解和认识,决定着他们在课程改革中对新事物、新理念的认识和接受,决定着他们教育教学行为的变化。

让校本研训与课程改革同发展

校本研训要研训什么?本人觉得校本研训的主要任务有两项:1.要提高教师对课程改革各个时期各项工作的认识。2.要带着教师去研究解决课程改革中遇到的矛盾、困惑和问题,在研究解决问题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素质。

校本研训的方法是什么?本人认为,校本研训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他的方法是多元的,有集中的、有小组的、有少数人的(甚至是个体的),这得根据研训的内容和目的而定。

八年多的校本研训之路,尽管弯曲崎岖,但是,我们始终以“问题”为抓手,以提高教师素质为目的,在引导教师研究解决以下问题中去提升教师素质,确保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

1.如何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程改革一开始,经过“通识培训”的轮番“洗脑”,我们的老师不但经常将“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等挂在嘴上。而且也常常看到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让孩子几人一组运用以上的方法进行讨论、交流。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好不热闹。但是,我们深入到孩子中一了解,常常感到这样的学习活动形式大于实质。虽然课堂上热热闹闹,但学生的收获呢?往往微小得可怜。课堂教学的宝贵时光在这热热闹闹中流失了。究其原因,问题还在于老师,在于我们的老师对“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的内涵不甚了解。对所提出的问题没有认真设计、甄选、赋值。对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没有认真地思考推敲。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学生主体”和“老师主导”认识上还模糊不清。为了磨砺老师的课堂教学技艺。我们决定从“教学案例”为切入口,以行动研究为路子,以“磨课”为基本形式,以年级的学科备课组为单位进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我们要求,每个备课组每学期至少要选定3个教学内容进行集体研究,在集体研究基础上由一位老师在一个班实施教学。教学时,全组老师一起前往听课,教学后全组老师立即进行评议、研究,针对存在的问题修改教学方案,然后再由这位老师(或另一位老师)在第二个班级实施教学……一个教学内容的授课方案,在集体的不断研讨修正下,在本年级的所有班级进行实施,这个过程经历了“集体研究----课堂教学----反思研讨、修改教学方案----课堂教学----反思研讨、修改教学方案……反思总结”。虽然整个过程要花一定的时间,但是这样的过程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把个人钻研与集体智慧结合起来,把研究与培训结合起来。老师们从中不断受到启迪,不断感悟到何为“主体”,何为“主导”;“主体”应该怎么学,“主导”应该怎么导。这一做法让我们扎扎实实踏出了一条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研训之路。

2.如何正确对待“个人备课”与“资源共享”

课程改革中新教材的试验对每一个老师来说无疑是一项重大的挑战。教材编排体系的“新”,教材内容的“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新”……给一线老师带来了大量的工作。为了让老师们从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为了不至于让很多人重复“旧路”,“资源共享”在教师中逐渐兴起。但是对于课前教材的钻研和教案的设计编写,我们还是持很谨慎的态度。我们要求凡要“资源共享”的教案必须在“集体研讨”的基础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我们对课堂教学状况的了解,我们觉得对教案的资源共享应当要有更明确的指导和要求,否则“资源共享”将大大削弱教师对教材的钻研,大大削弱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把握,大大削弱课堂教学效果的达成。2004年春,我们举行了课改以来的第一次课堂教学基本功竞赛。这次竞赛要求45岁以下的老师全部参加。竞赛内容是提早90分钟抽取教学内容,独立备课,90分钟以后上课。全程比赛结束后,我们进行了讲评,让老师深刻认识到平时的课堂教学很大成分上是“单兵作战”。要取得课堂教学的好效果,每个老师就要在立足平时,在教学准备的过程中认真钻研每一个环节,认真设计每一个环节,认真准备每一个环节,上完课后,还要认真反思每一个环节。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也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实效。如果我们自己不对教材进行认真的钻研和把握,就是再好的名师教案传到我们手上,任何人也“复制”不了一堂好课。继而我们对老师提出了教案资源共享要求的三步曲:“个人钻研”、“集体研讨”、“资源共享”。明确要求资源共享的教学预案必须在年级学科组每个教师个人认真钻研教材,初步确定教学思路的前提下进行集体研讨,在集体研讨的基础上编拟的教学预案才能共享。由于导向清晰,要求明确,我们及时纠正了可能对教师专业发展产生严重障碍的“教学预案”资源共享的状况,让老师把主要精力放在“备课”这个教学过程的刀刃上,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课堂效益。2007年春,我们又一次举行了45岁以下教师的课堂教学基本功竞赛,同样的方式,同样的竞赛内容,获得一、二等奖的人数达到参赛人数的67%,比上一次提高了32个百分点。

3.如何让骨干教师在校本研训中起引领作用

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在教师,在于我们的老师能不能与课程改革同发展。课改进入第三个年头,我们感到教师队伍呈现三种状况:一部分老师对课改热情较高,参与度高,对课改很执着;一部分老师对课改虽有热忱,但参与度和效果有限;一部分老师课改热情差,主动性不够,人云亦云,属于被课改大潮推着走的人。第一部分的教师多数素质较高,有一定教育教学能力。第二部分的老师主要是中年教师,他们家庭负担较重,且对以往的教学方式驾轻就熟。而第三部分的教师往往年纪较大,对课改的挑战存有畏惧思想。如何让不同层次的教师在校本研训中都得到提高,这是校本研训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我们认真分析了学校教师的状况,80多个教师中特级教师、小学的中学高级教师、市级以上学科带头人共有12人,小学高级教师有52人,小学初级职务的教师近30人,如何根据不同的职称系列,根据不同的素质能力让所有的老师立足校本岗位进行研训提高?在总结以往“师徒结对”、“一帮一”的帮带工作基础上,我们建立了“二级导师制师徒工作小组”。二级导师制师徒工作小组是由一级导师(特级教师,具有“小中高”职称的教师,市杰出教师,省、市学科带头人)领衔的,一级导师带二级导师(具有小学高级教师资格,各方面表现比较突出的),二级导师带初级职务教师的两级师徒工作小组。一级导师由学校聘任,参加二级导师制师徒工作小组的其他成员自主报名选择导师,最后由学校审定各小组组成人员。二级导师制师徒工作小组目标非常明确:让各层次的教师在师徒工作中尽快得到提高;任务非常明确:从教师风范,德育工作,课堂教学,反思总结,理论学习等方面进行帮带;活动形式非常明确:以小组为单位,以本职岗位为立足点,重在自我学习、自我实践、自我提高。由于是老师们自愿报名参加的,而且每一个老师任务都很明确,因此每一个老师都充满热情地投入。“二级导师制师徒工作小组”建立以来,极大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校本研训的工作。

4.如何正确处理教育实践与课题研究问题

随着课程改革的兴起,课题研究潇潇洒洒地走进了校园,走进了老师中间。是否参加课题的研究,是否领衔课题研究,是否承担国家、省、市级的课题研究,成了评价教师发展的一个重要要素。于是,不少老师参加了市里、学校里下达的课题研究,甚至有的老师还参加了省级、国家级的课题研究。应该说课题研究对于参加课程改革的老师们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它是一线教师自我发展的一个抓手,是解决课程改革中矛盾和问题的一条重要渠道。但是,就当前实际情况而言,参加课题的老师又有多少人理解他所参与的课题的背景、目的、研究方法?又有多少老师主动地、认真地参与了研究并且有了收获?在很多课题研究中,课题研究与老师的教育实践成了分离的两张皮。究其原因,无非就是:功利、时(髦)。如何通过课题研究来真正解决一线老师课程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如何让老师们真正喜爱课题研究,参与课题研究,在研究中发展自己?这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又一道问题。

学校课程改革领导小组经过深思熟虑,向老师们提出了“识”、“小”、“实”的课题研究三原则。“识”,是认识。首先要让老师们认识什么是“课题研究”,为什么要进行“课题研究”。拨正老师们对课题研究的认识。“小”。要求老师们不要一时追求大课题,课题要小,要有针对性。不要认为只有参加省、国家级的课题研究才叫“做课题”,自己确定的小课题似乎上不了大雅之堂。其实,往往是自己针对教育教学实践确定的研究内容才是最真实的、尽管“土”,但是最有用的。“实”。就是要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去探究。课题一旦确定就要做研究的有心人,在教育教学中与课题有关的要精心设计、精心实施、认真反思、随时记录,不断总结。在老师们的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特别讲究课题研究对我们想要解决的问题起了什么作用。几年来,在这样的理念和原则指导下,我们的老师进行了许多小课题的探究,如“品社课如何贴近学生实际”、“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探究”,“低年级识字教学效率提高的尝试”,“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研究”、“如何引导学生在做中学中探究大自然的奥秘”……这些课题虽小,但针对性很强,从这些小课题研究中撰写出来的文章不少获得了市、省、国家的奖励。

5.如何引导教师正确对待专业技能发展与专业追求

课程改革中面对着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材内容和课堂的新状况……一些教师勇立潮头,奋勇搏击,各项业务技能提高很快,一大批教师不甘落后,你追我赶,在校本研训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八年的课程改革过程,我们十分关注着教师队伍的发展,我们发现一部分教师虽然自己的专业化技能得到提高,但在团结协作方面,在关爱学生方面,在奉献品质方面却时而让人感到不足。有的老师业务能力不弱,但在职称聘任中落榜后,感到不解:“职称聘任不是看专业技能的吗?”这些现象向我们警示了教师发展工作中一个十分重大的问题:在变革的社会中,在学校教师队伍中“百舸争流”的态势下,如何让老师们正确对待专业技能的发展与专业追求。我们首先让老师们认识到专业追求就是对“师德高尚,师能高强”的追求,是对争当“人民满意的好教师”的追求,是一个教师最本质最高尚的追求。有了这种追求,每一位教师就会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中培育对学生爱的情感,提升对学生爱的艺术,追求对学生爱的结果。就能在学生、在老师、在家长、在社会中形成自己的优良形象,就能在教育这块园地中成为色彩鲜艳的奇葩。而专业技能的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部分,专业技能发展如果有良好的师德和人格做基础,那么,专业技能发展的路子将越走越宽、越走越高。反之,专业技能的发展将受到很大的限制。纵使有的人专业技能发展得不错,但往往最终得不到同事的认可,家长的认可,学生的认可。为什么呢?因为作为一个教师仅仅有较强的教学技能是远远不够的,这只能成为一个“教书匠”,而不能成为大家尊重的教师。其次,我们通过举办“课改论坛”、“师德论坛”、“争当人民满意的好教师演讲比赛”……活动,让老师们在“论”中提高自己对“教师”这个专业名称的理解,升华老师对“教育”这个事业的情感。最后,我们在考核评价教师过程中特别重视教师全面素质的发展,既看到教师专业技能的发展,更看到教师师德风范的表现。努力地在教师队伍中不断树立一批师德优良、师能高超的优秀教师,让大家学有榜样,培育大家争当人民的好教师的进取心。

这5年来,我们树立了“全国模范教师、省特级教师苏荔虹,省师德标兵、全国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一等奖获得者李静,省特级教师、省优秀教师袁余梅,市文明市民标兵苏惠珍,市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何宝群、杨雅丽……”一支师德高尚、师能高强的教师骨干队伍正在形成,目前学校拥有3名特级教师,9名中学高级教师,2位专家型教师,3位省学科带头人,10名市学科带头人,一大批教师在骨干教师引领下,在专业追求的道路上迅速成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