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国”“木雅王”与明正之根 西炉,为明正土司数百年驻牧之地。它因“明正”而起,因“明正”而兴,在几百年的川边历史长河中都能见到“明正”的影子。 炉城民间有“明正”历四十二代的传说,据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龚荫先生所著的《中国土司制度》一书所列,从明洪武三十年授封的剌瓦蒙到清末甲木参琼泊时“改期土归流”,“明正”历十七代。加上之后的甲联芳、甲联升共十九代。若再加上嘉拉降泽,明正传人迄今有二十代。 “明正”四十二代之说,似有些悬乎,也许在历史的长河中能找到一些影子。 “明正”的话题不仅只此,对明正与西炉说法也多,故有待辨析。 “根”辨 明清以来,打箭炉渐成川边重镇,关注边史的诸多经边大员和学者专家,说西炉、道明正,成不可回避的话题。问题种种,见仁见智,高论多多。除前文提到的有关西炉由来及“古旄牛国”等外,光是“寻根明正”,也就是谁是明正的祖先,来自何方,属何民族,就众说纷纭。 阿会南说 有说明正的祖先,就是助武侯征孟获有功的阿会南。在光绪癸卯(即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秋编纂的《打箭炉厅志》里就载:“始祖阿南会助武侯征孟获有功,封授明正长河西鱼通宁远军民宣慰使司之职。”查骞在《边藏风土记》中也说:“明正土司自称始祖阿会南,以从汉武襄(乡)侯征孟获功,世守其地”。 阿会南为明正祖先,无据可凭。如贺觉非在《西康纪事诗本事注》中所说:“明正土司之始祖,曾从蜀汉诸葛武侯征孟获有功,其事不可考。”实是缘于前面已提到的诸葛丞相“安炉造箭”的“附会无稽”之说。不过,这也足见蜀汉诸葛丞相的“南征”,对西南民族地区的影响之深远。 至于说,因阿会南助武侯征孟获有功,而“封授长河西鱼通宁远宣慰使司之职”,就更与历史不符了。容后细说。 南诏说 《卫藏通志》载:“打箭炉,昔为南诏地”。姚莹在《康輶纪行》中也说:“打箭炉昔为南诏所属”。这不,明正住牧之旄牛徼外的打箭炉与南诏也也扯了上关系。 南诏出现于唐代,在今云南大理一带。先天二年(公元713年)唐玄宗封其首领皮逻阁为台登郡王。台登就在今天凉山州的冕宁县。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皮逻阁先后灭越析、三浪、蒙嶲,很快统一了六诏,成立了以西洱河地区为基地的南诏国,到唐昭宗天复二年(公元902年),共存在了一百六十多年。当年,唐、蕃征战不息,南诏时而附唐反吐蕃,时而又附吐蕃反唐。天宝七年(公元748年)皮逻阁死,阁罗凤继位。安史之乱中,唐玄宗在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避难成都,吐蕃看到有机可乘,就命令阁逻凤攻唐嶲州。阁逻凤派出六员大将、一位清平官率大军会同吐蕃军进攻,攻破越嶲,进占大渡河一带,一直打到清溪关(古黎州,今属汉源县),占据了唐的大块土地。唐代宗大历十三年(公元778年)阁逻凤死,异牟寻嗣位,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南诏吐蕃合兵十万,分三路进攻唐的剑南(四川),企图夺取成都。异牟下令:“为我取蜀为东府,工伎悉送逻娑城,岁赋一缣”(见《新唐书》)。当时确成将不少工匠和文化人虏到了吐蕃的拉萨和南诏的大理等到地,这些人将当时汉地先进的文化技术带去,客观上也促进吐蕃、南诏的发展进步。唐德宗派遣大将李晟、曲环率北方兵数千,与当地唐军一起,大破吐蕃、南诏军,把南诏军追过大渡河。后来异牟寻归附了唐朝。唐德宗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异牟寻与剑南节度使韦皋合力大破吐蕃军,南诏生擒吐蕃宫统帅论莽热,献俘朝廷。唐懿宗咸通十年(公元869年),南诏军又入侵西川,攻破沿路州县。十一年(公元870年),围攻成都,直到唐僖宗乾符二年(公元875年),高骈为西川节度使,才将南诏军驱逐过大渡河。 从中可看出,唐时,南诏在一百多年间,确曾一度占据大渡河一带,后来明正住牧的西炉(打箭炉)地方自然在内。可此时西炉(打箭炉)还不存在,明正还没有半撇,何谈归其所属。 青海部落和蒙古种人说 明正“隶青海部落”之说,不止一家。值得注意的是,姚莹在《康輶纪行》说“(打箭炉)元时属青海部落”,指出了打箭炉属青海部落的年代。还有说“明正”是蒙古人的,刘赞廷在《康定县图志》中就说:“其(明正)土司,据传系蒙古种人”。在《中国土司制度》中,也说“明正宣慰使”的族属为“蒙古人”。 元代,忽必烈征滇,沿大渡河、金沙江而进,途经今天的泸定、康定,这些地方的部族首领归元,这是不争的历史。所以姚莹说明正住牧的打箭炉地方“元时属青海部落”有些道理。之后,蒙古进入康巴(今甘孜州)地方,也是事实。有关资料已证实,今天理塘、新龙、色达、炉霍、道孚、雅江、白玉等地的“瓦部”人就来自青海。而青海蒙古汗王固始汗,率兵入侵康巴,灭白利土司,占领德格、甘孜、白玉、石渠等地,是在明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在甘孜、炉霍、康定木雅、理塘、巴塘等地设置“营官”,征收赋税,以养军队和青海蒙古部落。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杀害明正土司蛇蜡喳吧的正是木雅营官昌侧集烈。所以,说“明正”祖先是“属青海部落”的“蒙古人”,不确。传说,明正的祖先为原先住在木雅贡嘎西边色乌绒地方的“嘉拉甲布”(木雅王)。色乌(又译作西吴)绒在《元史》译作“喝吾”。“喝吾”首领在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受招归附大元,但他仅是“归附”蒙古人,而不是蒙古族人。容后详述。 土酋长说 有说“明正宣慰司,实为土酋长”。此说有道理。被称作“民族走廓”的大渡河谷,本来就是诸部族共处的地方,先住在色乌绒地方的“嘉拉甲布”(木雅王),理应就是个部落“土酋长”。 我们可以这样说:明正土司的祖先,就是长河地方的“土酋长”。 “木雅王”迁炉 在《藏人言藏》中,智慧保罗(谢国安)向英国住打箭炉领事孔贝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查拉地区当时归属于木雅(旧译弭约),木雅一名至今还在,此地在查拉往南约三天路程。那时有个木雅王,有天他出去打猎,在折多关口上打伤了一只鹿,于是朝查拉方向追赶而去。在经过一段又长又累的追逐后,他放弃了猎物,却发现他置身于孔明扎寨的那条美丽的峡谷中。孔明热烈欢迎他,允许他建一座房子(其遗迹就在天主教传教所的后边,至今仍叫“古衙门”),并承认他作为这个地区的首领。” 1977年8月31日,笔者拜访住在炉城镇中桥西侧一商场楼上一套房中的明正土司后裔、时任甘孜州政协副主席的嘉拉降泽先生,也听他讲述过多少有些相似的故事:传说,很早很早以前,从折多河到大雪山,是望不到头的大老林,林子中各种各样的野物无数,最多的是鹿子。有个最早最早来这里做大茶生意的大“冲本”(商人),住在折多山上的帐篷中,一天,他出去打猎,一箭射穿了一头鹿子的肚子。那鹿子拖着肠子跑呀跑呀,从老远老远的山上拖到河边,肠子全拖了出来,那灵兽最终倒下了。那“冲本”顺着鹿肠子追呀追呀,追到了倒在子耳坡下折多河边的猎物。就在这灵物指点的地方他修起了一座寨楼,这楼后来就成了土司官寨。于是百姓们就叫住在这鹿肠子拖来的官寨里的土司为“嘉拉甲布”,这土司就是住在鹿肠子上的王。藏语“嘉拉甲布”,就是嘉拉降泽先生祖先的称号。 传说终归是传说,岂能视作信史。不过,这两则传说也透出些来自民间的历史信息。最引人注意的地方是,都说到“查拉”和与之相近的“嘉拉”这个词。也就是说,打箭炉是“查拉”(嘉拉)的住地。从中可窥见民众、特别是藏族群众心中打箭炉的由来。这是其一。其二,也是更为重要之处,他告诉我们,“查拉”(打箭炉)这个地区的首领,就是来自离这里三天路程的木雅地方的“木雅王”。第三,来到这里的“木雅王”,受到内陆王朝(以诸葛孔明作为化身)的欢迎,承认其作为这个地方的首领。 历来,藏族人都称“明正土司”为“嘉拉甲布”。傅嵩炑就曾注意到了这一点,在《西康建省记》中说,“考之番人未称之为明正,闻人称明正,且不识其为谁也。”就是说,一些藏族人只知有“嘉拉甲布”,不晓得“明正土司”是谁。 有史可考,木雅地方,秦汉时期是旄牛夷之所在,三国时蜀汉政权曾封旄牛夷的首领为“旄牛㽛毗王”,与中原王朝关系密切。隋唐时,史书上又称旄牛夷为党项羌。唐代,三千里党项羌地方为吐蕃占有,始称弭约,又译作木雅,意为受吐蕃役使的地方。(《新唐书》中说:党项“东距松州,西叶护,南春桑、迷桑等羌,处山谷崎岖,大抵三千里”。后吐蕃浸盛,“地乃入吐蕃,其处者皆为吐蕃役属,更号弭药”。)木雅之名沿用至今。今之木雅,应属历史上的雪山党项。公元九世纪中叶到十世纪初,唐、蕃先后消亡,原吐蕃地方进入诸王割据时代,也就是产生“格萨尔”的时代,所以在宋时木雅地方一度成为“卡拉国”。 “卡拉”、“查拉”、“嘉拉”都是藏语的汉译名词。藏语“甲布”,汉语可译作“国王”“王”“酋长”“首领”。“嘉拉甲布”在这里译成汉语就是“卡拉国王”。难怪藏族人只知“卡拉国王”,不知“明正土司”为谁。 今属康定县的木雅,又分为上木雅和下木雅。下木雅的色乌绒地方,是木雅王曾住过的地方之一。民间又称住在这里的王为“西吴甲布”(即“西吴王”),进而又附会出个“西吴国”来。从木雅贡嘎西边那条叫色乌绒的山沟往南到打箭炉,正如传说的那样,早年一般要走三天。《元史》有“喝吾”的记载,“喝吾”“色乌”都是藏语的音译,藏语“绒”为山沟之意,指的就是这个色乌绒。元世祖忽必烈征滇,沿大渡河、金沙江而进,得到沿途部落首领的大力支持。长河(大渡河)西的“西吴王”自然也不例外。所以在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冬十月壬戌,鱼通岩州等到处达鲁花赤李福,招谕西番诸族酋长以其民入附,以阿奴版的哥等为喝吾等处总管,并授玺书及金银符。”得到盖有皇帝大印(玉玺)文书和金银符,朝廷正式任命为“喝吾”总管的酋长(木雅王)阿奴版的哥,之后从色乌绒迁到打煎炉,不仅成为朝廷认可的“长河西土官”,还作了“四川分省右丞”。 六巴乡(现已改称贡嘎山乡)色乌绒(喝吾)村的希颇,便是 当年“西吴王”居住的地方。 今天尚能见到的希颇地方“西吴王”王宫残垣。 我们是否可以判定,“木雅王”迁炉的时间应在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之后?1267年距今740多年,以此推算,如前文所说:今天西炉(康定城)的历史,大约为700年! 再者,若从宋代的“卡拉国”算起,说“明正”历四十二代,不能说没有一点来头。 |
|
来自: 新用户0773xNye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