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天士(1666年—1745年),名桂,字天士,号香岩,别号南阳先生。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祖籍安徽歙县,其高祖叶封山自安徽歙县蓝田村迁居苏州。居上津桥畔,故晚年又号上津老人。清代著名医学家,“温病四大家”之一。 叶家世代业医,祖父叶时,甚通医理,父亲叶朝采,益精其术。叶天士自幼耳濡目染,也有志于此道,少时即受家学。 叶天士最擅长治疗时疫和痧痘等症,是中国最早发现猩红热的人。在温病学上的成就,尤其突出,是温病学的奠基人之一。 首创温病“卫、气、营、血”辨证大纲,为温病的辨证论治开辟了新途径,被尊为温病学派的代表。 主要著作有《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未刻本叶氏医案》《叶桂医案存真》是叶天士的曾孙叶万青,取家藏处方验案编成。此外,题为叶氏所作的医案和著述还有很多,比如《医效秘传》《叶氏医衡》《叶氏名医论》《叶天士家传秘诀》《女科症治秘方》《本事方释义》(有乾隆十年自序)、《叶评伤寒全生集》《柯氏来苏集评批》《景岳发挥》《眉寿堂方案选存》《三家医案合刻》《南阳医案》等等。世间所传叶桂注释的《本草》,其中颇有心得之言。 轶事典故提起江南名医叶桂,可神了!他自号香岩,人称半仙,有手到病除的本事。连康熙皇帝也感激他治好了自己的搭背疮,御笔亲题“天下第一”的匾额赐给他。因他一生治愈过不少奇疾怪症,连神仙都慕名而来,变做一个平常人请叶天士诊断。叶桂号罢脉后,说了八个字:“六脉调和,非仙即怪。”羞得那神仙看过仓徨逃遁。不管这一传说是真是假,可叶桂妙手回春,起死复生的事都是有口皆碑的。有几个这样的小故事——
有一个人患一种慢性病,经常复发,十分苦恼。他找叶桂诊治。叶桂开了一个方,嘱他按方服一百剂,就不会复发了。病人服了八十剂,病已好了一个多月,他就再不服药了。不料,事隔一年,病又复发。叶桂对他说:“我叫你服一百剂,你才服八十剂,当然复发了。从今天开始,你听我的,再服四十剂,病就永不复发。”事情果真如他说的一样。
据史载,清代藩宪向为京官,而清代京官没有多大实权,极想外任,所以藩宪听说要到苏州外任,暴喜而盲,急忙差人去请名医叶桂疗疾。叶桂了解他发病详情之后便说:“我是一方名医,怎能如此请我?必须备全副仪仗来,方可前往。”差人回禀,藩大怒,众人相劝,依允名医要求,若治不好目疾,重罚不迟。于是,令仪仗相迎,但谁也未想到,叶并不去,又说,“去回禀大人,必须由藩夫人亲自请!”藩闻后,怒不可遏,咆哮如雷。在这之间,藩大人怒气未消,而目却忽明,众人难解,叶桂已匆匆赶到藩府上请罪了,对藩说:“我并非无礼得罪大人,而是为了治好大人的病。”藩大人由怒转喜,尽释前疑,并重礼相酬。叶天士奇术奇在于不药而愈,于是,叶桂以阳治阴,奇术疗暴盲的佳话传遍苏州城内外。 叶桂运用《内经》理论,心藏神,过度兴奋和喜乐伤神,暴喜将心神荡散,可致暴盲,怒为阳胜,喜为阴胜,阴胜制阳,阳胜制阴,故让藩大人暴怒,以阳制阴,阴阳平衡,暴盲激怒消散。 叶桂在治疗疑难杂病方面,强调心理治疗,名医治奇病,奇术疗顽疾,故事趣闻相传至今,人们无不拍案称奇。
邻居的一个妇人难产,别的医生已经处好了药方。她的丈夫拿着处方来问叶桂,叶桂在处方上加一片梧桐叶做引子,婴儿立刻就产下来了。后来有人也仿效叶天士在催产方上加梧桐叶。叶天士笑着说:“以前我用梧桐叶,是因为刚好碰到立秋的时节,现在不是秋天,用了有什么益处呢?” 还有一个孕妇难产,因别的医生治不好,勉强支撑着去找叶天士求救。当时叶桂正在下棋,他随便瞅了孕妇一眼,不屑地哼了一声,继续埋头与人对弈。孕妇流着眼泪,再三哀求,连叶桂的棋友也不忍心了,帮孕妇说话。不料把叶天士说火了,顺手举起棋盘,“叭”的一声甩到地上,棋子顿时撒得四处都是。然后又声色俱厉地对孕妇说:“病来如山倒,病好如抽丝,你急什么?给我把棋子捡起来!”孕妇因有求于他,只好忍气吞声地把棋子一一捡起。叶桂此时忽然大笑起来,对孕妇说:“好好好,这回孩子自然会顺利地生下来了。”说得那孕妇半信半疑赶回家中,果然应了叶天士的话,顺利地分娩了。叶桂的棋友又钦佩又诧异,问起拾棋子居然能治难产的奥妙。叶桂说:“滚动之石,不长苔藓。我一眼就看出那妇人是捧心胎,当她拾棋子时,佝偻了很久,胎儿的手靠她的运动之力,已离其心窝,所以不得赖在娘肚子里不出来了!”一阵话说的对方哑然失笑:“你刚才好一场真真假假的把戏,连我也给蒙住了。”
吴县城郊有一个富商,中年得子,十分宠爱。不料第二年春天,孩子出起了痘子(俗称红花疹)。先是浑身发烧,又哭又闹,后来竟昏迷不醒。富商略懂医术,知道这是逆症,病邪内陷引起的痘闭。不但很难医治,而且有生命危险,正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忽然想到叶桂,像溺水人抓住了救命草。对此病除了他再无二人救得,可叶桂是当今名医,能屈尊大驾到乡下来吗?他急中生智,听人说叶桂好斗蟋蟀,便买了几个“饶将”,分别放在精致的盒子里,找上叶桂的门来,要和他的“勇士”斗个输赢。结果是两军对垒,各有胜负。富商不服气,说家里还有一位十分厉害的“黑元帅”,可以说交起战来天下无敌。一句话惹得叶桂兴起,马上同富商到他家。这时,富商才说出实情,并望叶桂能原谅他因救子心切而不得已用的激将法。叶桂毫不怪罪,只说:“救人要紧!救人要紧!”当他看到孩子浑身的斑疹混浊凹陷时,大吃一惊,忙叫富商找了十余张新油漆的桌子,然后把孩子的衣服脱光,放在头一张桌子上用手辗转揉搓。待十余张桌子都用过了,已到了五更天,这会儿,孩子终于“哇”的哭出声来,浑身的痘子也全发了。富商见“宝贝”起死回生,对叶桂感激不尽,又赠金,又赠银,但叶天士推辞不要。终因盛情难却,才拿了一盒蟋蟀连夜赶回城了。 叶桂的外孙刚满一岁,得痘症,痘发不出来,抱回家来请他医治。叶天士觉得很难治。叶桂的女儿气得直撞头,对他说:“父亲平常都说'痘无死症’,现在就单单外孙儿不能救吗?那就让我和他一起死吧!”拿起剪刀就要自杀。叶桂不得已,低头沉思了好久,最后把婴儿赤身裸体地抱到一间空屋里去,自己出去和一帮人打斗嘻戏。女儿想看婴儿,门又打不开,叫了几批人去催父亲回来,父亲正玩得高兴,不听女儿的话,女儿哭得死去活来。到了半夜,才去开门看婴儿,痘出得很好,一粒粒就象珠子一样饱满晶莹。原来那间空屋里蚊子很多,叮咬婴儿的皮肤就使痘发出来了。
乾隆某年,吴地瘟疫大流行,郡里设置医局救济穷人,给他们免费看病,当地的名医每天要去那里看一次病人。有一个更夫,全身浮肿、遍体黄白色,到医局去看病。名医薛生白先到医局,给他诊脉后就挥手让他走,并说:“水肿已经太厉害了,不能治了。”更夫走出医局,刚好碰到叶桂到医局来,从他坐的轿子里远远地看到了更夫,便说道:“你不是更夫吗?你这是中了驱蚊带的毒而造成的,两剂药就可以治好。”于是就给他开了处方。据说薛生白因此羞愧成怒,把自己的居处改名“扫叶庄”;又传说叶桂以牙还牙,把自己的居处改名“踏雪斋”。据他们共同的朋友沈德潜解释,薛生白确有“扫叶庄”,但其名另有其意,不是为了侮辱叶桂才那样改的。而叶桂至今也没有人发现他有“踏雪斋”。
一天,叶桂正在药房给病人号脉,忽见一个衣衫破烂的人冒冒失失的闯了进来。他不等主人问语,就拱一拱双手说:“向先生请安!听说先生是当今的活神仙,能治百病。我有一致命的病症,不知先生能治否?”叶桂说:“只要我能治得好,一定效劳,你有什么病直说无妨。”那人说:“人不欺病,病难欺人。其实我一无内患,二无外伤,只是太贫穷了,你可会治贫吗?”叶桂还没回答,来看病的人却火了:“我看你这个人是无理取闹!走遍天下,哪有医生能治贫的?”不料叶桂捋着长须笑道:“贫也算种病嘛,既无佳肴滋补,又频添忧愁伤身,可谓有损元气。不过要治它也不太难。我看这样吧,我给你一枚橄榄,只许你吃肉,光留核,再把它种下,到明年自然就不穷了。”看病的人听了这番话,像降到五里雾中摸不着真山实水。来人也觉得种橄榄核与治贫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本当不信,又见叶桂说得诚恳,便拿着一枚橄榄满腹狐疑地回去了。 那人抱着试一试的想法,照叶天士的话办了。第二年,橄榄树就长高了。挺拔的小树上长满了绿叶,就是不开花,不结果。那人想:无果树有啥用?就去问叶桂。叶桂笑道:“到时候了,过几天自有人送钱来。”那人还是不信,悻悻地回家了。没过三天,怪事出现了,买橄榄叶的人竟像赶会一样,后脚跟着前脚地接踵而来。虽然每人只买几片,价钱也便宜,但一树浓叶何止万千,所以那人为此发个小财。再以这笔钱做个小本买卖,不久便成了小康之家。他十分感激叶天士,抽空带了一份厚礼去向这位神医道谢,并探问其中的奥妙。叶天士婉言谢绝了对方的馈赠,把买橄榄叶的秘密告诉了他。原来,叶桂早料到这一季节有某种传染病流行,配治医治此病的药物少不了橄榄叶,所以在开药方时,每方必加几片。俗话说:“药不分贵贱,能治病就是好药。”可满城的药肆就是没有这东西,病家只好在叶桂的指点下,到那人的住处买橄榄叶了。这也是叶天士平时遵循医德,乐善好施,对贫苦人的一片心意。 在整个中国医学史上,叶桂都是一位具有巨大贡献的伟大医家。后人称其为“仲景、元化一流人也”。他首先是温病学派的奠基人物,又是一位对儿科、妇科、内科、外科、五官科无所不精、贡献很大的医学大师。史书称其“贯彻古今医术”,他是当之无愧的。无论其医学理论,还是治学态度都是值得后人珍惜和学习的宝贵遗产。特别是他那种谦恭好学、改名换姓求师学艺的精神永远是后世习医者的光辉典范。 史书称其“切脉望色,如见五藏”,“治病多奇中”,十分神奇。他自己也说:“病有见证,有变证,必胸有成竹,乃可施之以方。”当时的尚书沈德潜曾为他立传说:“以是名著朝野,即下至贩夫竖子,远至邻省外服,无不知有叶桂先生,由其实至而名归也。”可见当时其知名度之高。后人对其医术总结说:诊疾深明病源;立方不拘成法;投药每有奇效;治疗常多变通。史书亦称“当时名满天下”,为众医之冠。民间则普遍传说其为“天医星下凡”。传记载其处理“疑难证”方法:“或就其平日嗜好而得救法;或他医之方,略与变通服法;或竟不与药,而使居处饮食消息之;或于无病时预知其病;或预断数十年后:皆验。”虽然史书盛赞其独一无二的高超医术,但对于民间广传的叶天士治病的神奇案例却又不敢相信,称其为“传闻附会,往往涉于荒诞”,因而“不具录”。若以当时老百姓的反映而论,叶桂可谓中医史上医名最著者。民间传闻,特别是全国性的,绝非空穴来风,往往有其常人不可知解的原因,而“天医星下凡”的说法也只有这一回。史官因为自己不能理解和接受,就“不具录”其超常医案,实为一憾。
|
|